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留声评书连载第二十三回 【揭露小偷邪不侵正】 孙小林
雁过留声评书连载第二十三回 【揭露小偷邪不侵正】
第二十三回 揭露小偷邪不侵正
原创:孙小林张新东孙承林,评书改编:孙小林孙全利王子善
书接前文,前文书说到晨光茶社有地痞流氓闹事儿,孙少林和地痞头子吴三在跤场四次把他摔倒,这才让他服气。吴三走之前告诉孙少林,孙少林得罪人了。孙少林一时想不起得罪的是谁,回家和夫人刘艳霞商量,想想自己究竟得罪的是谁。
两口子想了半天也没个头绪。突然,孙夫人想起来了,跟孙少林说:“少林,你八成是得罪荣家门了。”
“我能怎么得罪荣家门?我跟他们素无瓜葛,井水不犯河水。”
“你还说井水不犯河水呢,你忘了人家给你的纸条了?”说着,回到后屋,拿出一张纸条来跟孙少林看。
有的观众问了,这荣家门是什么?这荣家门,就是扒手,也就是小偷,有的地方还叫佛爷。那么孙少林是怎么得罪小偷的呢?还得从一段相声说起。
孙少林先生是相声大师,相声艺术好,普通的观众都喜欢,这是不用说的,可除了普通观众,还有一类人喜欢,谁啊?就是小偷!
那位说小偷喜欢孙少林的相声?他喜欢的,不是相声艺术。孙少林艺术好,晨光茶社演出的精彩,他们就越容易下手。
凡是从事偷盗“工作”的,都有一定的时间,有一定的场所。车站,剧场小偷居多,因为这种地方的人群密集,防范意识差,精力集中在赶车看演出上面。所以这些人群聚集地,给了小偷们下手的机会。
晨光茶社相声大会声名远扬,剧场里天天爆满。人挤人,人挨人,经常出现磕磕碰碰的现象,小偷正好利用这种毫无防范的身体接触机会,出手既得。有时候观众们丢了东西,全然不知。大家都还沉浸在相声段子的快乐中,等听完一段儿出来,发现丢了东西,再进去就难了,还要打钱买票,那么多观众想进去找点东西,太难了。丢东西的这位到也心宽:“哎,倒霉,丢两毛钱,就算多听了一段吧。”其实不然,这钱根本不是丢的,是被小偷偷走了。
一毛两毛看上去不多,架不住晨光茶社人多,还天天爆满,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这几个小偷随便下下手,一天的温饱问题就算解决了。
几个小偷算是盯准了这个发财的地方了,回回出手,屡屡得逞。观众遇到被偷,只能认倒霉。可一回被偷,两回被偷,慢慢的人家就不来了。相声再好听,老丢东西也说不过去啊。再有丢了东西的,回到家就埋怨,心里头不舒服,总爱跟人聊聊这个事儿,为的是心里头舒缓舒缓。人家问了:“你在哪儿丢的东西啊?”
“我在晨光茶社丢的东西。”
“哎呦,上回我也听说了,晨光茶社有小偷,以后还是不去了吧。”就这样,上座率也受了影响了。
慢慢的,这事儿也传到孙少林的耳朵里去了。作为那个年代的艺人,很多小偷的规矩、讲究,孙少林也懂。这相声里不是还有一段叫《偷论》就是讲的各种各样的小偷的事儿。
可是平常说相声的说的这个《偷论》,用四个字形容,叫避重就轻。您想啊,讲的都是偷鞋偷帽子,基本都是小偷行业里散兵游勇干的事儿,真正地小偷在那个年代,有组织有纪律。孙少林知道,园子里的观众,基本都是吃的这种小偷的亏。
有一回,晨光茶社举办“论字”相声专场。从头至尾,全部是论说型相声。最后的底角儿是相声大师孙少林,他那天演出的段子就是《偷论》。
为了吸引观众,孙少林对传统段子做了很多修整。很多传统段子到了孙少林手里,都要经过一些加工整理,做到常演常新。那天的《偷论》也是与往常有所不同。过去演这个段子时,多数以第三人称进行讲解,对小偷的行业特点进行剖析。孙少林上台后,先从说学逗唱入手,讲到演员的业务能力。上台先跟捧哏演员聊:
“相声就是让人发笑的。我们尽最大努力把您各位逗笑了。当然了,您要实在不笑,我们也没办法。我们也不能下去咯吱您去。”
这会儿观众都笑了,孙少林却故意很严肃,接着说:“我们咯吱您,您笑了还好。”
捧哏的问“要不笑呢?”
“不笑也没关系。”
“敢情白咯吱了。”
孙少林接着说:“怕的是,我们一咯吱您,您钱包丢了,我们还赔不起。”
捧哏的赶紧接上:“拿我们当小偷了。”
“我这么一说,有的观众还摸口袋。”
“真怕丢啊!”
孙少林这么一说,观众还真听话,都摸了下自己的口袋。紧接着孙少林又从“小偷术语”说起,比如什么叫“天窗”,哪个叫“平台”,何处是“地道”。这种《偷论》就是咱前头说的,地道的《偷论》,听完了真正是既幽默又长学问,还真能防贼。观众听的格外入神,还随着孙少林的讲解摸着不同的位置。
演出效果不必多说,一定是非常火爆。一场顺利圆满的演出,没想到会收到一封恐吓信。当天晚上散场,回家路上有些冷,孙少林把手抄到棉袍里,感觉兜里有个纸壳。掏出来一瞧,原来是一个废旧的烟盒。借着商铺门口的灯光,孙少林发现上面有些模模糊糊的字。仔细瞧,上面写着:今天你那相声,坏了我的好事,好几次下手,都没得逞。以后你要再在台上说明的江湖口,小心。
咱们说,天底下的小偷就怕两个字:“注意。”再高明的小偷,用的办法也是分散你的注意力。结果这回孙少林在台上这一通说一通解释,底下观众都有思想准备,提到小偷了,自己的注意力就是加上了。这一晚上小偷没得了手,可就恨上孙少林了,这才写了这个字条,给孙少林偷偷塞进棉袍里。
孙少林看完,警觉的看看周围。心说,今天说《偷论》得罪了小偷,这是恐吓我啊。吓唬谁的,自古都是邪不压正,我就不信你敢站出来承认自己是小偷。通过这件事情,孙少林到是更加重视了。看来园子里有不少小偷,现在竟然公开挑衅我们的正义。行啊,等着就等着。我干嘛还等着啊,我天天提醒,我天天说安全防范的事,我到要看看哪个小偷敢来。
第二天到了剧场,孙少林让写水牌子“写上,孙少林,今天演《偷论》!”
写水牌子的小伙计吓一跳:“孙老板,您开玩笑的吧。您昨天演一回《偷论》了。再演人家观众不乐意了。”
孙少林一想也是,自己有点儿冲动了。“改,孙少林演《学吆喝》。”
上了舞台,孙少林知道是《学吆喝》,但是孙少林还是有意的把话题牵扯到小偷的内容上。
一上台就说了:“俗话说,干什么说什么,卖什么吆喝什么。不过我觉得不够严谨。也有那个,干什么不说什么。卖什么不吆喝什么的。”
捧哏的问了:“您给讲讲。”
“卖鸡毛掸子的就不吆喝。你什么时候听有人喊:‘好大胆子。’当然了,甚至有干什么不说什么的。”
“哪行啊?”
“小偷!”
小偷俩字出唇,孙少林再往台下看,真有一两个脸上变颜变色的。孙少林一点儿不慌张,“你什么时候见 有小偷喊啊‘我是小偷。都小心钱包啊,我可开始偷了。’”
台下笑成一片,有的观众还起哄跟着喊:“我是小偷,注意了,我要下手了。”
这一晚上,大家心里对小偷也有个注意了。结果这小偷跟昨天一样,几次想下手,几次都没成功。
晚上散场,孙少林穿上大衣,先每个兜兜摸一遍,没发现纸条,心里头放心了,知道小偷这回应该是不会来了。高高兴兴的就回家了。
回到家中,脱下大衣,跟孙夫人聊天。孙夫人走过来:“少林,你那件坎肩换下来,我给你洗洗。”孙少林换下坎肩递给孙夫人,孙夫人拿着就进里屋了。孙夫人心细,洗衣服之前先掏掏兜,就听孙夫人在里面喊:“少林,你这坎肩的兜里,又有张纸条!”
您要问这纸条上写的什么?咱们下回再说!
第二十三回 揭露小偷邪不侵正
原创:孙小林张新东孙承林,评书改编:孙小林孙全利王子善
书接前文,前文书说到晨光茶社有地痞流氓闹事儿,孙少林和地痞头子吴三在跤场四次把他摔倒,这才让他服气。吴三走之前告诉孙少林,孙少林得罪人了。孙少林一时想不起得罪的是谁,回家和夫人刘艳霞商量,想想自己究竟得罪的是谁。
两口子想了半天也没个头绪。突然,孙夫人想起来了,跟孙少林说:“少林,你八成是得罪荣家门了。”
“我能怎么得罪荣家门?我跟他们素无瓜葛,井水不犯河水。”
“你还说井水不犯河水呢,你忘了人家给你的纸条了?”说着,回到后屋,拿出一张纸条来跟孙少林看。
有的观众问了,这荣家门是什么?这荣家门,就是扒手,也就是小偷,有的地方还叫佛爷。那么孙少林是怎么得罪小偷的呢?还得从一段相声说起。
孙少林先生是相声大师,相声艺术好,普通的观众都喜欢,这是不用说的,可除了普通观众,还有一类人喜欢,谁啊?就是小偷!
那位说小偷喜欢孙少林的相声?他喜欢的,不是相声艺术。孙少林艺术好,晨光茶社演出的精彩,他们就越容易下手。
凡是从事偷盗“工作”的,都有一定的时间,有一定的场所。车站,剧场小偷居多,因为这种地方的人群密集,防范意识差,精力集中在赶车看演出上面。所以这些人群聚集地,给了小偷们下手的机会。
晨光茶社相声大会声名远扬,剧场里天天爆满。人挤人,人挨人,经常出现磕磕碰碰的现象,小偷正好利用这种毫无防范的身体接触机会,出手既得。有时候观众们丢了东西,全然不知。大家都还沉浸在相声段子的快乐中,等听完一段儿出来,发现丢了东西,再进去就难了,还要打钱买票,那么多观众想进去找点东西,太难了。丢东西的这位到也心宽:“哎,倒霉,丢两毛钱,就算多听了一段吧。”其实不然,这钱根本不是丢的,是被小偷偷走了。
一毛两毛看上去不多,架不住晨光茶社人多,还天天爆满,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这几个小偷随便下下手,一天的温饱问题就算解决了。
几个小偷算是盯准了这个发财的地方了,回回出手,屡屡得逞。观众遇到被偷,只能认倒霉。可一回被偷,两回被偷,慢慢的人家就不来了。相声再好听,老丢东西也说不过去啊。再有丢了东西的,回到家就埋怨,心里头不舒服,总爱跟人聊聊这个事儿,为的是心里头舒缓舒缓。人家问了:“你在哪儿丢的东西啊?”
“我在晨光茶社丢的东西。”
“哎呦,上回我也听说了,晨光茶社有小偷,以后还是不去了吧。”就这样,上座率也受了影响了。
慢慢的,这事儿也传到孙少林的耳朵里去了。作为那个年代的艺人,很多小偷的规矩、讲究,孙少林也懂。这相声里不是还有一段叫《偷论》就是讲的各种各样的小偷的事儿。
可是平常说相声的说的这个《偷论》,用四个字形容,叫避重就轻。您想啊,讲的都是偷鞋偷帽子,基本都是小偷行业里散兵游勇干的事儿,真正地小偷在那个年代,有组织有纪律。孙少林知道,园子里的观众,基本都是吃的这种小偷的亏。
有一回,晨光茶社举办“论字”相声专场。从头至尾,全部是论说型相声。最后的底角儿是相声大师孙少林,他那天演出的段子就是《偷论》。
为了吸引观众,孙少林对传统段子做了很多修整。很多传统段子到了孙少林手里,都要经过一些加工整理,做到常演常新。那天的《偷论》也是与往常有所不同。过去演这个段子时,多数以第三人称进行讲解,对小偷的行业特点进行剖析。孙少林上台后,先从说学逗唱入手,讲到演员的业务能力。上台先跟捧哏演员聊:
“相声就是让人发笑的。我们尽最大努力把您各位逗笑了。当然了,您要实在不笑,我们也没办法。我们也不能下去咯吱您去。”
这会儿观众都笑了,孙少林却故意很严肃,接着说:“我们咯吱您,您笑了还好。”
捧哏的问“要不笑呢?”
“不笑也没关系。”
“敢情白咯吱了。”
孙少林接着说:“怕的是,我们一咯吱您,您钱包丢了,我们还赔不起。”
捧哏的赶紧接上:“拿我们当小偷了。”
“我这么一说,有的观众还摸口袋。”
“真怕丢啊!”
孙少林这么一说,观众还真听话,都摸了下自己的口袋。紧接着孙少林又从“小偷术语”说起,比如什么叫“天窗”,哪个叫“平台”,何处是“地道”。这种《偷论》就是咱前头说的,地道的《偷论》,听完了真正是既幽默又长学问,还真能防贼。观众听的格外入神,还随着孙少林的讲解摸着不同的位置。
演出效果不必多说,一定是非常火爆。一场顺利圆满的演出,没想到会收到一封恐吓信。当天晚上散场,回家路上有些冷,孙少林把手抄到棉袍里,感觉兜里有个纸壳。掏出来一瞧,原来是一个废旧的烟盒。借着商铺门口的灯光,孙少林发现上面有些模模糊糊的字。仔细瞧,上面写着:今天你那相声,坏了我的好事,好几次下手,都没得逞。以后你要再在台上说明的江湖口,小心。
咱们说,天底下的小偷就怕两个字:“注意。”再高明的小偷,用的办法也是分散你的注意力。结果这回孙少林在台上这一通说一通解释,底下观众都有思想准备,提到小偷了,自己的注意力就是加上了。这一晚上小偷没得了手,可就恨上孙少林了,这才写了这个字条,给孙少林偷偷塞进棉袍里。
孙少林看完,警觉的看看周围。心说,今天说《偷论》得罪了小偷,这是恐吓我啊。吓唬谁的,自古都是邪不压正,我就不信你敢站出来承认自己是小偷。通过这件事情,孙少林到是更加重视了。看来园子里有不少小偷,现在竟然公开挑衅我们的正义。行啊,等着就等着。我干嘛还等着啊,我天天提醒,我天天说安全防范的事,我到要看看哪个小偷敢来。
第二天到了剧场,孙少林让写水牌子“写上,孙少林,今天演《偷论》!”
写水牌子的小伙计吓一跳:“孙老板,您开玩笑的吧。您昨天演一回《偷论》了。再演人家观众不乐意了。”
孙少林一想也是,自己有点儿冲动了。“改,孙少林演《学吆喝》。”
上了舞台,孙少林知道是《学吆喝》,但是孙少林还是有意的把话题牵扯到小偷的内容上。
一上台就说了:“俗话说,干什么说什么,卖什么吆喝什么。不过我觉得不够严谨。也有那个,干什么不说什么。卖什么不吆喝什么的。”
捧哏的问了:“您给讲讲。”
“卖鸡毛掸子的就不吆喝。你什么时候听有人喊:‘好大胆子。’当然了,甚至有干什么不说什么的。”
“哪行啊?”
“小偷!”
小偷俩字出唇,孙少林再往台下看,真有一两个脸上变颜变色的。孙少林一点儿不慌张,“你什么时候见 有小偷喊啊‘我是小偷。都小心钱包啊,我可开始偷了。’”
台下笑成一片,有的观众还起哄跟着喊:“我是小偷,注意了,我要下手了。”
这一晚上,大家心里对小偷也有个注意了。结果这小偷跟昨天一样,几次想下手,几次都没成功。
晚上散场,孙少林穿上大衣,先每个兜兜摸一遍,没发现纸条,心里头放心了,知道小偷这回应该是不会来了。高高兴兴的就回家了。
回到家中,脱下大衣,跟孙夫人聊天。孙夫人走过来:“少林,你那件坎肩换下来,我给你洗洗。”孙少林换下坎肩递给孙夫人,孙夫人拿着就进里屋了。孙夫人心细,洗衣服之前先掏掏兜,就听孙夫人在里面喊:“少林,你这坎肩的兜里,又有张纸条!”
您要问这纸条上写的什么?咱们下回再说!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