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客里的爵士乐
今天对自己承认了一件事:我是一个作风特别小资、思想特别中产、以及政治上特别保守的人。想到这个是因为我发现其实我喜欢听爵士乐只是因为它营造的那种静谧惬意的感觉。那就是我成长中不断出现的一种调子。我现在回想成长的经历,开始逐渐意识到我们这个小家庭是如何被社会发生的宏观变化所影响的。从爸爸年轻的时候开始,爷爷年轻的时候没有的东西都开始进入中国消费者的视线了,诸如变速自行车、望远镜、太阳能手表、摩托车。为了买这些大玩具,家里的存折经常清零。
我小时候的事情不太记得了,但是显然爸爸在花钱买新潮这件事上没有吝啬过。在赶上消费主义和中产生活模板的快车上,我们家是没有落下的。
先是买了车。然后是在初中的时候,在必胜客还是high-class的时候(在一个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二线城市,这样说不算夸张),我们就经常周末一起去那儿吃饭,算是对一周辛苦学习的奖励,虽然爸爸并不喜欢吃披萨。想来也是疼我和妈妈,所以和我们一起忍受。就是在必胜客,我认识了爵士乐。我市的第一家必胜客坐落在商业区的中心,一个高档百货商厦的一楼。有大大的玻璃窗,温暖的黄色灯光,以及当时在其他大众光顾的餐厅很少见到的低调又舒适的装修风格。那时它受欢迎到什么程度呢?晚上六七点就就要排到七八十号人了。那引向正厅的门隔开两个世界,外面是嘈杂而混乱的。里面则是相对安静的,觥筹交错,交谈之间可以听到周围低低徘徊的人们的讲话的声音,惬意舒适。在这一切声音之外,还有那似有似无的背景音乐。当时我并不知道那是一爵士,然而那旋律却成为这种舒适、惬意、无忧无虑的环境的一部分,深深印刻在我脑海里。现在只要我听到这样的音乐,就会产生放松的感觉,的的确确是一种回到父母身边的放松而且安全的感觉。
现在来到美国,这感觉开始变味。前些天和同学一起出去吃饭的路上,在高速公路边看到一家必胜客。它是那么普通,和其他快餐店一样有着千篇一律的单调门面,暗示着它面对的消费阶层。只是看着它的外表,我就已经没有一点食欲了。其实在国内也差不多。这些年随着必胜客营销策略的改变,它的受众也是在逐渐从中上收入的人往更广大的中下层收入转移。食物越来越难吃,卖相越来越标准化,失去往日精致。过去的餐巾都是棉布,现在都换成了纸,且纸张越来越薄,越来越粗糙。以前的甜点会单独上一副闪亮的刀叉,现在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都换成塑料的。同时,中产们已经发展出别的去处,披萨早已被淘汰出局,新概念层出不穷。然而,现在在任何餐厅吃饭,都难以再找到那种因为餐厅氛围带来的舒适感了。或许是因为太多的消费刺激,再没有什么是没见过的,一旦过了某个threshold,更多的装饰都是矫饰。我已然对此淡漠,只觉得一起吃饭的人比较重要。上周一个seminar结课,老师请大家去了隔壁镇上一家非常低调的有机餐厅吃了奥地利菜。这大概是我来美国以后去过的最别致的餐厅,逼格体现在方方面面:只在周五和周末营业,隐匿在乡间小路,开车很容易就忽略。建筑是一个半地下式的农舍,空间十分宽敞。很私密,接得大多数是熟客,那天我们吃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来第二桌客人。我觉得赏心悦目,也觉得有点束缚,当然更多是感叹:如今你们玩儿法是越来越多了。
回到高速公路边的那家必胜客,它给我更加深层的不适感来自于,发现以前给中产生活场景的重要元素之一,原来在世界灯塔国,本来是给来不及做饭的工薪阶层(或许还是低收入阶层)临时填饱肚子的速食店,就和国内街头的包子铺差不多。然而经过重新包装,它在中国的特定时期的特定人群中,却引起了关于一种理想生活的想象,甚至是给个体带来那样深入的生命经验,比如我对于爵士乐的感情。一时之间我好像明白了全球化下的秩序。可是这样说又好像太过着急地跑向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结论。消费主义是世界洪流没错,但是普遍化这样一种力量又会带来忽视个体体验和主动性的危险。但继续问下去,这个体经验在什么层面上是独特的也非常难说。一面是一个不断被批评为霸权的结构,一面是在具体情境中具体的人群在体验中寻找到的丰富意义(我现在觉得讽刺中产的人也非常傲慢啊),怎么在这两个之间做一个联系,帮助我理解自己,我还没有答案。
我小时候的事情不太记得了,但是显然爸爸在花钱买新潮这件事上没有吝啬过。在赶上消费主义和中产生活模板的快车上,我们家是没有落下的。
先是买了车。然后是在初中的时候,在必胜客还是high-class的时候(在一个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二线城市,这样说不算夸张),我们就经常周末一起去那儿吃饭,算是对一周辛苦学习的奖励,虽然爸爸并不喜欢吃披萨。想来也是疼我和妈妈,所以和我们一起忍受。就是在必胜客,我认识了爵士乐。我市的第一家必胜客坐落在商业区的中心,一个高档百货商厦的一楼。有大大的玻璃窗,温暖的黄色灯光,以及当时在其他大众光顾的餐厅很少见到的低调又舒适的装修风格。那时它受欢迎到什么程度呢?晚上六七点就就要排到七八十号人了。那引向正厅的门隔开两个世界,外面是嘈杂而混乱的。里面则是相对安静的,觥筹交错,交谈之间可以听到周围低低徘徊的人们的讲话的声音,惬意舒适。在这一切声音之外,还有那似有似无的背景音乐。当时我并不知道那是一爵士,然而那旋律却成为这种舒适、惬意、无忧无虑的环境的一部分,深深印刻在我脑海里。现在只要我听到这样的音乐,就会产生放松的感觉,的的确确是一种回到父母身边的放松而且安全的感觉。
现在来到美国,这感觉开始变味。前些天和同学一起出去吃饭的路上,在高速公路边看到一家必胜客。它是那么普通,和其他快餐店一样有着千篇一律的单调门面,暗示着它面对的消费阶层。只是看着它的外表,我就已经没有一点食欲了。其实在国内也差不多。这些年随着必胜客营销策略的改变,它的受众也是在逐渐从中上收入的人往更广大的中下层收入转移。食物越来越难吃,卖相越来越标准化,失去往日精致。过去的餐巾都是棉布,现在都换成了纸,且纸张越来越薄,越来越粗糙。以前的甜点会单独上一副闪亮的刀叉,现在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都换成塑料的。同时,中产们已经发展出别的去处,披萨早已被淘汰出局,新概念层出不穷。然而,现在在任何餐厅吃饭,都难以再找到那种因为餐厅氛围带来的舒适感了。或许是因为太多的消费刺激,再没有什么是没见过的,一旦过了某个threshold,更多的装饰都是矫饰。我已然对此淡漠,只觉得一起吃饭的人比较重要。上周一个seminar结课,老师请大家去了隔壁镇上一家非常低调的有机餐厅吃了奥地利菜。这大概是我来美国以后去过的最别致的餐厅,逼格体现在方方面面:只在周五和周末营业,隐匿在乡间小路,开车很容易就忽略。建筑是一个半地下式的农舍,空间十分宽敞。很私密,接得大多数是熟客,那天我们吃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来第二桌客人。我觉得赏心悦目,也觉得有点束缚,当然更多是感叹:如今你们玩儿法是越来越多了。
回到高速公路边的那家必胜客,它给我更加深层的不适感来自于,发现以前给中产生活场景的重要元素之一,原来在世界灯塔国,本来是给来不及做饭的工薪阶层(或许还是低收入阶层)临时填饱肚子的速食店,就和国内街头的包子铺差不多。然而经过重新包装,它在中国的特定时期的特定人群中,却引起了关于一种理想生活的想象,甚至是给个体带来那样深入的生命经验,比如我对于爵士乐的感情。一时之间我好像明白了全球化下的秩序。可是这样说又好像太过着急地跑向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结论。消费主义是世界洪流没错,但是普遍化这样一种力量又会带来忽视个体体验和主动性的危险。但继续问下去,这个体经验在什么层面上是独特的也非常难说。一面是一个不断被批评为霸权的结构,一面是在具体情境中具体的人群在体验中寻找到的丰富意义(我现在觉得讽刺中产的人也非常傲慢啊),怎么在这两个之间做一个联系,帮助我理解自己,我还没有答案。
-
惘随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07 15: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