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山小种,你必须要有的知识储备
先要说明一下,在福建崇安的桐木关首创小种红茶后,附近的政和、坦洋、北岭、屏南、古田、沙县及江西铅山等地都有仿照正山品质的小种红茶,质地较差,统称“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现人工小种市场已被淘汰,惟正山小种历百年不衰,在市场独树一帜。
因此,本文只叙述正山小种的品质特征和工艺。尤其是,自称“外山小种”的已被时代淘汰,而冒充“正山小种”的却源源不绝,这就更有必要验明正身了。
【正山】
正山小种之“正山”,乃表明是真正的“高山地区所产”之意,“正山”所指的地区,以庙湾、江墩为中心,北至江西铅山石陇,南到武夷山市曹墩百叶坪,东到武夷山洋庄乡大安村,西到光泽县司前村,西南到邵武观音坑,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凡是武夷山中所产的茶,均称作正山。
崇安县星村的曹墩和桐木关一带,地处武夷山脉之北段,地势高峻,海拔1000-1500米,冬暖夏凉,年均气温18度。春夏之意,终日云雾缭绕,山地土质肥沃,又有培客土的习惯,加深土层,因此茶蓬繁茂,叶质肥厚嫩软。
【品种】
高山丛栽武夷菜茶,当地的群体种。一年只采春夏两季。高山茶由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叶有效成分的积累,碳代谢速度减缓,纤维素不易形成,芽叶持嫩性好。
茶叶有个叫“酚氨比”的东西,对口感影响非常大。酚指“茶多酚”,有涩味,但分解后产生诸多香氛和滋味物质,以及茶黄素茶红素;氨指“氨基酸”,对茶汤的鲜爽味起主要作用。酚氨比高,只宜做红茶;酚氨比低,只宜做绿茶。而正山小种的酚氨比适中,做成红茶非常有特色。鲜醇甘爽,不苦不涩。也可以说是,既有红茶的醇厚甘甜,又有绿茶的鲜爽宜人。
【工艺】
鉴于大部分茶友对制作工艺的关注并不深入,这里只谈两点:松烟味是怎么来的;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的工艺区别主要是什么。
小种红茶 萎凋(1)->揉捻->发酵->锅炒(2)->复揉->烘焙(3)->筛分拣剔->复焙匀堆
工夫红茶(4)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干燥
(1)小种红茶的萎凋多采用加温萎凋,由于桐木关春季多雨,日光萎凋的可能性较小。当地把加温萎凋叫做“焙青”,焙青的楼房叫“青楼”。青楼分上下两层,中间架设横档搁条,上铺“青席”。萎凋时楼下烧松柴明火,楼上铺鲜叶。全程约1.5至2小时。
(2)小种红茶的锅炒又叫“过红锅”,是它特有的工序。意在钝化酶促作用,停止发酵,以保存部分茶多酚,达到茶汤红亮。因此正山小种的茶汤比一般红茶色浅、明亮、偏黄。
(3)小种红茶烘焙仍在“青楼”,不过是在下层了。茶放在吊架上,下烧松柴明火,中途会扑灭部分明火,使火小烟大,让茶坯吸附松烟,造成小种红茶独特的松烟香味。
(4)工夫红茶的制法由小种红茶演化而来,起初因为小种红茶工艺过于复杂,进行了简化,但简化后的茶只能称为毛茶(萎凋至干燥),又增加了精制的工艺(筛分至干燥)。同时,这样分为初制和精制两个阶段,有利于大批量的生产,也有利于产品分级。由于整个过程比较花“工夫”,因此得名“工夫”红茶。
另有记载说,“小种”和“工夫”都是等级名。1751年,董天工撰的《武夷山志》:“茶之产不一,崇建延泉,随地皆有,分岩茶、洲茶,附山为岩,沿溪为洲,岩为上品,洲次之,采摘烘焙,须得其宜,然后香味两绝,第岩茶反不甚细,有小种、花香、工夫、松萝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
【品质特征】
辨别正山小种,说难也难,因为外观的仿冒很象;说容易也容易,品质口感上差距太大,做到类似都很难。关键的区别是口感,其他只能做参考,我尽量用图片展示一下。选的外山小种红茶的样品是比较好的那种,混淆度高,比较有意思。如果选仿得不象的,我说起来简单,你们将来辨别起来可就难了。
干茶 - 外形条索粗壮紧直,身骨重实,色泽乌润,不带毫心
假:形状可以做到相似,但光泽度不够
汤色 - 橙红明亮,油润有光
假:汤色红浓。因为外山茶的酚氨比和正山不同,如果象正山小种一样发酵度轻,就容易带涩味,所以通常会发酵度做得较高,汤色就偏红。即使汤色相似,也不如正山小种明亮润泽。
下图分别是正常冲泡、闷泡2分钟、闷泡1分钟的汤色
* 茶汤的油润度明显是上比下强,尤其注意中间泡闷了2分钟的,外山茶苦涩明显,且汤色较深,而正山茶不苦不涩,汤色也相对较浅。再看第三泡,闷泡后变淡更快的也是外山茶。
香气 - 高爽,悠长,带松烟香
假:正山茶的山韵是最难模仿的,但对没有喝过的人来说,也难以想象。我觉得可以用香气感受最强烈的部位来体会一下:高山韵集中在鼻腔深处或口鼻之间,低山茶的香气集中在口腔和鼻子前端。另外,正山小种的松烟香是入到汤里的,随着泡数的增多渐渐减轻,而模仿的松烟香是后期薰染的,干茶强烈,几泡就没了。
叶底 - 明亮呈古铜色,叶张大而柔软,肥壮厚实。
假:叶底呈斑驳的红色,叶张不够肥厚或不够柔软。
*正山小种古铜色的叶底是很难仿到位的,照片不及肉眼看到那么明显,但也可以感受一下了。左边的外山茶已经仿得很象,但还是有种青绿色透出来。
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 陈宗懋、杨亚军,2011年修订版
《茶业通史》中国农业出版社 陈椽,2008年9月第二版
因此,本文只叙述正山小种的品质特征和工艺。尤其是,自称“外山小种”的已被时代淘汰,而冒充“正山小种”的却源源不绝,这就更有必要验明正身了。
【正山】
正山小种之“正山”,乃表明是真正的“高山地区所产”之意,“正山”所指的地区,以庙湾、江墩为中心,北至江西铅山石陇,南到武夷山市曹墩百叶坪,东到武夷山洋庄乡大安村,西到光泽县司前村,西南到邵武观音坑,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凡是武夷山中所产的茶,均称作正山。
崇安县星村的曹墩和桐木关一带,地处武夷山脉之北段,地势高峻,海拔1000-1500米,冬暖夏凉,年均气温18度。春夏之意,终日云雾缭绕,山地土质肥沃,又有培客土的习惯,加深土层,因此茶蓬繁茂,叶质肥厚嫩软。
【品种】
高山丛栽武夷菜茶,当地的群体种。一年只采春夏两季。高山茶由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叶有效成分的积累,碳代谢速度减缓,纤维素不易形成,芽叶持嫩性好。
茶叶有个叫“酚氨比”的东西,对口感影响非常大。酚指“茶多酚”,有涩味,但分解后产生诸多香氛和滋味物质,以及茶黄素茶红素;氨指“氨基酸”,对茶汤的鲜爽味起主要作用。酚氨比高,只宜做红茶;酚氨比低,只宜做绿茶。而正山小种的酚氨比适中,做成红茶非常有特色。鲜醇甘爽,不苦不涩。也可以说是,既有红茶的醇厚甘甜,又有绿茶的鲜爽宜人。
【工艺】
鉴于大部分茶友对制作工艺的关注并不深入,这里只谈两点:松烟味是怎么来的;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的工艺区别主要是什么。
小种红茶 萎凋(1)->揉捻->发酵->锅炒(2)->复揉->烘焙(3)->筛分拣剔->复焙匀堆
工夫红茶(4)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干燥
(1)小种红茶的萎凋多采用加温萎凋,由于桐木关春季多雨,日光萎凋的可能性较小。当地把加温萎凋叫做“焙青”,焙青的楼房叫“青楼”。青楼分上下两层,中间架设横档搁条,上铺“青席”。萎凋时楼下烧松柴明火,楼上铺鲜叶。全程约1.5至2小时。
(2)小种红茶的锅炒又叫“过红锅”,是它特有的工序。意在钝化酶促作用,停止发酵,以保存部分茶多酚,达到茶汤红亮。因此正山小种的茶汤比一般红茶色浅、明亮、偏黄。
(3)小种红茶烘焙仍在“青楼”,不过是在下层了。茶放在吊架上,下烧松柴明火,中途会扑灭部分明火,使火小烟大,让茶坯吸附松烟,造成小种红茶独特的松烟香味。
(4)工夫红茶的制法由小种红茶演化而来,起初因为小种红茶工艺过于复杂,进行了简化,但简化后的茶只能称为毛茶(萎凋至干燥),又增加了精制的工艺(筛分至干燥)。同时,这样分为初制和精制两个阶段,有利于大批量的生产,也有利于产品分级。由于整个过程比较花“工夫”,因此得名“工夫”红茶。
另有记载说,“小种”和“工夫”都是等级名。1751年,董天工撰的《武夷山志》:“茶之产不一,崇建延泉,随地皆有,分岩茶、洲茶,附山为岩,沿溪为洲,岩为上品,洲次之,采摘烘焙,须得其宜,然后香味两绝,第岩茶反不甚细,有小种、花香、工夫、松萝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
【品质特征】
辨别正山小种,说难也难,因为外观的仿冒很象;说容易也容易,品质口感上差距太大,做到类似都很难。关键的区别是口感,其他只能做参考,我尽量用图片展示一下。选的外山小种红茶的样品是比较好的那种,混淆度高,比较有意思。如果选仿得不象的,我说起来简单,你们将来辨别起来可就难了。
干茶 - 外形条索粗壮紧直,身骨重实,色泽乌润,不带毫心
假:形状可以做到相似,但光泽度不够
![]() |
左:外山小种红茶;右:正山小种红茶 |
汤色 - 橙红明亮,油润有光
假:汤色红浓。因为外山茶的酚氨比和正山不同,如果象正山小种一样发酵度轻,就容易带涩味,所以通常会发酵度做得较高,汤色就偏红。即使汤色相似,也不如正山小种明亮润泽。
下图分别是正常冲泡、闷泡2分钟、闷泡1分钟的汤色
![]() |
上:正山小种红茶;下:外山小种红茶 |
* 茶汤的油润度明显是上比下强,尤其注意中间泡闷了2分钟的,外山茶苦涩明显,且汤色较深,而正山茶不苦不涩,汤色也相对较浅。再看第三泡,闷泡后变淡更快的也是外山茶。
香气 - 高爽,悠长,带松烟香
假:正山茶的山韵是最难模仿的,但对没有喝过的人来说,也难以想象。我觉得可以用香气感受最强烈的部位来体会一下:高山韵集中在鼻腔深处或口鼻之间,低山茶的香气集中在口腔和鼻子前端。另外,正山小种的松烟香是入到汤里的,随着泡数的增多渐渐减轻,而模仿的松烟香是后期薰染的,干茶强烈,几泡就没了。
叶底 - 明亮呈古铜色,叶张大而柔软,肥壮厚实。
假:叶底呈斑驳的红色,叶张不够肥厚或不够柔软。
![]() |
左:外山小种红茶;右:正山小种红茶 |
*正山小种古铜色的叶底是很难仿到位的,照片不及肉眼看到那么明显,但也可以感受一下了。左边的外山茶已经仿得很象,但还是有种青绿色透出来。
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 陈宗懋、杨亚军,2011年修订版
《茶业通史》中国农业出版社 陈椽,2008年9月第二版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