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还活得像个婴儿一样?
写这篇文章的情节是,我单曲循环着一首叫《烟火里的尘埃》的歌曲敲打着键盘码字。我想上一次应该是暑假每晚在租的屋子里疯狂思考的时候。有些狗血的是那时候拿起《三体》又看了一遍,陶醉在哲学演绎中去博弈着刘慈欣先生那真让人五体投地的剧情。
不是,我不是要写北京折叠这样的科幻小说,今天是要说一个故事。
暑假时,和创业狗应该有的生活一样,每天三点一线的往返于我公司和租在校门的小屋以及教授家的库房(存放我的小电动摩托)。生活规律,疯魔般的热情。
故事发生在教授家的库房边。教授家的库房边,住着一位坐轮椅的老太爷,行动不便因此一直住在底楼库房,方便出行,老太爷的妻子也能更好打点料理一些常人觉得晦恶的排泄物。日复一日,从清早我去骑车到傍晚我回来放车。我时长惊叹于老两口的默契,却又不相信我在老太爷眼中似乎从未看到过一丝代表生机或些许活力的期翼。因此,有加以留心观察。
是日,公司有事回来较晚,骑车到库房时听见老太爷屋里似乎在啜泣,又有挣扎与不甘的意味藏于其中。走近一看,他妻子使劲的打着他,双眼看着自己的妻子,没一会又哭起来。我正回头,未曾料想到老太爷妻子抱住了他一顿哭(哈哈,肯定不是一顿打)。我还算是比较冷静与理智的一个人,对于之前的不惑有了答案,心中不禁想笑。这就是小孩子才会遇到的事情嘛(我妈打我时我也一样)。
可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收获远远不止如此。我因对媒体人罗振宇先生的喜爱,认识了心里学家武志红老师。武老师有本新书《巨婴国》上架开卖,其中一句标语(有的人终其一生活得也像婴儿一样)引发了我对老太爷事件更深层次的思考。人除了年迈多病脆弱难当之时本能的对母性产生依赖,是否在这个社会仍然存在无数人因为懒、嗔、痴活得和婴儿无异?
管理思维中多是以组织语言代替个人,当组织成长为一个庞大生态个体时势必会催生一些物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供养生活?这些物种最开始以最简单传统的形式存在,之后演化为更为复杂的不具备创新力的“病态个体”,之后持续作用并影响组织迭代升级。
最易联想到的便是历史中反复演绎到的独裁者,之后便是现实中一些因人为因素割离不了组织的岗位或个人。
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之所以发生巨大变革正是世界在迅速自我迭代,因此大量的打破边界事件成为常态,互联网将这些进化的商业、社会物种带到更高的维度使其脱离这种婴儿状态?
(随笔12月13日晚)
不是,我不是要写北京折叠这样的科幻小说,今天是要说一个故事。
暑假时,和创业狗应该有的生活一样,每天三点一线的往返于我公司和租在校门的小屋以及教授家的库房(存放我的小电动摩托)。生活规律,疯魔般的热情。
故事发生在教授家的库房边。教授家的库房边,住着一位坐轮椅的老太爷,行动不便因此一直住在底楼库房,方便出行,老太爷的妻子也能更好打点料理一些常人觉得晦恶的排泄物。日复一日,从清早我去骑车到傍晚我回来放车。我时长惊叹于老两口的默契,却又不相信我在老太爷眼中似乎从未看到过一丝代表生机或些许活力的期翼。因此,有加以留心观察。
是日,公司有事回来较晚,骑车到库房时听见老太爷屋里似乎在啜泣,又有挣扎与不甘的意味藏于其中。走近一看,他妻子使劲的打着他,双眼看着自己的妻子,没一会又哭起来。我正回头,未曾料想到老太爷妻子抱住了他一顿哭(哈哈,肯定不是一顿打)。我还算是比较冷静与理智的一个人,对于之前的不惑有了答案,心中不禁想笑。这就是小孩子才会遇到的事情嘛(我妈打我时我也一样)。
可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收获远远不止如此。我因对媒体人罗振宇先生的喜爱,认识了心里学家武志红老师。武老师有本新书《巨婴国》上架开卖,其中一句标语(有的人终其一生活得也像婴儿一样)引发了我对老太爷事件更深层次的思考。人除了年迈多病脆弱难当之时本能的对母性产生依赖,是否在这个社会仍然存在无数人因为懒、嗔、痴活得和婴儿无异?
管理思维中多是以组织语言代替个人,当组织成长为一个庞大生态个体时势必会催生一些物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供养生活?这些物种最开始以最简单传统的形式存在,之后演化为更为复杂的不具备创新力的“病态个体”,之后持续作用并影响组织迭代升级。
最易联想到的便是历史中反复演绎到的独裁者,之后便是现实中一些因人为因素割离不了组织的岗位或个人。
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之所以发生巨大变革正是世界在迅速自我迭代,因此大量的打破边界事件成为常态,互联网将这些进化的商业、社会物种带到更高的维度使其脱离这种婴儿状态?
(随笔12月13日晚)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