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文化都被诸精密科学引入歧途
(本文同时发于我们的微信号拜德雅)
文学与精密科学(节选)
米歇尔·塞尔 / 文
清宁 / 译
濒危的遗产
我认为,每一种形体的文学,更广泛地说,所有学院的、文艺的和大众的传统——轶事和歌谣、老太太的故事、谚语和套话、信仰、神话、术语、乃至宗教——这一切的总和构成了各个民族、文化和群体的局部宝库,构成了一种贮藏、一种储存,除此以外,它们构成了全人类的宝库,以一种波动和不稳定的方式累积下来,遍及历史与时间之流。这种由智慧和文体,由经验、错误与尝试制成的巨大贮藏,在我看来,今后将濒临消失,正如原始森林中物种的进化储存和动物物种的替换宝库,都在消失的边缘。时间,所剩无几。
时日无多,首先起因于一个普通理由:各局部品种间的严酷竞争,既摧毁它们自己,又摧毁其他品种。这种死亡既非生命意义上的事实,无法信以为真,也非扩张和强权的保证。更为糟糕的是,近来的擅用,它凭借着媒体大众式的、交流工具式的、信息海洋式的一种单一文化,提前洗劫了文化珍宝。有些作品已经在这场丛林战争中变得无法接近,化为灰烬;它们将在一种单一文化类型的统治下,被彻底摧毁。我不希望在我死之前听到这世上仅有一种单一语言在言说。这样的世界将是一个荒蛮之地,难以居住。想象一下,我们的星球,排外地居住着一种单一的蕨类植物,或者数十亿只蜥蜴。世界的另一端,最强者的总攻号角将吹响:整个地球被相同的蚂蚁侵袭,它们有着一种单一的生活方式,用一种单一的语言去言说。
刻不容缓,接下来最新的一个特别理由是:所有的文化都被这种文化碾压得支离破碎,换句话说,被诸精密科学引入歧途。诸精密科学占领了各个角落,迅速统治整个空间:金钱、专业的开设、技术、研究、政治、权力、种群的宗教自信。明天,这个世界,讲英语没有讲一种信息性语言那样多;讲科学性希腊语没有讲一种算法那样多。在此,出现了彻底的专制——地球完全被蜥蜴覆盖——这种专制不源于一个会强行替代所有其他地区的单一地区,不源于一种无论多么独一无二都自以为是通用语言的单一语言。我敢说,这种恐怖不是来自实际的强权,而是来自正确性。这个东西就是:科学是正确的——它明显是正确的,确实是正确的。因此,“它是正确的”在断言它自身。因此,“它是正确的”正在毁灭“它是不正确的”。没有东西被生产,没有人被治愈,经济不会凭借谚语、套话或悲剧来实现增长。明天将覆盖这个地球的蜥蜴、蕨类或蚂蚁的种类,是人类运用理性能力而得到的种类。我不希望死之前,我所居住的世界只讲理性。对于生活,那将是时时处处毫无趣味可言,只因为运用理性能力的世界并不适于居住。
所以,明辨审慎地运用理性能力才是合理的。总之,我们不去判断科学的(公认的)功绩、(被承认的)伟大、(被一千次证明的)有效性、价值;出于恐惧,我们担心有一天它的胜利,它彻底统治一切。一个理论无论可能有多么正确,当它独占鳌头时,它就变得面目可憎。
广义来看,文学已经在一个新的意义上成为穷人的遗产。科学站在权力的一边,站在有效性的一边;它已经并将要拥有越来越多的信用,更多知识上和社会上的合法性,以及政府中的最好的职位;它会引来强大的心智——强大的理性和抱负;它将占据空间。科学已经驱逐、正在驱逐、将要驱逐它称之为空谈的东西,直到它清理干净它独自统治的那个地方,然后继续独自统治下去。诗人将被赶出城镇,沦落到在晚餐后讲故事的地步,一些构思不佳的故事将被以科学为基础的严肃著作覆盖掉。文学将成为极为虚弱的遗产,失掉所有权力。
这份穷人的遗产——不具合法性,没有理性,缺乏令人着迷的深思熟虑,因为它毫不费力就吸引了公众的注意。文字、人文学科和文学从此以后将只能吸引轻松的心智,太过轻松的结果就是,它们在科学领域中无法展露光芒;文学正在死去,它成为了笑柄,被潸然泪下的病号团团包围。它是穷人、乞丐的遗产,实际上,乞丐或许是被勒索或被剥削的受害者,并且尤其是在他们的权利方面,在精神上。这样的一个人不知道如何论证、测量或统计,不知道如何进入到一种巧妙控制的状态,不会讲正确的语言,无法独立处理眼前的任何事情。理性并不需要什么乞丐;权力并不需要什么鸣唱。有修养的人,过去被称为绅士(l'honnête homme),是一种野蛮人,最后的莫希干人[1];他守卫那些残破的神殿。在猴子们粗哑的嬉闹声下侵入神殿和教堂的,并不是丛林;而恰恰是空间的合理化将会彻底铲平它们。
***
三幅肖像。在野蛮的拓荒者之后,远远地跟着农艺学家,继承者的工作就是让森林重新覆盖大地。面对垄沟的井然有序,面对稀有优选品种的挑选和兴起,前者从地球表面消失了。农艺学家让位于生物化学家。这个过程,或许就是历史,它暗示了历史排除野蛮。森林的拓荒者,他显然是一种野蛮人。今天我们明白了这一运动必须把界限——智慧的疆界——强加于它自身。原始森林是一种贮藏,一种物种或精华的储存,从前,我们的农业和我们的畜牧业就来源于此——尽管我们已经忘记是源自哪种野生小麦。历史不能根除起源,因为它害怕一种最终的资源剥夺它的地位。没有人能预知明天之需。
科学驻留在诸多领域之中;它以一种有序的和划分的方式思考。它知道它正在培育的品种,且只知道那一品种。它把它的收成储存在一季之末;它几乎没有内存。有修养的人是树林的常客,他站在野蛮人的一边——他拥有复杂的直观能力,他辨识各种境遇,他是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他很清贫(另一个很富裕);他承认自己会误导自己(另一个拥有高级而清晰的头脑);他麻痹在混杂的繁多中,他并不是所有时刻都具有意识,不能意识到自己怎样去意识;他很机敏,另一个则很幼稚。但他做事行之有效。“你精于科学的各种类型,”文化人说,“你会永远是个孩子。科学家不曾是老人,没有经历过我们已经被时间冲淡了的往事。回想幼稚的泰阿泰德[2],几乎没有离开他的定理,就在战役中死去;年轻的帕斯卡尔[3]几乎没有等到思想成熟就死了;幼稚的阿贝尔[4]被淹没在遗忘中;幼稚的卡诺[5]死了,在埃斯基罗尔[6]的家里疯掉了;幼稚的伽罗瓦[7],死在了对一位艳妇之爱的决斗中;幼稚的布尔巴基[8],则夭折了。新兴的科学吃掉了小麦;科学是绿色的,且总是靠近绿色的起源。幸而,我们还有特洛伊的沦陷和古迹风尘的湮没、诸多语言的消亡和上帝之死。”每个人都听到了失忆的孩子与回首往事的老人之间展开的这段冗长对话,老人恳请前者让他继续享受生活。
***
我正在寻找一种最终成熟的知识,一种平衡的智慧,某种意义上超越了生死。置身于我构想的这种边缘之处不是什么坏事,在那里,野性萌发,也是在那里,知识诞生。过渡之处总是丰饶肥沃,欣欣向荣。
成熟之人以第三类方式养成。既是农艺学家,又是树林中人,既是野蛮人,又是各个领域的分蘖[9],他既饱经世故、底蕴丰硕,又兼通科学、触类旁通。这就是为什么他被理解需要讲这么长时间,以至于濒危的储存都成了科学的贮藏,以至于去摧毁它们将会剥夺我们自身的发明才能。
在这里采取的步骤,因此不仅仅是一种解释;它的目标不仅仅是去揭示另一种形式的批评。批评是相当徒劳无力的——只有发明才算数。这种所谓的成熟的知识就是确信和肯定以上描述的构想充满意义。所以,它愿意使我们相信,这些语言的贮藏并不是人类的过去,正相反,相当经常的情况是,这些语言的贮藏是诸科学的未来,是未来发明的未勘探层。
***
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如果科学理论及成果在时间上先于文学作品而被考虑,这通常是枯燥的例子——杂乱的例子——那么,一个模仿或复制另外一个,会相当简单。我选择了斯彭德[10]的一首商籁来说明这种模仿;解码它并不困难。如果你了解一些这个时代的知识状况,那它就变得更加自明了。假设狄德罗、巴尔扎克、左拉——假设其他人从来没有写过任何东西,但在像这样一种重要的早前思想上投入精力——他们会很快地失去那赋予他们生气的东西;他们会孕育布瓦尔和佩居谢[11]那凡人的哀伤:抄写。
对于一本著作来说,诸理论或成果可以是当代的;你甚至可以通过选择一个单一的作者,完美地提供这样一个例子——比如,一位散文家和一位几何学家。帕斯卡尔的写作来自一个不动点[12],包括物理和宗教——这是一个很好的关于同一性的例子。我希望他的例子变得更普遍——为了避免愚蠢和分隔、有害的无知——这将成为一个教学模型。在所有的例子中,科学的次序都排在一部文学作品的后面,这些例子十分有趣儿——它们为所谓的极富想象力的作品中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在每一个领域,想象力都是阵列在前;理性——条理和严密——则总是位居其二。发明无处不在,特别是在人们没有预期它出现的地方。为此,我已经举了四个例子,它们来自梦幻王国、神话王国、所谓的想象王国,以及睡眠王国。拉封丹、狄德罗、左拉和魏尔伦,沉浸于科学没有正式出现的区域,发展了我只能称之为科学发明的直观能力。他们从远处预见了科学家的举止、思想、方法。是的,对于科学来说,文学是它的来源。
一个模仿的例子:《真实之水》[13]
Tout s'enfle contre moy, toutm'assaut, tout me tente,
Et le Monde, et la chair, et l'angerevolté,
Dont l'onde, dont l'effort, dont lecharme inventé
Et m'abysme, Seigneur, etm'esbranle, et m'enchante,
Quelle nef, quel appuy, quelle oreille dormante,
Sans peril, sans tomber, et sansestre enchanté,
Me donras-tu? Ton Temple où vit taSainteté,
Ton invincible main, et ta voixsi constante.
Et quoy? mon Dieu, je sens combattre maintesfois
Encor avec ton Temple, et ta mainet ta voix,
Cest Ange revolté, cestechair, et ce Monde.
Mais ton Temple pourtant, ta main, ta voixsera
La nef, l'appuy, l'oreille, où ce charmeperdra,
Où mourra cest effort, où se rompraceste onde.
大全向我膨胀,大全攻袭我,大全诱引我,
红尘世界,肉身,叛乱之天使,
其波纹[14],其力动之冲击,其虚幻之魔力
把我吞噬,主啊,使我动摇,使我着魔,
何貌之帆船,何貌之支索,何貌之沉静锚耳,
免遭危险,免遭跌堕,不受着迷喜恋,
汝可赠予我?汝之圣洁,居于汝之神殿,
汝之手所向披靡,且汝之音何等恒久尔。
且看此为何物?吾之上帝,吾仍感多次斗争较劲
反汝之神殿,反汝之手,反汝之音,
此乃叛乱之天使,此乃肉身,此乃红尘世界。
然汝之神殿,汝之手,汝之音将
成帆船,支索,锚耳也,于此丧失的乃惑人之迷狂,
于此消逝的乃力动之冲击,于此断裂的乃波纹。
显然,这是阅读斯彭德这首最著名商籁的复沓词条的方式:每一行中都有三个反复项,每一个反复项会逐行恢复并变异。从此,形成了一个矩形矩阵:
术语使人着魔(enchante)或着迷喜恋的(enchanté)在这段四行韵诗中重复,于是 z6=z4。行七和行八实际上是一行,而行九在这数组的外部。这段三行韵诗末尾没有添加任何新
的东西,除了同一和颠倒。这样的排布不是一个简单的矩阵,而是伴随着两个规律性的指数。
你数了十二句韵文,然后仅用了二十个词,因为z6=z4。三是最明显的数字,到处都是,甚至在这数组的外部,例如在这个伴随着大写字母 T 的三位一体中:主(Seigneur)、 汝之圣洁(ta Sainteté)、 吾之上帝(mon Dieu)。被重新排列的总体效果在这个矩阵的底部,被简化成五行。十二、二十、三、五——你再也不能在句法系统上走下去了,所以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历史和语义上来。
注释:
[1]莫希干人:北美原住民印第安人的一个分支。《最后的莫希干人》是美国小说鼻祖詹·费·库柏(James Fenimore Cooper, 1789—1851)的“边疆五部曲”之一,贯穿五部作品的主人公老猎手纳蒂·邦波身为白人,多年穿梭于密林中,视印第安人为兄弟,他身手敏捷、善良淳朴、慷慨正义、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饱受白人殖民迫害的印第安人抱有同情,俨然是一位白皮肤的印第安人了。库柏笔下的另外两位莫希干人主人公钦加哥父子与邦波有着深厚的友谊,也都骁勇善战,因为白人的挑拨,莫希干部落酋长钦加哥之子恩卡斯死在了同为印第安人分支的休伦人麦格瓦之手,恩卡斯作为莫希干人最后一个血脉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象征了最后一个莫希干人死在了自己民族的愚昧保守下。塞尔在这里一语双关,最后的莫希干人,既象征纳蒂·邦波这样的白皮肤的莫希干人,也象征真正的最后一位死在自己人手里的莫希干血脉。表面上看毁灭莫希干人的是白人的殖民侵略,而实际上却是自己民族的愚昧保守;表面上看侵入神殿的是丛林,而实际上铲平神殿的是空间的合理化,也就是神殿和教堂为了维护和保持自身的威严神圣不得不将自身居占的空间与丛林所居占的空间分隔开来以示区别,而这样的行为恰恰是封闭保守的,等于自掘坟墓。需要指出的是,塞尔在这里用“野蛮人”,在后面用“野蛮”、“野性”,并没有贬义,而是单纯指的行为上的粗野、蛮横,或者叫“原生态”,代表一种初始的状态。——译注
[2]泰阿泰德(Théétète d'Athènes,前417或前415—前395或前369),柏拉图《泰阿泰德篇》中数学家塞奥多洛的学生,参加了雅典对科林斯的战役,公元前369年死于负伤后的染病。——译注
[3]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 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散文家, 1662年死于劳累过度,享年39岁。——译注
[4]阿贝尔(Niels Henrik Abel, 1802—1829),挪威数学家,椭圆函数领域开拓者,1829年死于肺结核,年仅26岁。——译注
[5]卡诺(Nicolas Léonard SadiCarnot, 1796—1832),法国物理学家、工程师、热力学之父, 1824年发表了生前唯一出版的著作《论火的动力》(Réflexions sur la puissance motrice du feu), 1832年因霍乱病逝于巴黎,年仅32岁。——译注
[6]埃斯基罗尔(Esquirol),精神病医生。卡诺死前曾因狂躁症被送往他的私人诊所,并在那里去世。——译注
[7]伽罗瓦(Évariste Galois, 1811—1832),法国数学家,现代群论创立者,据说1832年死于一场决斗,年仅21岁。——译注
[8]布尔巴基(Nicolas Bourbaki), 20世纪法国的一个数学家团体,以布尔巴基为笔名,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末, 20世纪60年代开始衰落。——译注
[9]分蘖:农学术语,指的是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产生于比较膨大而贮有丰富养料的分蘖节上。——译注
[10]斯彭德(Jean de Sponde, 1557—1595),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诗人。——译注
[11]布瓦尔、佩居谢,福楼拜的小说《布瓦尔和佩居谢》(Bouvard et Pécuchet)中的两个主人公。——译注
[12]不动点:函数术语,在数学中是指“被这个函数映射到其自身一个点”。塞尔用此术语说明那些身兼多重身份、穿梭于各个领域中的伟大人物的思想上的同一性,他们在各个领域中的思想的投射都可以还原为一个类似“不动点”的出发点。塞尔在后文专门以帕斯卡尔为例进行说明。——译注
[13]本诗原题L'Eau Solide,其中的Solide,在此作为形容词使用,原义为“固体的”,转义为“确实的”、 “真实的”、 “结实的”、 “实在的”,在数学中则有“立体的”意思。而本诗标题中的另一个词Eau,作为名词,通常泛指各种液体,是广义上的“水”,还有人体分泌液如“血”的意思,另指“药水”、水果与植物的“汁”、宝石等的光泽和透明度,在宗教的意义上,还有“圣水”的意思。作为一篇祷告文,读者可以看出,宗教意义与形而上的意义丰厚,因此,标题权且译为“真实之水”,没有传达出的意思,请读者根据上述词语辨义,自行体味。——译注
[14]L'onde,有“水”、 “水纹”、 “水波”的意思,在本文中统一译为“波纹”,应该把它理解成很小的一滴水,或者译为“水之微粒”亦可。这首商籁,我根据作者的创作年代,以文言译出,按照原诗押韵的方式把原韵脚转换为汉语韵脚,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中人称代词的处理,“吾”与“我”的区别使用是按照汉语古文的规则来处理的,不再赘言。——译注
○●文章选自○●
《文字即垃圾:危机之后的文学》
微店购书:重大社官方微店
![]() |
文学与精密科学(节选)
米歇尔·塞尔 / 文
清宁 / 译
濒危的遗产
我认为,每一种形体的文学,更广泛地说,所有学院的、文艺的和大众的传统——轶事和歌谣、老太太的故事、谚语和套话、信仰、神话、术语、乃至宗教——这一切的总和构成了各个民族、文化和群体的局部宝库,构成了一种贮藏、一种储存,除此以外,它们构成了全人类的宝库,以一种波动和不稳定的方式累积下来,遍及历史与时间之流。这种由智慧和文体,由经验、错误与尝试制成的巨大贮藏,在我看来,今后将濒临消失,正如原始森林中物种的进化储存和动物物种的替换宝库,都在消失的边缘。时间,所剩无几。
时日无多,首先起因于一个普通理由:各局部品种间的严酷竞争,既摧毁它们自己,又摧毁其他品种。这种死亡既非生命意义上的事实,无法信以为真,也非扩张和强权的保证。更为糟糕的是,近来的擅用,它凭借着媒体大众式的、交流工具式的、信息海洋式的一种单一文化,提前洗劫了文化珍宝。有些作品已经在这场丛林战争中变得无法接近,化为灰烬;它们将在一种单一文化类型的统治下,被彻底摧毁。我不希望在我死之前听到这世上仅有一种单一语言在言说。这样的世界将是一个荒蛮之地,难以居住。想象一下,我们的星球,排外地居住着一种单一的蕨类植物,或者数十亿只蜥蜴。世界的另一端,最强者的总攻号角将吹响:整个地球被相同的蚂蚁侵袭,它们有着一种单一的生活方式,用一种单一的语言去言说。
刻不容缓,接下来最新的一个特别理由是:所有的文化都被这种文化碾压得支离破碎,换句话说,被诸精密科学引入歧途。诸精密科学占领了各个角落,迅速统治整个空间:金钱、专业的开设、技术、研究、政治、权力、种群的宗教自信。明天,这个世界,讲英语没有讲一种信息性语言那样多;讲科学性希腊语没有讲一种算法那样多。在此,出现了彻底的专制——地球完全被蜥蜴覆盖——这种专制不源于一个会强行替代所有其他地区的单一地区,不源于一种无论多么独一无二都自以为是通用语言的单一语言。我敢说,这种恐怖不是来自实际的强权,而是来自正确性。这个东西就是:科学是正确的——它明显是正确的,确实是正确的。因此,“它是正确的”在断言它自身。因此,“它是正确的”正在毁灭“它是不正确的”。没有东西被生产,没有人被治愈,经济不会凭借谚语、套话或悲剧来实现增长。明天将覆盖这个地球的蜥蜴、蕨类或蚂蚁的种类,是人类运用理性能力而得到的种类。我不希望死之前,我所居住的世界只讲理性。对于生活,那将是时时处处毫无趣味可言,只因为运用理性能力的世界并不适于居住。
所以,明辨审慎地运用理性能力才是合理的。总之,我们不去判断科学的(公认的)功绩、(被承认的)伟大、(被一千次证明的)有效性、价值;出于恐惧,我们担心有一天它的胜利,它彻底统治一切。一个理论无论可能有多么正确,当它独占鳌头时,它就变得面目可憎。
广义来看,文学已经在一个新的意义上成为穷人的遗产。科学站在权力的一边,站在有效性的一边;它已经并将要拥有越来越多的信用,更多知识上和社会上的合法性,以及政府中的最好的职位;它会引来强大的心智——强大的理性和抱负;它将占据空间。科学已经驱逐、正在驱逐、将要驱逐它称之为空谈的东西,直到它清理干净它独自统治的那个地方,然后继续独自统治下去。诗人将被赶出城镇,沦落到在晚餐后讲故事的地步,一些构思不佳的故事将被以科学为基础的严肃著作覆盖掉。文学将成为极为虚弱的遗产,失掉所有权力。
这份穷人的遗产——不具合法性,没有理性,缺乏令人着迷的深思熟虑,因为它毫不费力就吸引了公众的注意。文字、人文学科和文学从此以后将只能吸引轻松的心智,太过轻松的结果就是,它们在科学领域中无法展露光芒;文学正在死去,它成为了笑柄,被潸然泪下的病号团团包围。它是穷人、乞丐的遗产,实际上,乞丐或许是被勒索或被剥削的受害者,并且尤其是在他们的权利方面,在精神上。这样的一个人不知道如何论证、测量或统计,不知道如何进入到一种巧妙控制的状态,不会讲正确的语言,无法独立处理眼前的任何事情。理性并不需要什么乞丐;权力并不需要什么鸣唱。有修养的人,过去被称为绅士(l'honnête homme),是一种野蛮人,最后的莫希干人[1];他守卫那些残破的神殿。在猴子们粗哑的嬉闹声下侵入神殿和教堂的,并不是丛林;而恰恰是空间的合理化将会彻底铲平它们。
***
三幅肖像。在野蛮的拓荒者之后,远远地跟着农艺学家,继承者的工作就是让森林重新覆盖大地。面对垄沟的井然有序,面对稀有优选品种的挑选和兴起,前者从地球表面消失了。农艺学家让位于生物化学家。这个过程,或许就是历史,它暗示了历史排除野蛮。森林的拓荒者,他显然是一种野蛮人。今天我们明白了这一运动必须把界限——智慧的疆界——强加于它自身。原始森林是一种贮藏,一种物种或精华的储存,从前,我们的农业和我们的畜牧业就来源于此——尽管我们已经忘记是源自哪种野生小麦。历史不能根除起源,因为它害怕一种最终的资源剥夺它的地位。没有人能预知明天之需。
科学驻留在诸多领域之中;它以一种有序的和划分的方式思考。它知道它正在培育的品种,且只知道那一品种。它把它的收成储存在一季之末;它几乎没有内存。有修养的人是树林的常客,他站在野蛮人的一边——他拥有复杂的直观能力,他辨识各种境遇,他是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他很清贫(另一个很富裕);他承认自己会误导自己(另一个拥有高级而清晰的头脑);他麻痹在混杂的繁多中,他并不是所有时刻都具有意识,不能意识到自己怎样去意识;他很机敏,另一个则很幼稚。但他做事行之有效。“你精于科学的各种类型,”文化人说,“你会永远是个孩子。科学家不曾是老人,没有经历过我们已经被时间冲淡了的往事。回想幼稚的泰阿泰德[2],几乎没有离开他的定理,就在战役中死去;年轻的帕斯卡尔[3]几乎没有等到思想成熟就死了;幼稚的阿贝尔[4]被淹没在遗忘中;幼稚的卡诺[5]死了,在埃斯基罗尔[6]的家里疯掉了;幼稚的伽罗瓦[7],死在了对一位艳妇之爱的决斗中;幼稚的布尔巴基[8],则夭折了。新兴的科学吃掉了小麦;科学是绿色的,且总是靠近绿色的起源。幸而,我们还有特洛伊的沦陷和古迹风尘的湮没、诸多语言的消亡和上帝之死。”每个人都听到了失忆的孩子与回首往事的老人之间展开的这段冗长对话,老人恳请前者让他继续享受生活。
***
我正在寻找一种最终成熟的知识,一种平衡的智慧,某种意义上超越了生死。置身于我构想的这种边缘之处不是什么坏事,在那里,野性萌发,也是在那里,知识诞生。过渡之处总是丰饶肥沃,欣欣向荣。
成熟之人以第三类方式养成。既是农艺学家,又是树林中人,既是野蛮人,又是各个领域的分蘖[9],他既饱经世故、底蕴丰硕,又兼通科学、触类旁通。这就是为什么他被理解需要讲这么长时间,以至于濒危的储存都成了科学的贮藏,以至于去摧毁它们将会剥夺我们自身的发明才能。
在这里采取的步骤,因此不仅仅是一种解释;它的目标不仅仅是去揭示另一种形式的批评。批评是相当徒劳无力的——只有发明才算数。这种所谓的成熟的知识就是确信和肯定以上描述的构想充满意义。所以,它愿意使我们相信,这些语言的贮藏并不是人类的过去,正相反,相当经常的情况是,这些语言的贮藏是诸科学的未来,是未来发明的未勘探层。
***
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如果科学理论及成果在时间上先于文学作品而被考虑,这通常是枯燥的例子——杂乱的例子——那么,一个模仿或复制另外一个,会相当简单。我选择了斯彭德[10]的一首商籁来说明这种模仿;解码它并不困难。如果你了解一些这个时代的知识状况,那它就变得更加自明了。假设狄德罗、巴尔扎克、左拉——假设其他人从来没有写过任何东西,但在像这样一种重要的早前思想上投入精力——他们会很快地失去那赋予他们生气的东西;他们会孕育布瓦尔和佩居谢[11]那凡人的哀伤:抄写。
对于一本著作来说,诸理论或成果可以是当代的;你甚至可以通过选择一个单一的作者,完美地提供这样一个例子——比如,一位散文家和一位几何学家。帕斯卡尔的写作来自一个不动点[12],包括物理和宗教——这是一个很好的关于同一性的例子。我希望他的例子变得更普遍——为了避免愚蠢和分隔、有害的无知——这将成为一个教学模型。在所有的例子中,科学的次序都排在一部文学作品的后面,这些例子十分有趣儿——它们为所谓的极富想象力的作品中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在每一个领域,想象力都是阵列在前;理性——条理和严密——则总是位居其二。发明无处不在,特别是在人们没有预期它出现的地方。为此,我已经举了四个例子,它们来自梦幻王国、神话王国、所谓的想象王国,以及睡眠王国。拉封丹、狄德罗、左拉和魏尔伦,沉浸于科学没有正式出现的区域,发展了我只能称之为科学发明的直观能力。他们从远处预见了科学家的举止、思想、方法。是的,对于科学来说,文学是它的来源。
一个模仿的例子:《真实之水》[13]
Tout s'enfle contre moy, toutm'assaut, tout me tente,
Et le Monde, et la chair, et l'angerevolté,
Dont l'onde, dont l'effort, dont lecharme inventé
Et m'abysme, Seigneur, etm'esbranle, et m'enchante,
Quelle nef, quel appuy, quelle oreille dormante,
Sans peril, sans tomber, et sansestre enchanté,
Me donras-tu? Ton Temple où vit taSainteté,
Ton invincible main, et ta voixsi constante.
Et quoy? mon Dieu, je sens combattre maintesfois
Encor avec ton Temple, et ta mainet ta voix,
Cest Ange revolté, cestechair, et ce Monde.
Mais ton Temple pourtant, ta main, ta voixsera
La nef, l'appuy, l'oreille, où ce charmeperdra,
Où mourra cest effort, où se rompraceste onde.
大全向我膨胀,大全攻袭我,大全诱引我,
红尘世界,肉身,叛乱之天使,
其波纹[14],其力动之冲击,其虚幻之魔力
把我吞噬,主啊,使我动摇,使我着魔,
何貌之帆船,何貌之支索,何貌之沉静锚耳,
免遭危险,免遭跌堕,不受着迷喜恋,
汝可赠予我?汝之圣洁,居于汝之神殿,
汝之手所向披靡,且汝之音何等恒久尔。
且看此为何物?吾之上帝,吾仍感多次斗争较劲
反汝之神殿,反汝之手,反汝之音,
此乃叛乱之天使,此乃肉身,此乃红尘世界。
然汝之神殿,汝之手,汝之音将
成帆船,支索,锚耳也,于此丧失的乃惑人之迷狂,
于此消逝的乃力动之冲击,于此断裂的乃波纹。
显然,这是阅读斯彭德这首最著名商籁的复沓词条的方式:每一行中都有三个反复项,每一个反复项会逐行恢复并变异。从此,形成了一个矩形矩阵:
![]() |
术语使人着魔(enchante)或着迷喜恋的(enchanté)在这段四行韵诗中重复,于是 z6=z4。行七和行八实际上是一行,而行九在这数组的外部。这段三行韵诗末尾没有添加任何新
的东西,除了同一和颠倒。这样的排布不是一个简单的矩阵,而是伴随着两个规律性的指数。
你数了十二句韵文,然后仅用了二十个词,因为z6=z4。三是最明显的数字,到处都是,甚至在这数组的外部,例如在这个伴随着大写字母 T 的三位一体中:主(Seigneur)、 汝之圣洁(ta Sainteté)、 吾之上帝(mon Dieu)。被重新排列的总体效果在这个矩阵的底部,被简化成五行。十二、二十、三、五——你再也不能在句法系统上走下去了,所以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历史和语义上来。
注释:
[1]莫希干人:北美原住民印第安人的一个分支。《最后的莫希干人》是美国小说鼻祖詹·费·库柏(James Fenimore Cooper, 1789—1851)的“边疆五部曲”之一,贯穿五部作品的主人公老猎手纳蒂·邦波身为白人,多年穿梭于密林中,视印第安人为兄弟,他身手敏捷、善良淳朴、慷慨正义、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饱受白人殖民迫害的印第安人抱有同情,俨然是一位白皮肤的印第安人了。库柏笔下的另外两位莫希干人主人公钦加哥父子与邦波有着深厚的友谊,也都骁勇善战,因为白人的挑拨,莫希干部落酋长钦加哥之子恩卡斯死在了同为印第安人分支的休伦人麦格瓦之手,恩卡斯作为莫希干人最后一个血脉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象征了最后一个莫希干人死在了自己民族的愚昧保守下。塞尔在这里一语双关,最后的莫希干人,既象征纳蒂·邦波这样的白皮肤的莫希干人,也象征真正的最后一位死在自己人手里的莫希干血脉。表面上看毁灭莫希干人的是白人的殖民侵略,而实际上却是自己民族的愚昧保守;表面上看侵入神殿的是丛林,而实际上铲平神殿的是空间的合理化,也就是神殿和教堂为了维护和保持自身的威严神圣不得不将自身居占的空间与丛林所居占的空间分隔开来以示区别,而这样的行为恰恰是封闭保守的,等于自掘坟墓。需要指出的是,塞尔在这里用“野蛮人”,在后面用“野蛮”、“野性”,并没有贬义,而是单纯指的行为上的粗野、蛮横,或者叫“原生态”,代表一种初始的状态。——译注
[2]泰阿泰德(Théétète d'Athènes,前417或前415—前395或前369),柏拉图《泰阿泰德篇》中数学家塞奥多洛的学生,参加了雅典对科林斯的战役,公元前369年死于负伤后的染病。——译注
[3]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 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散文家, 1662年死于劳累过度,享年39岁。——译注
[4]阿贝尔(Niels Henrik Abel, 1802—1829),挪威数学家,椭圆函数领域开拓者,1829年死于肺结核,年仅26岁。——译注
[5]卡诺(Nicolas Léonard SadiCarnot, 1796—1832),法国物理学家、工程师、热力学之父, 1824年发表了生前唯一出版的著作《论火的动力》(Réflexions sur la puissance motrice du feu), 1832年因霍乱病逝于巴黎,年仅32岁。——译注
[6]埃斯基罗尔(Esquirol),精神病医生。卡诺死前曾因狂躁症被送往他的私人诊所,并在那里去世。——译注
[7]伽罗瓦(Évariste Galois, 1811—1832),法国数学家,现代群论创立者,据说1832年死于一场决斗,年仅21岁。——译注
[8]布尔巴基(Nicolas Bourbaki), 20世纪法国的一个数学家团体,以布尔巴基为笔名,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末, 20世纪60年代开始衰落。——译注
[9]分蘖:农学术语,指的是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产生于比较膨大而贮有丰富养料的分蘖节上。——译注
[10]斯彭德(Jean de Sponde, 1557—1595),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诗人。——译注
[11]布瓦尔、佩居谢,福楼拜的小说《布瓦尔和佩居谢》(Bouvard et Pécuchet)中的两个主人公。——译注
[12]不动点:函数术语,在数学中是指“被这个函数映射到其自身一个点”。塞尔用此术语说明那些身兼多重身份、穿梭于各个领域中的伟大人物的思想上的同一性,他们在各个领域中的思想的投射都可以还原为一个类似“不动点”的出发点。塞尔在后文专门以帕斯卡尔为例进行说明。——译注
[13]本诗原题L'Eau Solide,其中的Solide,在此作为形容词使用,原义为“固体的”,转义为“确实的”、 “真实的”、 “结实的”、 “实在的”,在数学中则有“立体的”意思。而本诗标题中的另一个词Eau,作为名词,通常泛指各种液体,是广义上的“水”,还有人体分泌液如“血”的意思,另指“药水”、水果与植物的“汁”、宝石等的光泽和透明度,在宗教的意义上,还有“圣水”的意思。作为一篇祷告文,读者可以看出,宗教意义与形而上的意义丰厚,因此,标题权且译为“真实之水”,没有传达出的意思,请读者根据上述词语辨义,自行体味。——译注
[14]L'onde,有“水”、 “水纹”、 “水波”的意思,在本文中统一译为“波纹”,应该把它理解成很小的一滴水,或者译为“水之微粒”亦可。这首商籁,我根据作者的创作年代,以文言译出,按照原诗押韵的方式把原韵脚转换为汉语韵脚,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中人称代词的处理,“吾”与“我”的区别使用是按照汉语古文的规则来处理的,不再赘言。——译注
![]() |
○●文章选自○●
![]() |
2016.11(重印) |
《文字即垃圾:危机之后的文学》
![]() |
微店购书:重大社官方微店
© 本文版权归 拜德雅Paidei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拜德雅Paidei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去独立书店,抢先试阅《像女孩那样丢球》 & 试读招募 (10人喜欢)
- 拜德雅图书工作室2023年年中报告+新书预告+赠书福利 (79人喜欢)
- 请查收这张广播放不出来的海报 (3人喜欢)
- 胜利?我们没有丨拜德雅2022年度报告 (169人喜欢)
- 时间的马匹 (4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559篇内容 · 43.0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52.5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393篇内容 · 67.9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256篇内容 · 490.1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75篇内容 · 137.8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771篇内容 · 169.9万次浏览
- 无意间闯进了陌生人的人生15篇内容 · 6.7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212.4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