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思考——读《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妹子,我们来谈谈人生观价值观吧!”
这种搭讪的方式虽然已经不流行了,可是两个人谈恋爱乃至走向婚姻,的确是要有共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思想基础。实际上,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哲学问题。哲学,就在生活中。所以我们想要活的更明白,不能不思考哲学问题,也就是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书所要解答的问题。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简明易懂,它不是像《苏菲的世界》那样讲述哲学思想发展史,它是尽量用浅显的语言阐述哲学所思考的一些基本问题,而且贴近生活。譬如:
我们如何知道心外世界不是一场大梦?
理解他人的心灵,为何困难重重?
肉体与心灵的关系是怎样的?
语言为什么可以传达意义?
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吗?
我们的行为为什么会有对错之分?
什么样的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死亡意味着什么?
人生的意义何在?
其中一些问题的哲学思考的确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比如说,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吗?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有两种,一种是“决定论”,就是说一个人的经验、欲望和知识,遗传因子,社会环境,各种选择的性质以及其他不知晓的因素,这一切加在一起,共同使得一个在具体情境下的行为成为必然。另一种则是非“决定论”,即与前一种观点相反,认为我们的行为不是被决定的,也不是必然的。
这个问题的思考使我想起了一部电影叫《罗拉快跑》。罗拉要在有限时间内做一系列行为去完成救人的目的,她有三次尝试的机会。而她前两次一个小小的不同行为,都引起了一系列更不同的偶遇与相继结果,只有第三次,她的所有行为都恰恰好好完成的正点,才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达成了最终救人的结果。
那么假设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像做布朗运动的不规则自由分子一样,他们之间的互相影响也就具有不可测和偶然性。
然而我更倾向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像一部电脑程序的反应,面对同样的外界信息,不同的电脑程序有不同的反应,而同时,有些人也在不断修改自己脑袋里的程序,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这种修改能力是智能的表现,但是它有多大修改力本身也是受个人先天基本设定的影响的,比如有的人容易相信人,听信了某人说的话,有的人固执己见,不容易接受与自己原本观点不同的观点。
如果说内因是决定论,那么外因也是决定论的吗?就是说每个人所遇到的他人以及外界环境是事先决定好的吗?我觉得不一定了。比如我通过读书可以改变我内心想法,这个改变是一个机会,但我决定最大限度地让它影响我,彻底改变我,比如我天天时时刻刻地想这个新想法,强化给自己头脑输入新程序,那么我的确就不同于一般性的读书影响自己,这个就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我的行为就可能跟以前大不相同,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而我个人的改变,就像《罗拉快跑》里的小小行为改变引起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我遇到的人和事可能就都不一样了,因此外因就不完全是决定论的了。所以我的看法是,人的意志既可能是自由的也可能是不自由的,既有自由的成分又有不自由的成分。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最大限度的改善自我。
另外书中对于死亡的思考也引人深思。作者说如果死去就是不再存在,死后就什么也没有了,那么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但是这样想的话,也可能会造成那些生前只顾个人享乐的思想,反正不怕死后下地狱。我更倾向认为,人活着的时候是一堂课,死后是新的课程。并且活着时候课程学得怎样会影响死后下一堂课的学习。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极其精炼易懂的哲学书,在这本书里哲学不是深奥的巴别塔,哲学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必须思考的有趣问题。
这种搭讪的方式虽然已经不流行了,可是两个人谈恋爱乃至走向婚姻,的确是要有共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思想基础。实际上,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哲学问题。哲学,就在生活中。所以我们想要活的更明白,不能不思考哲学问题,也就是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书所要解答的问题。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简明易懂,它不是像《苏菲的世界》那样讲述哲学思想发展史,它是尽量用浅显的语言阐述哲学所思考的一些基本问题,而且贴近生活。譬如:
我们如何知道心外世界不是一场大梦?
理解他人的心灵,为何困难重重?
肉体与心灵的关系是怎样的?
语言为什么可以传达意义?
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吗?
我们的行为为什么会有对错之分?
什么样的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死亡意味着什么?
人生的意义何在?
其中一些问题的哲学思考的确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比如说,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吗?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有两种,一种是“决定论”,就是说一个人的经验、欲望和知识,遗传因子,社会环境,各种选择的性质以及其他不知晓的因素,这一切加在一起,共同使得一个在具体情境下的行为成为必然。另一种则是非“决定论”,即与前一种观点相反,认为我们的行为不是被决定的,也不是必然的。
这个问题的思考使我想起了一部电影叫《罗拉快跑》。罗拉要在有限时间内做一系列行为去完成救人的目的,她有三次尝试的机会。而她前两次一个小小的不同行为,都引起了一系列更不同的偶遇与相继结果,只有第三次,她的所有行为都恰恰好好完成的正点,才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达成了最终救人的结果。
那么假设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像做布朗运动的不规则自由分子一样,他们之间的互相影响也就具有不可测和偶然性。
然而我更倾向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像一部电脑程序的反应,面对同样的外界信息,不同的电脑程序有不同的反应,而同时,有些人也在不断修改自己脑袋里的程序,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这种修改能力是智能的表现,但是它有多大修改力本身也是受个人先天基本设定的影响的,比如有的人容易相信人,听信了某人说的话,有的人固执己见,不容易接受与自己原本观点不同的观点。
如果说内因是决定论,那么外因也是决定论的吗?就是说每个人所遇到的他人以及外界环境是事先决定好的吗?我觉得不一定了。比如我通过读书可以改变我内心想法,这个改变是一个机会,但我决定最大限度地让它影响我,彻底改变我,比如我天天时时刻刻地想这个新想法,强化给自己头脑输入新程序,那么我的确就不同于一般性的读书影响自己,这个就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我的行为就可能跟以前大不相同,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而我个人的改变,就像《罗拉快跑》里的小小行为改变引起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我遇到的人和事可能就都不一样了,因此外因就不完全是决定论的了。所以我的看法是,人的意志既可能是自由的也可能是不自由的,既有自由的成分又有不自由的成分。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最大限度的改善自我。
另外书中对于死亡的思考也引人深思。作者说如果死去就是不再存在,死后就什么也没有了,那么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但是这样想的话,也可能会造成那些生前只顾个人享乐的思想,反正不怕死后下地狱。我更倾向认为,人活着的时候是一堂课,死后是新的课程。并且活着时候课程学得怎样会影响死后下一堂课的学习。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极其精炼易懂的哲学书,在这本书里哲学不是深奥的巴别塔,哲学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必须思考的有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