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都市女性的精神两面
金马奖最佳女主,上网看了这部电影,一窥究竟这部电影超脱一大票的青春类型片好在哪里。不是安妮宝贝粉,也未看过原著,单就电影而言,不能算经典,但它以青春、三角恋爱为载体,说的是女性双面矛盾的精神内在。七月与安生,热情飞扬的与循规蹈矩的,不同时期与不同状态,不是一以贯之,而是交替出现。安生,父亲早逝,母亲呢?从安生口中讲,母亲常出差,显然是没人管的,安生母亲在校园里出现过一次,膨大的卷发加一袭火红的长裙,一脸的傲慢,安生看见她就跑,母亲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把她抓起来,塞进了轿车里,安生在轿车里哭。安生还有一次跟七月说,我希望我永远不要发育。可以猜想,安生母亲可能是傍了大款,安生对她而言是个累赘。安生是个没有家,没有安生感的孩子。而七月呢?她漂亮,学习好,家境不算富裕,却家庭十分的和睦,爸妈会煮可口的饭菜。七月家同情安生,也收留了安生,她们彼此成为坦诚相对的好朋友。但生命的进程哪里会由此一成不变。她们爱上同一个男人。这似乎是电影介绍故事的点,但这样的设计倒不是说友情面对爱情的考验,而是两位主角人生轨道的更迭,若是各有各戏,就是两部电影了,要写成一部电影,必须要设立一个交点,那就是她们看上了同一个男人。所以,这样的设计,是电影推动的需要,而非三角恋多么值得探讨。另外一个交点,就是孩子,这是后话。九年义务教育以后,两个女孩的命运出现分叉,七月是典型的乖乖女,好好上学,安稳地在城市里找了一份稳妥的工作,这份幸福也是牢固的枷锁,像列车的轨道,即便有一路的风景张望向往,也要按部就班地前行。反观安生,她接受男孩的爱意(脖子上的玉),也决然跟吉他手走了,因为吉他手的生活是她的生活,吉他手能给她一个家。然后安生经历了乞讨生活的一切不安生。但她在不安生中一直在寻找可以让她安生立命的办法,也不断积累了闯荡人生的本领,她写给七月的明信片,让七月看到生活艰辛中更有一份广阔的自由,这份自由甚至让七月嫉妒,男友被抢只是一方面,或者说只是一种现象的表达,安生的生活里求生的热情,对于不确定性的冒险,都是七月渴望而不得的。安生终于赚够钱有了房,以己之力获得稳定的生活;而七月缺决心打破安稳,即便男孩同意结婚也决心出走了,所以讲,男孩只是推动故事的因素,七月的动机是不想再循规蹈矩麻木活下去了。电影的最后结尾也处理得有意思,小说里和现实里对两个女孩的命运有极大的区别。现实里,安生独立抚养了一个女孩,没有暖男赵先生;七月死了,浪迹天涯的梦只能在小说了实现了。再次说明了社会之残酷。七月母亲说的一句话,有些突兀,但是似乎是电影的核心,女孩子,无论选择怎样的人生,都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