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形容那些沉迷于手机的人,这个世界都创造出了哪些词汇?
![]() |
本文作者: 龚鉴
现在用来形容手机沉迷症状的词语有点多。
“Phubbing”这个词条在今年被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中,它由“phone(手机)”和“snubbing(冷落)”复合而成,指的是如今人们在社交场合只看手机而不和人交流的行为。这个词最开始是由澳大利亚广告公司 McCann Melbourne 创造。
而在德国,人们创造出“smombie”这个词汇,它是“smartphone(智能手机)”和“zombie(丧尸)”的复合词,形容当下那些即使走在路上,也依旧紧盯手机不顾自身安全,仿佛是行尸走肉的人们。在发生了数起之后由于 smombie 不注意路况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后,德国奥格斯堡市的政府部门决定将红绿灯嵌入地面中,这样人们在把玩手机的同时可以看到地面上的交通信号灯,避免惨剧再次发生。
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词汇,“低头族”就是其中一个。出于安全起见,和德国小镇在地面中安装信号灯类似,重庆有一条 30 多米的人行道,号称是“中国的第一条手机人行道”,这条人行道被分成两个区域,其中一半留给行人专心埋头玩手机或聊天。
而“拇指族”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日本,形容那些使用对话气泡多于现实交流的年轻人。
此外,类似的词条还有“devorce”,它由“device(设备)”和“divorce(离婚)”复合而成,调侃如今在恋人之间,小两口回到家也经常是不说话各玩各的手机/pad 的状况。
![]() |
好奇心研究所此前曾发起过一项主题为“测测你的手机依赖指数?”的调查,合计收获 6754 人次的反馈。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是全方面的:
在早上关掉闹钟后,三分之二的人会抓紧仅有的几分钟赖床时间玩手机,而不是补上一个简短的回笼觉。晚上入睡前也是一样,81% 的人睡觉前的最后仪式是玩手机。
而白天上完课或开完会后,54% 的参与者,他们的手机电量基本上都维持在红色警戒区。
如果晚上出门时发现手机只有 10% 的电量,84.3% 的人的心情,是想哭。
![]() |
85% 的路痴在发现自己迷路后,第一反应是寻求手机和网络的帮助,而不是警察或当地老伯。
人类离开了手机就完全不能存活了吗?倒也不至于,调查数据显示,在吃东西的时候,人们倒是可以短暂地脱离网络的苦海,60% 人不会拿出手机先拍个九宫图再说,而是专注于眼前事。
但是,“吃”这件事显然也离不开手机, 72% 的参与者表示,在出门吃喝玩乐的时候,用手机付款已经变成常态。
最后,统计显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都低估了自己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在这组总分为 8 分的题目中。男性们普遍预估自己的得分为 5.94 ,而平均实际得分为 6.52 ;女性普遍预估自己的得分为 6.11 ,而平均实际得分为 6.47 。分数越高代表手机依赖指数越高。
![]() |
手机显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如同身体器官一样重要的部分。在调查的评论区,就有读者 @sodafisheye 表示:这种常识性的问题以后就不要测了吧。手机肯定是长在手上的啊,不然怎么叫手机。
这么一说......好像也有点道理。
题图来自:Giphy
下面是我们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需要保存下来才能关注哈),欢迎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