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诗话抄
余生随笔
予意文章虽为末技,然非有极大抱负,以淑世立人,物与民胞为职志者,作之必不能工。故学一人之诗,必先学其人格,学其志向,则诗成乃光芒万丈。诗不以人废,而人且借诗以传。如荆公本经济家,初仅以诗文为余兴,然诗中往往见其胸抱之伟,足为后生法。以此旨读诗,则虽雕虫末技,亦可免于玩物丧志之讥乎?(P16,王安石)
莎士比亚谓疯人、情人、诗人,乃一而三,三而一者也。谓皆富想像力见所作剧本《夏夜梦》 第五出第一幕。中西古今世俗,莫不以诗人为狂人,讥嘲备至。一作诗人,几有为亲厚者所痛之情形。虽然,诗人岂真狂耶?间尝论之,浊世之人,以不狂为狂。盖叔季浇末,人趋功利,奢廉成风,诈术相尚。士或厕身其间,硁硁然惟道义风节为务,孤洁自赏,未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则众竟以狂目之。又或值国家多难,政刑堕废,江河日下。忧危心切,侃爽陈词,激愤著书,言人所不敢言,则众亦竞以狂目之。然其人岂遂狂哉?孔子谓狂者有所进取,犹愈夫狷。夫使国之人,而皆醉生梦死,衣食而外无他求,逸乐之外无他事。其有不专于是者,则讥为狂夫。如是,则狂者更不得不狂。而其自誉为不狂者,吾见其殆已!古如屈原贾生,狂之最著者。次如杜少陵之伤世,陆剑南之忧时,狂也。唐衢善哭,陆云善笑,狂也。明徐文长以诸生而狂,得文豪为之作传,则其狂亦显。
(P24.诗人之狂)
陶然亭题壁诗,多不胜纪。昔游其地,见有署名法隐者,所作七律十首,沉健苍凉,饶有杜意,爱而录存之。盖作于民国元年壬子重阳,亦有关时世之文字也。诗如下:
独立苍茫有所思,哀时工部寓微辞。
满城风雨千家杵,万古河山一局棋。
壁上题诗留帽影,尘中策马怅鞭丝。
悲秋况值艰难日,羞向危岩读旧碑。
亭亭双冢结芳邻,几阅沧桑迹已陈。
不死素心怜艳骨,尚余碧血化青磷。
幻为蝴蝶空留影,堕入泥犁亦出尘。
情种缠绵锄弗尽,野花开遍美人坟。
乡关南望不胜情。九日登临百感生。
燕市悲歌多士集。虎坟残照几人行。
怆怀身世泪双落。如此江山笛一声。
独自闲吟倍惆怅。潇潇秋雨满长城。
临风看剑引怀长,弹指年华两鬓霜。
莽葬女萝泣痴鬼,离离禾黍感明王。
浮沉宦海成匏系,零落邱山几画梁。
别有一般肠断处,中原烽火总堪伤。
苔痕履迹总成空,城郭荒凉怆故官。
满目铜驼愁堕泪,十年湖海叹飘蓬。
行吟泽畔徒怀屈,弹铗寒门不羡冯。
世事茫茫君莫问,万方多难感无穷。
极目寒林鸟倦飞,暮鸦如叶集层闱。
无家旅客愁闻笛,万里秋砧忆捣衣。
吾道何之同一慨,天涯沦落两相违。
杞人空抱忧时感,独倚危栏涕暗挥。
侧身天地怀今古,遍插茱萸忆弟兄。
菊酿两倾游子念,莼鲈一触故园情。
秋坟鬼唱如闻语,旅雁群呼似有声。
数尺短垣供俯仰,联吟归去拾青萍。
壮土悲秋剧自怜,愁思谱入十三弦。
萸香菊老伤摇落,志冷心灰似暮年。
大陆即今成角逐,江山何处可留连。
上书痛哭知无补,话到兴亡一惘然。
问天不语空搔首,倚竹无聊更怯寒。
踏遍湖山双破屐,等于鸡鹜一闲官。
却怜落叶随风逐,笑比黄花耐晚看。
尘海荒荒人草草,饯秋憔悴感长安。
日暮天寒画角催,愁深怕上望乡台。
沉沉海宇皆秋气,落落乾坤几劫灰。
松菊犹存宜赋隐,田园无恙盍归来。
频年历尽东南辙,且向新亭醉一回。
篇中重字过多,亦是一病。但其笔力健举,小疵固未足以掩大醇也。
(P31陶然亭题壁)
今世少年,以及社会中人,动辄诋毁人之读诗作诗。其上焉者,则谓忧患纷乘,责任綦重,岂忍以吟风弄月,消费光阴。其次焉者,谓诗乃诗人之事,吾辈实无此资格。其下焉者,则谓中国之诗,忧苦之意过多,足以新丧元气,消损精神,阻少年进取之志。而彼诗人皆隔膜世务,不辨菽麦,纵情自适,不知有是非道理。人荀读诗,必成废人。而中国数千年诗集,皆可付之一炬。呜呼!吾闻此语,始憬,继愤,而终于一叹也。浅尝臆解,万事生于误会,何独诗然。必以己不知诗、不嗜诗之故,而遂薄诗。毋亦其心有未安耶?诗为文之一体,人性有近、有不近,姑不具论。若独斥中国之诗为如彼所云,则请略事研究,然后郑重立言,庶几一成而不可破也夫各国文学,莫不有诗。今其学校,莫不课诗。我辈习英德法文,亦于其诗研读背诵不辍。故谓诗为无益而有害者,已不待辩。所当问者,中国之诗而已。中国文学,久负盛名。诗经篇什、古乐府及李杜集中作,均已译为英文,详加评注,供西方人士之诵习。彼何爱于我哉?江河万古流,不可废也。吾以为国人而欲振兴民气,导扬其爱国心,作育其进取之精神,则诗宜重视也。而欲保我国粹,发挥我文明,则诗宜重视也。而欲效法我优秀先民之行事立言,而欲研究人心治道之本原,而欲使民德进而国事起,则诗尤宜重视也。盖诗者一国一时,乃至世界人类间之摄力也。其效至伟,以其入人心者深也。国与种虽有别,而其诗之内容不异。诗人之喜怒哀乐,为凡人类所同具。故谓中国诗多愁苦者,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彼盖只读杜甫兵车行,未见无衣同袍诸篇,未见唐人出塞之作,更未见陆剑南慷慨投笔、志切恢复之壮语也。且诗为社会之小影,诗人莫不心在斯民。若白香山秦中乐府,以及元道州贼退之作,代表民意,叙述详确,谋政刑风教之改良,是今日最有价值之报馆也。论诗不为但观议论,究道理,然如王荆公之抱负经济,惓念民物,其议论为如何?韩昌黎之训子赠女,劝学进德,其道理为如何?而凡诗人皆陆剑南,皆白香山,皆元道州,皆王荆公、韩昌黎,非此诸公独具专长,诗人之公例然也。珠玉满前,俯拾即是。有欲究中国诗者,可按迹以求之矣。
(P40.诗道至伟)
韩昌黎道学中人,故其诗以理胜。昌黎为诗如为文。如《南山诗》中段,连用五十二或字。即画记中为此者几人、为彼者几人之笔法。南山通篇层次结构,亦依古文例,极为严整清晰。不特以其篇幅之长,而气势雄浑,刻画精奇,自为诗中大观也。
昌黎辟佛与道教最力,且常见之于诗。此非尽由门户之见。以昌黎大儒,岂沾沾者流。盖以异端僧道,操术愚民,甚至以天子之重,亦崇左道,服金丹暴崩者踵相接。其方士游僧,借势横行,敛财扰民,败政污俗更不必论。此等迷信,有似欧洲中古情形。阐学明道之士,岂得不与宜战?以昌黎诗文观之,其中与高僧浮屠酬赠篇什甚伙,可知用心之深。若集中《谢自然》诗,则宜与白香山《海漫漫》诗及李义山《重过圣女祠》诗并观,盖均维持风教之意也。
昌黎《送灵师》诗云:“佛法人中国,尔来六百年。齐民逃赋役,高土著幽禅。官吏不之制,纷纷听其然。耕桑日失隶,朝署时遗贤。”佛法非不高妙,然其出世之说,易动流俗,佛法本为人世的。特俗多误解,故有此恶果,是当别论至有两晋清谈,酿成五胡十六国之祸,学之不善如此。耶教之传于吾国初无殊也。愚民之所为,烧香拜佛,祈祷忏悔而已。甚则逃赋役,抗政令,欺压良善,鱼肉乡里而已。教案晚近祸吾国,创巨痛深,至庚子而极。试问以参苓作鸩饵,虽云能延年益寿,然当前种种,谁尸其咎?读昌黎诗,不禁慨然于千古之常出一辙也。昌黎《龊龊》诗云:“龊龊当世士,所忧在饥寒。但见贱者悲,不闻贵者叹。大贤事业异,远抱非俗观。报国心皎洁,哀时涕汍澜。”下略此等句,一日三复之,岂得谓与学业身心无补?爱读古人诗者,可以兴矣。
(P42韩昌黎诗)
予意文章虽为末技,然非有极大抱负,以淑世立人,物与民胞为职志者,作之必不能工。故学一人之诗,必先学其人格,学其志向,则诗成乃光芒万丈。诗不以人废,而人且借诗以传。如荆公本经济家,初仅以诗文为余兴,然诗中往往见其胸抱之伟,足为后生法。以此旨读诗,则虽雕虫末技,亦可免于玩物丧志之讥乎?(P16,王安石)
莎士比亚谓疯人、情人、诗人,乃一而三,三而一者也。谓皆富想像力见所作剧本《夏夜梦》 第五出第一幕。中西古今世俗,莫不以诗人为狂人,讥嘲备至。一作诗人,几有为亲厚者所痛之情形。虽然,诗人岂真狂耶?间尝论之,浊世之人,以不狂为狂。盖叔季浇末,人趋功利,奢廉成风,诈术相尚。士或厕身其间,硁硁然惟道义风节为务,孤洁自赏,未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则众竟以狂目之。又或值国家多难,政刑堕废,江河日下。忧危心切,侃爽陈词,激愤著书,言人所不敢言,则众亦竞以狂目之。然其人岂遂狂哉?孔子谓狂者有所进取,犹愈夫狷。夫使国之人,而皆醉生梦死,衣食而外无他求,逸乐之外无他事。其有不专于是者,则讥为狂夫。如是,则狂者更不得不狂。而其自誉为不狂者,吾见其殆已!古如屈原贾生,狂之最著者。次如杜少陵之伤世,陆剑南之忧时,狂也。唐衢善哭,陆云善笑,狂也。明徐文长以诸生而狂,得文豪为之作传,则其狂亦显。
(P24.诗人之狂)
陶然亭题壁诗,多不胜纪。昔游其地,见有署名法隐者,所作七律十首,沉健苍凉,饶有杜意,爱而录存之。盖作于民国元年壬子重阳,亦有关时世之文字也。诗如下:
独立苍茫有所思,哀时工部寓微辞。
满城风雨千家杵,万古河山一局棋。
壁上题诗留帽影,尘中策马怅鞭丝。
悲秋况值艰难日,羞向危岩读旧碑。
亭亭双冢结芳邻,几阅沧桑迹已陈。
不死素心怜艳骨,尚余碧血化青磷。
幻为蝴蝶空留影,堕入泥犁亦出尘。
情种缠绵锄弗尽,野花开遍美人坟。
乡关南望不胜情。九日登临百感生。
燕市悲歌多士集。虎坟残照几人行。
怆怀身世泪双落。如此江山笛一声。
独自闲吟倍惆怅。潇潇秋雨满长城。
临风看剑引怀长,弹指年华两鬓霜。
莽葬女萝泣痴鬼,离离禾黍感明王。
浮沉宦海成匏系,零落邱山几画梁。
别有一般肠断处,中原烽火总堪伤。
苔痕履迹总成空,城郭荒凉怆故官。
满目铜驼愁堕泪,十年湖海叹飘蓬。
行吟泽畔徒怀屈,弹铗寒门不羡冯。
世事茫茫君莫问,万方多难感无穷。
极目寒林鸟倦飞,暮鸦如叶集层闱。
无家旅客愁闻笛,万里秋砧忆捣衣。
吾道何之同一慨,天涯沦落两相违。
杞人空抱忧时感,独倚危栏涕暗挥。
侧身天地怀今古,遍插茱萸忆弟兄。
菊酿两倾游子念,莼鲈一触故园情。
秋坟鬼唱如闻语,旅雁群呼似有声。
数尺短垣供俯仰,联吟归去拾青萍。
壮土悲秋剧自怜,愁思谱入十三弦。
萸香菊老伤摇落,志冷心灰似暮年。
大陆即今成角逐,江山何处可留连。
上书痛哭知无补,话到兴亡一惘然。
问天不语空搔首,倚竹无聊更怯寒。
踏遍湖山双破屐,等于鸡鹜一闲官。
却怜落叶随风逐,笑比黄花耐晚看。
尘海荒荒人草草,饯秋憔悴感长安。
日暮天寒画角催,愁深怕上望乡台。
沉沉海宇皆秋气,落落乾坤几劫灰。
松菊犹存宜赋隐,田园无恙盍归来。
频年历尽东南辙,且向新亭醉一回。
篇中重字过多,亦是一病。但其笔力健举,小疵固未足以掩大醇也。
(P31陶然亭题壁)
今世少年,以及社会中人,动辄诋毁人之读诗作诗。其上焉者,则谓忧患纷乘,责任綦重,岂忍以吟风弄月,消费光阴。其次焉者,谓诗乃诗人之事,吾辈实无此资格。其下焉者,则谓中国之诗,忧苦之意过多,足以新丧元气,消损精神,阻少年进取之志。而彼诗人皆隔膜世务,不辨菽麦,纵情自适,不知有是非道理。人荀读诗,必成废人。而中国数千年诗集,皆可付之一炬。呜呼!吾闻此语,始憬,继愤,而终于一叹也。浅尝臆解,万事生于误会,何独诗然。必以己不知诗、不嗜诗之故,而遂薄诗。毋亦其心有未安耶?诗为文之一体,人性有近、有不近,姑不具论。若独斥中国之诗为如彼所云,则请略事研究,然后郑重立言,庶几一成而不可破也夫各国文学,莫不有诗。今其学校,莫不课诗。我辈习英德法文,亦于其诗研读背诵不辍。故谓诗为无益而有害者,已不待辩。所当问者,中国之诗而已。中国文学,久负盛名。诗经篇什、古乐府及李杜集中作,均已译为英文,详加评注,供西方人士之诵习。彼何爱于我哉?江河万古流,不可废也。吾以为国人而欲振兴民气,导扬其爱国心,作育其进取之精神,则诗宜重视也。而欲保我国粹,发挥我文明,则诗宜重视也。而欲效法我优秀先民之行事立言,而欲研究人心治道之本原,而欲使民德进而国事起,则诗尤宜重视也。盖诗者一国一时,乃至世界人类间之摄力也。其效至伟,以其入人心者深也。国与种虽有别,而其诗之内容不异。诗人之喜怒哀乐,为凡人类所同具。故谓中国诗多愁苦者,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彼盖只读杜甫兵车行,未见无衣同袍诸篇,未见唐人出塞之作,更未见陆剑南慷慨投笔、志切恢复之壮语也。且诗为社会之小影,诗人莫不心在斯民。若白香山秦中乐府,以及元道州贼退之作,代表民意,叙述详确,谋政刑风教之改良,是今日最有价值之报馆也。论诗不为但观议论,究道理,然如王荆公之抱负经济,惓念民物,其议论为如何?韩昌黎之训子赠女,劝学进德,其道理为如何?而凡诗人皆陆剑南,皆白香山,皆元道州,皆王荆公、韩昌黎,非此诸公独具专长,诗人之公例然也。珠玉满前,俯拾即是。有欲究中国诗者,可按迹以求之矣。
(P40.诗道至伟)
韩昌黎道学中人,故其诗以理胜。昌黎为诗如为文。如《南山诗》中段,连用五十二或字。即画记中为此者几人、为彼者几人之笔法。南山通篇层次结构,亦依古文例,极为严整清晰。不特以其篇幅之长,而气势雄浑,刻画精奇,自为诗中大观也。
昌黎辟佛与道教最力,且常见之于诗。此非尽由门户之见。以昌黎大儒,岂沾沾者流。盖以异端僧道,操术愚民,甚至以天子之重,亦崇左道,服金丹暴崩者踵相接。其方士游僧,借势横行,敛财扰民,败政污俗更不必论。此等迷信,有似欧洲中古情形。阐学明道之士,岂得不与宜战?以昌黎诗文观之,其中与高僧浮屠酬赠篇什甚伙,可知用心之深。若集中《谢自然》诗,则宜与白香山《海漫漫》诗及李义山《重过圣女祠》诗并观,盖均维持风教之意也。
昌黎《送灵师》诗云:“佛法人中国,尔来六百年。齐民逃赋役,高土著幽禅。官吏不之制,纷纷听其然。耕桑日失隶,朝署时遗贤。”佛法非不高妙,然其出世之说,易动流俗,佛法本为人世的。特俗多误解,故有此恶果,是当别论至有两晋清谈,酿成五胡十六国之祸,学之不善如此。耶教之传于吾国初无殊也。愚民之所为,烧香拜佛,祈祷忏悔而已。甚则逃赋役,抗政令,欺压良善,鱼肉乡里而已。教案晚近祸吾国,创巨痛深,至庚子而极。试问以参苓作鸩饵,虽云能延年益寿,然当前种种,谁尸其咎?读昌黎诗,不禁慨然于千古之常出一辙也。昌黎《龊龊》诗云:“龊龊当世士,所忧在饥寒。但见贱者悲,不闻贵者叹。大贤事业异,远抱非俗观。报国心皎洁,哀时涕汍澜。”下略此等句,一日三复之,岂得谓与学业身心无补?爱读古人诗者,可以兴矣。
(P42韩昌黎诗)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