红薯叶,还是带些烟火气好
红薯叶,似乎有些地方是把它当野菜的,可是在我们那却是正儿八经当青菜的,和蕹菜、油麦菜什么的都是齐名的。
来了北方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红薯叶了。也不能说再也没有见过,是有在菜市里见过一次的,可是那天已经把菜买完了才发现它的身影,它被一个大大的厚厚的红色塑料袋包裹着,露出一点点身影,在茼蒿和油麦菜中挤下一个位置。
因为自己很少在家做饭,便没有下决心把它带回家,怕把它或别的什么浪费了。
可在心里已经盘算着要怎么吃它了。蒜炒那是肯定的,不过要加一个新鲜的红尖椒,让菜有点微微的辣味。这是从我外婆那学来的。
回到家立马打电话像发现新大陆似得和妈妈报告,然后一边吐槽这里的红薯叶可真是大得吓人,最少是家里红薯叶的两到三倍大,大概都是大棚种出来的,长那么大粗纤维一定很多,口感肯定没有家里的小红薯叶好,吧啦吧啦了一大堆,最后还是说我还是要吃一次的,太馋那个味道了。一边说着一边忍着不去咽口水。
再去菜市已经是一个星期之后的事了,可是用眼睛寻遍整个摊位也没有红薯叶的身影,老板说这里都没人吃红薯叶,上次进的货放在袋子里都沤烂了。用后悔万分都形容不了那时的心情。
现在让我剥很多红薯叶我也不怕呀,只要能吃到就行。在家的时候是最怕剥红薯叶的,它要比其他青菜麻烦得多。其他的青菜只要摘摘就好了,可是红薯叶还得剥掉梗上的那层衣,全部剥下来,露出翠绿水灵灵的梗来,什么是一掐便能掐出水来,剥掉外衣的红薯梗绝对是那句话的最好体现。
外婆有时候会从地里直接把红薯叶连着那主干割下拿来给我,长长的一大条,上面立着它的孩子们,我就这么随手拖着,把它们拖回楼上。
处理它们才是个大工程,得把嫩的一根根先掐下来,一一去衣掰断。每次弄完拇指和食指指尖上都会变得微黏的青黑青黑的,很难被洗掉。我们方言里把那黏糊糊的东西叫yang,第一声,我找不着对应的字。
妈妈偶尔也会从菜市里买回红薯叶,是被卖菜的奶奶处理过的,扎得整整齐齐的一把,菜梗前端还透露出它曾被利刃来过一刀。但它们也并没有变得好处理,脾性还是一样的脾性,一斤或八两的菜非得花掉你半个小时的时间。
我们家的红薯叶是用蒜炒的,热锅下油,蒜炒香,哗啦一声,那是红薯叶已经进锅里了,在锅里堆成一座深绿色的小山,锅铲一翻,小山就塌下去了。
外婆家的红薯叶就炒得不一样。那时候外婆家还住在平房里,住得离我家有点远。只有在假期的时候才会常去。如果去的时候正值中午,和外婆打个照面便去掀饭桌上的罩子,看到炒红薯叶和腌萝卜条是最开心的,下手便去捏。红薯叶炒得软软的,这一叶和那一叶互相扒着,一起送进了嘴里,先是化掉的油盐味,微微的辣味也跟着一起来了,辣味还来不及霸占口腔薯叶的清香也急忙蹦了出来,咕噜轻轻一声咽进了肚子里,嘴里好像还弥漫了一点烟火的味道。于是对所有的味道都还不满足又接着下手了。
现在怕是很难再复刻出那时的味道了。那淡淡的烟火味是柴火的烟气,在平房里是有柴火灶的,总觉得外婆家的柴火灶是不会熄灭的,不做饭的时候不是做着一锅水就是煲着一锅汤,炉子边总透着热气。外婆没事的时候就去山里拾些柴火,有时候是一些带着枯黄针叶的松枝。松枝一点着就会在屁股那滋滋的生出小气泡,还冒着带着松香气的轻烟,和柴火生起的烟悄悄的潜入了红薯叶里化成了嘴里淡淡的烟火香气。现在平房已经拆掉了,在原地盖起了廉租房,外婆住进了离我们家很近的廉租房里,柴火灶没有了。楼下还是可以搭灶的,只是只有在快过年是煮粽子才会用到,烧的柴火是那些外婆没有舍得扔掉的大木柴,堆在一楼楼梯旁有半人高。外婆已经没有力气再去拾柴火,现在也很少下厨,更多的是坐着指挥小舅舅给她做她想吃的菜,气急了也会手里拄上了拐站起来,但脚步越来越慢了。
大概是再难吃到那带着烟火气的红薯叶了。
可是现在我该愁的不是在北方没有红薯叶吃么?
来了北方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红薯叶了。也不能说再也没有见过,是有在菜市里见过一次的,可是那天已经把菜买完了才发现它的身影,它被一个大大的厚厚的红色塑料袋包裹着,露出一点点身影,在茼蒿和油麦菜中挤下一个位置。
因为自己很少在家做饭,便没有下决心把它带回家,怕把它或别的什么浪费了。
可在心里已经盘算着要怎么吃它了。蒜炒那是肯定的,不过要加一个新鲜的红尖椒,让菜有点微微的辣味。这是从我外婆那学来的。
回到家立马打电话像发现新大陆似得和妈妈报告,然后一边吐槽这里的红薯叶可真是大得吓人,最少是家里红薯叶的两到三倍大,大概都是大棚种出来的,长那么大粗纤维一定很多,口感肯定没有家里的小红薯叶好,吧啦吧啦了一大堆,最后还是说我还是要吃一次的,太馋那个味道了。一边说着一边忍着不去咽口水。
再去菜市已经是一个星期之后的事了,可是用眼睛寻遍整个摊位也没有红薯叶的身影,老板说这里都没人吃红薯叶,上次进的货放在袋子里都沤烂了。用后悔万分都形容不了那时的心情。
现在让我剥很多红薯叶我也不怕呀,只要能吃到就行。在家的时候是最怕剥红薯叶的,它要比其他青菜麻烦得多。其他的青菜只要摘摘就好了,可是红薯叶还得剥掉梗上的那层衣,全部剥下来,露出翠绿水灵灵的梗来,什么是一掐便能掐出水来,剥掉外衣的红薯梗绝对是那句话的最好体现。
外婆有时候会从地里直接把红薯叶连着那主干割下拿来给我,长长的一大条,上面立着它的孩子们,我就这么随手拖着,把它们拖回楼上。
处理它们才是个大工程,得把嫩的一根根先掐下来,一一去衣掰断。每次弄完拇指和食指指尖上都会变得微黏的青黑青黑的,很难被洗掉。我们方言里把那黏糊糊的东西叫yang,第一声,我找不着对应的字。
妈妈偶尔也会从菜市里买回红薯叶,是被卖菜的奶奶处理过的,扎得整整齐齐的一把,菜梗前端还透露出它曾被利刃来过一刀。但它们也并没有变得好处理,脾性还是一样的脾性,一斤或八两的菜非得花掉你半个小时的时间。
我们家的红薯叶是用蒜炒的,热锅下油,蒜炒香,哗啦一声,那是红薯叶已经进锅里了,在锅里堆成一座深绿色的小山,锅铲一翻,小山就塌下去了。
外婆家的红薯叶就炒得不一样。那时候外婆家还住在平房里,住得离我家有点远。只有在假期的时候才会常去。如果去的时候正值中午,和外婆打个照面便去掀饭桌上的罩子,看到炒红薯叶和腌萝卜条是最开心的,下手便去捏。红薯叶炒得软软的,这一叶和那一叶互相扒着,一起送进了嘴里,先是化掉的油盐味,微微的辣味也跟着一起来了,辣味还来不及霸占口腔薯叶的清香也急忙蹦了出来,咕噜轻轻一声咽进了肚子里,嘴里好像还弥漫了一点烟火的味道。于是对所有的味道都还不满足又接着下手了。
现在怕是很难再复刻出那时的味道了。那淡淡的烟火味是柴火的烟气,在平房里是有柴火灶的,总觉得外婆家的柴火灶是不会熄灭的,不做饭的时候不是做着一锅水就是煲着一锅汤,炉子边总透着热气。外婆没事的时候就去山里拾些柴火,有时候是一些带着枯黄针叶的松枝。松枝一点着就会在屁股那滋滋的生出小气泡,还冒着带着松香气的轻烟,和柴火生起的烟悄悄的潜入了红薯叶里化成了嘴里淡淡的烟火香气。现在平房已经拆掉了,在原地盖起了廉租房,外婆住进了离我们家很近的廉租房里,柴火灶没有了。楼下还是可以搭灶的,只是只有在快过年是煮粽子才会用到,烧的柴火是那些外婆没有舍得扔掉的大木柴,堆在一楼楼梯旁有半人高。外婆已经没有力气再去拾柴火,现在也很少下厨,更多的是坐着指挥小舅舅给她做她想吃的菜,气急了也会手里拄上了拐站起来,但脚步越来越慢了。
大概是再难吃到那带着烟火气的红薯叶了。
可是现在我该愁的不是在北方没有红薯叶吃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