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欢上学?上学不只是孩子的事情
孩子开始上幼儿园是一件大事,父母不再是唯一影响他的人。父母将学习如何一起与他人合作,共同教育孩子;而老师也将学习面对幼儿,也面对一个家庭。
孩子上学,正是孩子、父母、老师三方面共同学习的开端。
学习档案帮助亲师对话
其实,老师对孩子的观察记录,并不是为了「给爸妈看」而做的功课,背后更重要的用心,是在观察孩子在课程或环境安排中,究竟经验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老师如何透过这些观察记录修正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孩子的发展、能力、兴趣,做出更好的教学预备。
不过,对于曾经从孩子出生开始就立志写宝宝日记、第一次送孩子上学,刚开始学着调节整天看不到孩子的痴心父母而言,多少能满足一下自己没有亲临幼儿园现场的不安,也看得到孩子是怎么长大的。
老师越关心父母乐参与
亲师互动有相互鼓舞作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附设的「家庭、社区、学校与儿童学习中心」的研究显示,经常从老师那儿获得孩子正面信息的父母,比少与老师有正面沟通的家长,更关心孩子的教育,且积极参与。
所谓正面信息,包括在校的学习活动、课业的进步情况等等。这些沟通,让父母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引导,并提升父母的自信心,乐意在家配合鼓励孩子学习。
亲师互动报喜也报忧
无论国内国外,很多时候,老师们会有盲区──发现孩子有行为问题或学习情况不佳时,才找家长沟通,而这些负面的信息往往影响到父母与学校之间的信任感,甚至让家长怀疑自己的教养方式,或质疑老师的教学专业。所以,亲师沟通时,必需平衡,千万不要忽略报喜和报忧是同等重要的。
家长参与孩子有荣誉感
父母对幼儿园的亲子活动颇为热中,渐渐也有较多父母会当志工,成为故事妈妈或为孩子上课,成为老师的教学资源。对孩子而言,爸妈的参与就像自己能当小帮手一样,是一种荣誉。
这种「家长参与」的模式,在日本也很常见。日本妈妈多半对幼儿园活动很热心,会担任远足的小队长或游园会的摊位负责人等等,园方也会设计活动,让爸爸在假日可以参加。
至于常态的亲师沟通,则着重在入园前的讲习会,教妈妈为孩子准备用品、养成孩子生活习惯等等。入园后则多用联络簿沟通,或是接送小孩时直接对话,也有定期的家长会。看似耳熟能详的情境,如果爸妈不把握实践,也就平白错失自己和孩子的成长机会
建立共识:孩子学什么才幸福?
「孩子学什么才幸福?」是亲师间必须建立的最基本共识;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黄乃毓教授在《家园同心》(信谊)一书中呼吁爸妈与老师:我们要学习区分「必须学的」、「应该学的」、「可以学的」三者差别。
「必须学的」是对任何人都很重要,如果没学会将会很不快乐,甚至活不下去,譬如:自信心、爱、自知、判断力、沟通能力等。
「应该学的」是指生活在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一个人需要学会的,如果没学会,将会无法调节这个社会,生活上会有许多困难,但不至于活不下去,譬如:数学、常识等,我们通常视为「学科」的东西。
「可以学的」是不但具备前两项,更进一步要使人生更多元化,学了有益无害,没学只是个人生活的遗憾,不至于活不下去,譬如:才艺。
对每个人来说,「必须」「应该」「可以」次序也许不同,但对每一个幼儿来说,在人生的开端,奠基的养分是老师和父母需要共同携手构筑的。
想了解更多的亲子关系心理,可以扫描相册的二维码免费咨询
孩子上学,正是孩子、父母、老师三方面共同学习的开端。
学习档案帮助亲师对话
其实,老师对孩子的观察记录,并不是为了「给爸妈看」而做的功课,背后更重要的用心,是在观察孩子在课程或环境安排中,究竟经验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老师如何透过这些观察记录修正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孩子的发展、能力、兴趣,做出更好的教学预备。
不过,对于曾经从孩子出生开始就立志写宝宝日记、第一次送孩子上学,刚开始学着调节整天看不到孩子的痴心父母而言,多少能满足一下自己没有亲临幼儿园现场的不安,也看得到孩子是怎么长大的。
老师越关心父母乐参与
亲师互动有相互鼓舞作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附设的「家庭、社区、学校与儿童学习中心」的研究显示,经常从老师那儿获得孩子正面信息的父母,比少与老师有正面沟通的家长,更关心孩子的教育,且积极参与。
所谓正面信息,包括在校的学习活动、课业的进步情况等等。这些沟通,让父母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引导,并提升父母的自信心,乐意在家配合鼓励孩子学习。
亲师互动报喜也报忧
无论国内国外,很多时候,老师们会有盲区──发现孩子有行为问题或学习情况不佳时,才找家长沟通,而这些负面的信息往往影响到父母与学校之间的信任感,甚至让家长怀疑自己的教养方式,或质疑老师的教学专业。所以,亲师沟通时,必需平衡,千万不要忽略报喜和报忧是同等重要的。
家长参与孩子有荣誉感
父母对幼儿园的亲子活动颇为热中,渐渐也有较多父母会当志工,成为故事妈妈或为孩子上课,成为老师的教学资源。对孩子而言,爸妈的参与就像自己能当小帮手一样,是一种荣誉。
这种「家长参与」的模式,在日本也很常见。日本妈妈多半对幼儿园活动很热心,会担任远足的小队长或游园会的摊位负责人等等,园方也会设计活动,让爸爸在假日可以参加。
至于常态的亲师沟通,则着重在入园前的讲习会,教妈妈为孩子准备用品、养成孩子生活习惯等等。入园后则多用联络簿沟通,或是接送小孩时直接对话,也有定期的家长会。看似耳熟能详的情境,如果爸妈不把握实践,也就平白错失自己和孩子的成长机会
建立共识:孩子学什么才幸福?
「孩子学什么才幸福?」是亲师间必须建立的最基本共识;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黄乃毓教授在《家园同心》(信谊)一书中呼吁爸妈与老师:我们要学习区分「必须学的」、「应该学的」、「可以学的」三者差别。
「必须学的」是对任何人都很重要,如果没学会将会很不快乐,甚至活不下去,譬如:自信心、爱、自知、判断力、沟通能力等。
「应该学的」是指生活在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一个人需要学会的,如果没学会,将会无法调节这个社会,生活上会有许多困难,但不至于活不下去,譬如:数学、常识等,我们通常视为「学科」的东西。
「可以学的」是不但具备前两项,更进一步要使人生更多元化,学了有益无害,没学只是个人生活的遗憾,不至于活不下去,譬如:才艺。
对每个人来说,「必须」「应该」「可以」次序也许不同,但对每一个幼儿来说,在人生的开端,奠基的养分是老师和父母需要共同携手构筑的。
想了解更多的亲子关系心理,可以扫描相册的二维码免费咨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