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跟你愉快的聊天
文 / 糖人青
(文章部分专业评析内容引用于知乎)
听说每次到你讲话的时候,身边的人常常表现出漫不经心,频频表现出看表着急离场的模样,听说你心里沮丧难以自制,那么你是否想过,可能是你说话,没有过脑子。
内向的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在口语表达上常常会显得拖拉、累赘,没有逻辑,逞一时口舌之快,甚至常常会不经意间伤害了别人。
很早以前,曾经有一个朋友就这个问题跟我展开过讨论,就说话而言,其中的套路和暗藏的玄机很多时候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讲述的清,有人因为说话而被人喜欢,也有人因为说话从此被人划进了黑名单。
有这样三个朋友住在一起,平日里常常聊着各种八卦,小A话唠,平日里一起最怕冷场,所以常常聊各种实事八卦,希望缓解冷淡气氛;小B常常在吃饭的时候附和小A的谈话,尽量的长篇大论,希望继续下面的话题;至于小C嘛,刚开始还附和两句,到后来就直接自顾自看自己的《海贼王》了。
看到这里,你若是以为小A和小B会从此找到知音,两个人私下一直谈下去这就错了,其实小A的目的只是想活跃现场的气氛,让大家都能参与到谈话的过程中来,当看到小C并不愿意讲话,小A开始有挫败感,就会联想到可能自己的谈话方向不对,亦或者内容不够吸引,进而产生自卑的心理;至于小B,看到平常闲话很多的小A这时候停下来,以为是小A对自己有想法,三人组合的小团队于是开始各自有了小隔阂……
我说说另外一件关于情侣间沟通的事吧,还是小A姑娘和小D先生初初踏入爱河,勤奋又专心的小A在看了很多男女沟通技巧的书,极其希望能够跟小D先生拥有思想上火花的碰撞。初初开始,小D先生还会在同话题引入自己的故事和观点,但是内向的小A常常把不住梗,不懂得如何延展话题让两人对话更轻松,只懂得继续诉说自己的新话题。
久而久之,小D先生开始有了些倦意,两人的相处就像一根橡皮筋,一个人开始有懈怠,另外一个人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两人接下来的结果可想而知。
而以上的这些很多时候常常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而这类人我们常常称之为“说话不经过大脑,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待提升。”
首先说明一个问题:请不要把这个事往口才、说话技巧等话题上扯,真没什么关系。
讲话不经大脑—— 只是一种形容,它形容的是那些只要经过简单快速甚至直接的思考就能确认为不需要、不应该或不能讲的话,“被错误”地讲了出来。其要义是这种行为“如同不经过大脑”,实际上是指“反应太快!”。
一、什么是不经大脑的讲话?
从讲话者的角度(而不是评判者)理解,有两种被认为不经大
脑的讲话。
第一类—我刚才说什么了?
第一种是相对接近词本意的不经大脑:行为者把脑子、心理、生理上的第一反应直接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说行为者并不自以为是在讲话,只是一种潜意识选择的表达而已。
例如:自言自语式的自问自答:我的钥匙呢?怎么不见了?
第二类—OH!NO!(说错了)
第二种是在第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发生的,从直接表达升级为经过简单快速的联想之后就说出来的话。(非常地快,快到自己也把握不住的那种“联想”,快到你几乎不的把这种联想当作是一种思考)。
二、哪些人有这个毛病?
有这些问题的人很多,包括小朋友、俗称的“实诚”人、无业者、长期依赖语感式的思考人群、无独立思考能力者等。
关于长期依赖语感式的思考人群范围很广,包括翻译、老师、写作者以及口语化严重的老人家,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很大一部分的啰嗦冗余成分,因为语言不是只给精英人士用的,也是要给很笨的人用的,语言的发展一定是兼顾更大可能性,而不是更高效更精致化。
有些人说话好听,让人喜欢听的根本原因是善于倾听,善于理解,《非暴力沟通》里面提到这样的观点:
我们需要清晰诚实的表达自己,同时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次互动中,我们才有可能跟别人拥有心灵的共鸣,同时发现正在影响我们行为的事件本质,通过倾听与表达培养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学会倾听,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联系呢?这里面涉及到四点:
1,学会观察:学习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同时预见事情的进展;
2,体会感受:要善于体会和表达感受,通过表达感受的词汇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加顺畅。
3,探寻需求: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如果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和反击;如果直接说出需要,那么人们更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4,提出请求:要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时候要避免使用抽象语音,尽量描述客观可具体的事实,清楚表达客观结果,而不作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开心、难过、害怕等),提出因什么才导致的感受,并表达并非为人所难,只是请求。
非暴力沟通一方面是表达自己,另一方面是学会倾听对方,通过向内和外的相结合来达到与对方的充分衔接,从而实现最后的心意相通。
我常常觉得,沟通成本之所以在很多公司显得累赘烦恼,最大的原因在于换位思考,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完全跟你感同身受,出色的共情能力越来越成为新世纪人们选择朋友选择伴侣的基本要求。
小A姑娘可谓是想要表达爱,但是却常常表达错乱,甚至于造成语言暴力,甚至造成朋友间的分道扬镳,我常常为这样的故事感到惋惜,也为小A姑娘惋惜。
这篇文章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所以在行文逻辑上还待斟酌,不过却始终相信:爱你的人,永远不会因为你语言上的小许漏洞而离你而去,理解万岁,宽容万岁。
我只想跟你愉快的聊天,我只想跟你愉快的相爱。
(文章部分专业评析内容引用于知乎)
听说每次到你讲话的时候,身边的人常常表现出漫不经心,频频表现出看表着急离场的模样,听说你心里沮丧难以自制,那么你是否想过,可能是你说话,没有过脑子。
内向的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在口语表达上常常会显得拖拉、累赘,没有逻辑,逞一时口舌之快,甚至常常会不经意间伤害了别人。
很早以前,曾经有一个朋友就这个问题跟我展开过讨论,就说话而言,其中的套路和暗藏的玄机很多时候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讲述的清,有人因为说话而被人喜欢,也有人因为说话从此被人划进了黑名单。
有这样三个朋友住在一起,平日里常常聊着各种八卦,小A话唠,平日里一起最怕冷场,所以常常聊各种实事八卦,希望缓解冷淡气氛;小B常常在吃饭的时候附和小A的谈话,尽量的长篇大论,希望继续下面的话题;至于小C嘛,刚开始还附和两句,到后来就直接自顾自看自己的《海贼王》了。
看到这里,你若是以为小A和小B会从此找到知音,两个人私下一直谈下去这就错了,其实小A的目的只是想活跃现场的气氛,让大家都能参与到谈话的过程中来,当看到小C并不愿意讲话,小A开始有挫败感,就会联想到可能自己的谈话方向不对,亦或者内容不够吸引,进而产生自卑的心理;至于小B,看到平常闲话很多的小A这时候停下来,以为是小A对自己有想法,三人组合的小团队于是开始各自有了小隔阂……
我说说另外一件关于情侣间沟通的事吧,还是小A姑娘和小D先生初初踏入爱河,勤奋又专心的小A在看了很多男女沟通技巧的书,极其希望能够跟小D先生拥有思想上火花的碰撞。初初开始,小D先生还会在同话题引入自己的故事和观点,但是内向的小A常常把不住梗,不懂得如何延展话题让两人对话更轻松,只懂得继续诉说自己的新话题。
久而久之,小D先生开始有了些倦意,两人的相处就像一根橡皮筋,一个人开始有懈怠,另外一个人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两人接下来的结果可想而知。
而以上的这些很多时候常常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而这类人我们常常称之为“说话不经过大脑,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待提升。”
首先说明一个问题:请不要把这个事往口才、说话技巧等话题上扯,真没什么关系。
讲话不经大脑—— 只是一种形容,它形容的是那些只要经过简单快速甚至直接的思考就能确认为不需要、不应该或不能讲的话,“被错误”地讲了出来。其要义是这种行为“如同不经过大脑”,实际上是指“反应太快!”。
一、什么是不经大脑的讲话?
从讲话者的角度(而不是评判者)理解,有两种被认为不经大
脑的讲话。
第一类—我刚才说什么了?
第一种是相对接近词本意的不经大脑:行为者把脑子、心理、生理上的第一反应直接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说行为者并不自以为是在讲话,只是一种潜意识选择的表达而已。
例如:自言自语式的自问自答:我的钥匙呢?怎么不见了?
第二类—OH!NO!(说错了)
第二种是在第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发生的,从直接表达升级为经过简单快速的联想之后就说出来的话。(非常地快,快到自己也把握不住的那种“联想”,快到你几乎不的把这种联想当作是一种思考)。
二、哪些人有这个毛病?
有这些问题的人很多,包括小朋友、俗称的“实诚”人、无业者、长期依赖语感式的思考人群、无独立思考能力者等。
关于长期依赖语感式的思考人群范围很广,包括翻译、老师、写作者以及口语化严重的老人家,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很大一部分的啰嗦冗余成分,因为语言不是只给精英人士用的,也是要给很笨的人用的,语言的发展一定是兼顾更大可能性,而不是更高效更精致化。
有些人说话好听,让人喜欢听的根本原因是善于倾听,善于理解,《非暴力沟通》里面提到这样的观点:
我们需要清晰诚实的表达自己,同时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次互动中,我们才有可能跟别人拥有心灵的共鸣,同时发现正在影响我们行为的事件本质,通过倾听与表达培养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学会倾听,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联系呢?这里面涉及到四点:
1,学会观察:学习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同时预见事情的进展;
2,体会感受:要善于体会和表达感受,通过表达感受的词汇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加顺畅。
3,探寻需求: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如果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和反击;如果直接说出需要,那么人们更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4,提出请求:要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时候要避免使用抽象语音,尽量描述客观可具体的事实,清楚表达客观结果,而不作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开心、难过、害怕等),提出因什么才导致的感受,并表达并非为人所难,只是请求。
非暴力沟通一方面是表达自己,另一方面是学会倾听对方,通过向内和外的相结合来达到与对方的充分衔接,从而实现最后的心意相通。
我常常觉得,沟通成本之所以在很多公司显得累赘烦恼,最大的原因在于换位思考,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完全跟你感同身受,出色的共情能力越来越成为新世纪人们选择朋友选择伴侣的基本要求。
小A姑娘可谓是想要表达爱,但是却常常表达错乱,甚至于造成语言暴力,甚至造成朋友间的分道扬镳,我常常为这样的故事感到惋惜,也为小A姑娘惋惜。
这篇文章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所以在行文逻辑上还待斟酌,不过却始终相信:爱你的人,永远不会因为你语言上的小许漏洞而离你而去,理解万岁,宽容万岁。
我只想跟你愉快的聊天,我只想跟你愉快的相爱。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