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不单是画,还是故事,故事中有泪有情有笑,经千年不褪色
宋词不单是画,还是故事,故事中有泪,有情,有笑,经千年不褪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且看辛弃疾的《菩萨蛮 · 题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回想起建炎三年(1129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太后,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南宋政权危在旦夕的往事,辛弃疾怀古思今,痛感山河破碎,家园动荡,百姓流离,愤慨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读此词,可以怀想两个故事,一是当年南宋隆祐太后和高宗的故事,千里追兵,帝王贵胄惶惶如丧家之犬;二是辛弃疾的故事,诗人立于造口,俯瞰河川,痛感无限风光,却飘零破碎,朝廷软弱无能一味妥协,中原光复无期。正是这郁孤台下一江河水中,埋藏了多少行人的血泪?
《文心》中有言:
“辛弃疾是南宋时代的词人,这首词作于江西造口。当时金人南侵,国难严重,宋室就从河南汴梁南迁。当南渡时,金人追隆祐太后的御舟,一直追到江西造口才停止。江西造口是从北至南的要道,人民为避金人的侵略,仓皇从这里经过的当然不计其数。‘郁孤台”是那里一座山的名称。宋室南渡以后,仍不能恢复。作者经过这里,想到当时避难者颠沛流离由这里向南奔逃的情形,家国之感就勃然无法自遏了,于是做了一首词写在壁上。他说:‘江水里大概有许多眼泪是颠沛流离的行人掉下来的吧。要想从这里向西北跳望长安——“长安”是京都的代替词 —— 可怜云山重叠阻隔,虽然明知道故都在西北方,可是望也望不见,莫说回到那里去了。青山遮不住江水,终于任其向东流去,犹如这造口止不住行人,行人毕竟向南奔窜。此情此景,已够怅惘,又值傍晚的时候,江上的暮色更足引动人的愁怀,而山间又传来了鹧鸪的啼声。”你们看,这词里的意境何等凄惋!”李先生解释毕,把这首词朗声地读了又读。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回想起建炎三年(1129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太后,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南宋政权危在旦夕的往事,辛弃疾怀古思今,痛感山河破碎,家园动荡,百姓流离,愤慨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读此词,可以怀想两个故事,一是当年南宋隆祐太后和高宗的故事,千里追兵,帝王贵胄惶惶如丧家之犬;二是辛弃疾的故事,诗人立于造口,俯瞰河川,痛感无限风光,却飘零破碎,朝廷软弱无能一味妥协,中原光复无期。正是这郁孤台下一江河水中,埋藏了多少行人的血泪?
《文心》中有言:
“辛弃疾是南宋时代的词人,这首词作于江西造口。当时金人南侵,国难严重,宋室就从河南汴梁南迁。当南渡时,金人追隆祐太后的御舟,一直追到江西造口才停止。江西造口是从北至南的要道,人民为避金人的侵略,仓皇从这里经过的当然不计其数。‘郁孤台”是那里一座山的名称。宋室南渡以后,仍不能恢复。作者经过这里,想到当时避难者颠沛流离由这里向南奔逃的情形,家国之感就勃然无法自遏了,于是做了一首词写在壁上。他说:‘江水里大概有许多眼泪是颠沛流离的行人掉下来的吧。要想从这里向西北跳望长安——“长安”是京都的代替词 —— 可怜云山重叠阻隔,虽然明知道故都在西北方,可是望也望不见,莫说回到那里去了。青山遮不住江水,终于任其向东流去,犹如这造口止不住行人,行人毕竟向南奔窜。此情此景,已够怅惘,又值傍晚的时候,江上的暮色更足引动人的愁怀,而山间又传来了鹧鸪的啼声。”你们看,这词里的意境何等凄惋!”李先生解释毕,把这首词朗声地读了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