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Live Top 10(6—10部分)
还有大城美佐子这场没到时间未开始,也差不多可以排出个今年看的几十多长演出的TOP10了。
(注:这10场是本年度本人看的几十场演出里,个人最爱的10场,所以此排名完全带有个人主观喜好色彩,和个人现场体验,以及还有一些“情怀癌”作祟,所以并不客观,还望见谅。)
Top10—10 Tallinn Chamber Orchestra & Estonia Chorus
原汁原味的Arvo Pärt
地点:帝都中山音乐堂 时间:11.19
1个作为Arvo Pärt的御用乐团,1个作为拿过格莱美的合唱天团,两个团队基本完美演绎了Arvo Pärt各个时期的代表作。管弦器乐部分,尤其把Pärt的代表作之一《Te Deum》里的细节表现的极其到位,爱沙尼亚合唱团则高质量地完成作品里的圣乐吟诵的声乐部分。《Fratres》前奏想起的时候,4把小提琴的合奏美妙极了,音色也完全呈现了唱片里的味道,Arvo Pärt这位东欧当代古典的巨匠,他的作品被外界素以“简约”著称,实则“简约而不简单”,整体把握好需要高深的功力,国内也很少能看到有乐团演奏他的作品,所以能听到“返璞归真”的Arvo Pärt还是挺庆幸,尽管大师本人因为过于高龄的原因,未能访华,略有遗憾,也深感认真听作品被很好的演绎出来,就是与大师最好的“跨距交流”。
Top10—9 百老汇创意舞台秀《破铜烂铁》
地点:帝都解放军剧院 时间:7.16
马良的神笔是“废品”
如果马良比作个即兴音乐家,那他的乐器就是他的那支神笔,很有意思的是,在《STOMP》这个舞台秀里,制造声响盛宴的“神笔”变成了“破铜烂铁”。打火机,烂扫帚,矿泉水瓶,垃圾桶盖,旧篮球,超市购物车,报纸等等这一切日常生活用品,都不在是简简单单的“过活儿道具”,而全是那“神笔”的一部分,被精心编排好的节奏,再加入段落里若隐若现地悄然即兴,整场Show酷炫至极,High爆至极,仿佛布鲁克林街区的所有人突然发疯,各自搞出个声音,让街区充满放肆的声景世界。据了解,《STOMP》最初是被创立于英国,整个剧的精神内核上也充满了乌托邦色彩和市井浪子的不羁气息,仿佛回到了那个迷幻嬉皮的60年代,可以说异常地“接地气”
Top10—8 久石让
地点:帝都展览馆剧场 时间:3.26
大师亲临,倍感宠幸
没错,你没看错,久石让今年亲自来华了,而且我印象里应该也是第一次来华。能见到这位OST传奇大师本人,就已经深感幸运。不过比较遗憾的是这场有两点不太理想:第一是交响乐团为中央交响乐团,管弦部分音色的选用上略土,个人感觉不是很日系,没有充分表现出作品的原味儿,尽管虽然是久石让亲自指挥。第二点是久石让自己的曲子就演了两曲,剩下的演绎了老柴的曲子,久石让大师自己那么多杰作,像经典的《Summer》都没有演,而且只Encore了一次,演了《天空之城》的主题曲。关于他和北野武,和宫崎骏等大师的“合作搅基”就不再述,大家都知道。总之,能在北京看一次久石让也很值了。
Top10—7 Iron Maiden
地点:帝都乐视生态中心 时间:4.24
年华祭礼,圆梦铁妞儿
总有一朝会老去,会回味还是小屁孩时候听的那些歌儿。铁妞儿来华之前,消息就传的满天飞,AEG举办的票务信息也很早就公布了。我跟我哥姐们儿一块到五棵松的时候,难免有些伤感,最巅峰的铁妞儿,我等天朝屁民无福消受了,即便我们再早出生个10年20年,结果想必只会更糟,也算庆幸赶上了金属老炮能来华的年代,去年看了蝎子,这两年赶上两老炮也很幸福了。现场其实只有5成上座率,380的3楼的票全被升级为1楼的区域,演出前真是感到有些寒心,想这可是Iron Maiden啊,天朝的金属党这个时候都去哪了(开个玩笑)?当演出的时候,当《Fear of the Dark》深沉的前奏和大合唱响彻全场的时候,当Bruce的嗓音依然高亢铿锵的时候,当Steve Harris在台上依然生龙活虎的时候,觉得时光倒流了,一切都还是那么亲切叛逆。不过略感遗憾的是《Seventh Son of a Seventh Son》里的曲子只演了一首,这张是我最喜欢的一张铁妞的专辑,以及《Afraid to Shoot Strangers 》他们多年也没有演了,那华丽亢奋的经典Solo无法听到了。
Top10—6 大友良英
地点:帝都黄昏黎明DDC 时间:4.11
穿越“时间纬度”的现场配乐
他来之前,根本没有想到,而是一个朋友告诉了我DDC会举办一个配乐。我一开始以为是大友事先配好,在DDC播放电影而已,但没想到是他真人亲自来现场配,而且票价只有60!惊讶之余,也赶紧买了票,去聆听人生中第一次看的现场配乐。大友良英本身就是一个思路极宽的实验音乐大师,不仅仅是做过一些佳片的配乐(《女人四十》,《海女》,《蓝风筝》等),也在声音可能性的探索领域造诣极高,Ground Zero、I.S.O、Filament这些实验名队都基本是他的个人音乐计划,《Revolutionary Pekinese Opera》当年这张经典真是给本人听楞了。当时的现场,我到的很早,提前了40多分钟,那时候还没有多少人,只有DDC老板69和他的一些朋友,我走近四合院内的演出房,看见大友在那里插着电琴,自己随便即兴一些噪音,噪音音色和手法基本是高柳昌行那一路数的,大友受阿部熏,高柳昌行,以及Ornett Coleman的影响都不浅。而日噪音色在接下来的配乐和即兴里,他也延用。我当时乘机打搅了他,跟他合了个影。给老电影《红侠》的配乐持续了2个钟头左右,因为1929年的《红侠》是部默片,而且算是国内最古老的武侠片,私以为带些Cult感,还是挺好看的,关键在于大友的配乐真心棒,全程只用电琴,用比较Avant-Grade的手法,又没那么散,相对规矩的节奏去配合剧情的演化,引导观众完全可以充分入戏。大友也仿佛穿越了时间轴,来到中国的20年代末,与周遭进行一场对话。后半部分的即兴环节,宋雨喆,莫西子诗都上台与大友进行互动,JAM,不过很遗憾,宋雨喆还尚可,勉强能应对,莫西子诗感觉完全不对路子,紧张,无头绪,可以说被大友完爆。因为是小场地,DDC的环境也很不错,在四合院里,演出的气氛是相当自在轻松的,在第一排看的很舒服。
(注:这10场是本年度本人看的几十场演出里,个人最爱的10场,所以此排名完全带有个人主观喜好色彩,和个人现场体验,以及还有一些“情怀癌”作祟,所以并不客观,还望见谅。)
Top10—10 Tallinn Chamber Orchestra & Estonia Chorus
原汁原味的Arvo Pärt
地点:帝都中山音乐堂 时间:11.19
1个作为Arvo Pärt的御用乐团,1个作为拿过格莱美的合唱天团,两个团队基本完美演绎了Arvo Pärt各个时期的代表作。管弦器乐部分,尤其把Pärt的代表作之一《Te Deum》里的细节表现的极其到位,爱沙尼亚合唱团则高质量地完成作品里的圣乐吟诵的声乐部分。《Fratres》前奏想起的时候,4把小提琴的合奏美妙极了,音色也完全呈现了唱片里的味道,Arvo Pärt这位东欧当代古典的巨匠,他的作品被外界素以“简约”著称,实则“简约而不简单”,整体把握好需要高深的功力,国内也很少能看到有乐团演奏他的作品,所以能听到“返璞归真”的Arvo Pärt还是挺庆幸,尽管大师本人因为过于高龄的原因,未能访华,略有遗憾,也深感认真听作品被很好的演绎出来,就是与大师最好的“跨距交流”。
![]() |
Top10—9 百老汇创意舞台秀《破铜烂铁》
地点:帝都解放军剧院 时间:7.16
马良的神笔是“废品”
如果马良比作个即兴音乐家,那他的乐器就是他的那支神笔,很有意思的是,在《STOMP》这个舞台秀里,制造声响盛宴的“神笔”变成了“破铜烂铁”。打火机,烂扫帚,矿泉水瓶,垃圾桶盖,旧篮球,超市购物车,报纸等等这一切日常生活用品,都不在是简简单单的“过活儿道具”,而全是那“神笔”的一部分,被精心编排好的节奏,再加入段落里若隐若现地悄然即兴,整场Show酷炫至极,High爆至极,仿佛布鲁克林街区的所有人突然发疯,各自搞出个声音,让街区充满放肆的声景世界。据了解,《STOMP》最初是被创立于英国,整个剧的精神内核上也充满了乌托邦色彩和市井浪子的不羁气息,仿佛回到了那个迷幻嬉皮的60年代,可以说异常地“接地气”
![]() |
Top10—8 久石让
地点:帝都展览馆剧场 时间:3.26
大师亲临,倍感宠幸
没错,你没看错,久石让今年亲自来华了,而且我印象里应该也是第一次来华。能见到这位OST传奇大师本人,就已经深感幸运。不过比较遗憾的是这场有两点不太理想:第一是交响乐团为中央交响乐团,管弦部分音色的选用上略土,个人感觉不是很日系,没有充分表现出作品的原味儿,尽管虽然是久石让亲自指挥。第二点是久石让自己的曲子就演了两曲,剩下的演绎了老柴的曲子,久石让大师自己那么多杰作,像经典的《Summer》都没有演,而且只Encore了一次,演了《天空之城》的主题曲。关于他和北野武,和宫崎骏等大师的“合作搅基”就不再述,大家都知道。总之,能在北京看一次久石让也很值了。
![]() |
Top10—7 Iron Maiden
地点:帝都乐视生态中心 时间:4.24
年华祭礼,圆梦铁妞儿
总有一朝会老去,会回味还是小屁孩时候听的那些歌儿。铁妞儿来华之前,消息就传的满天飞,AEG举办的票务信息也很早就公布了。我跟我哥姐们儿一块到五棵松的时候,难免有些伤感,最巅峰的铁妞儿,我等天朝屁民无福消受了,即便我们再早出生个10年20年,结果想必只会更糟,也算庆幸赶上了金属老炮能来华的年代,去年看了蝎子,这两年赶上两老炮也很幸福了。现场其实只有5成上座率,380的3楼的票全被升级为1楼的区域,演出前真是感到有些寒心,想这可是Iron Maiden啊,天朝的金属党这个时候都去哪了(开个玩笑)?当演出的时候,当《Fear of the Dark》深沉的前奏和大合唱响彻全场的时候,当Bruce的嗓音依然高亢铿锵的时候,当Steve Harris在台上依然生龙活虎的时候,觉得时光倒流了,一切都还是那么亲切叛逆。不过略感遗憾的是《Seventh Son of a Seventh Son》里的曲子只演了一首,这张是我最喜欢的一张铁妞的专辑,以及《Afraid to Shoot Strangers 》他们多年也没有演了,那华丽亢奋的经典Solo无法听到了。
![]() |
Top10—6 大友良英
地点:帝都黄昏黎明DDC 时间:4.11
穿越“时间纬度”的现场配乐
他来之前,根本没有想到,而是一个朋友告诉了我DDC会举办一个配乐。我一开始以为是大友事先配好,在DDC播放电影而已,但没想到是他真人亲自来现场配,而且票价只有60!惊讶之余,也赶紧买了票,去聆听人生中第一次看的现场配乐。大友良英本身就是一个思路极宽的实验音乐大师,不仅仅是做过一些佳片的配乐(《女人四十》,《海女》,《蓝风筝》等),也在声音可能性的探索领域造诣极高,Ground Zero、I.S.O、Filament这些实验名队都基本是他的个人音乐计划,《Revolutionary Pekinese Opera》当年这张经典真是给本人听楞了。当时的现场,我到的很早,提前了40多分钟,那时候还没有多少人,只有DDC老板69和他的一些朋友,我走近四合院内的演出房,看见大友在那里插着电琴,自己随便即兴一些噪音,噪音音色和手法基本是高柳昌行那一路数的,大友受阿部熏,高柳昌行,以及Ornett Coleman的影响都不浅。而日噪音色在接下来的配乐和即兴里,他也延用。我当时乘机打搅了他,跟他合了个影。给老电影《红侠》的配乐持续了2个钟头左右,因为1929年的《红侠》是部默片,而且算是国内最古老的武侠片,私以为带些Cult感,还是挺好看的,关键在于大友的配乐真心棒,全程只用电琴,用比较Avant-Grade的手法,又没那么散,相对规矩的节奏去配合剧情的演化,引导观众完全可以充分入戏。大友也仿佛穿越了时间轴,来到中国的20年代末,与周遭进行一场对话。后半部分的即兴环节,宋雨喆,莫西子诗都上台与大友进行互动,JAM,不过很遗憾,宋雨喆还尚可,勉强能应对,莫西子诗感觉完全不对路子,紧张,无头绪,可以说被大友完爆。因为是小场地,DDC的环境也很不错,在四合院里,演出的气氛是相当自在轻松的,在第一排看的很舒服。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