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写小说的年轻人
我认识林为攀好些年了。
2009年,我刚写小说不久,几乎什么都不会。年轻人的写作,总是充满激情和无知。在一个闷热而多汗的夏天,我在网上闲逛,不知怎么的,就认识了林为攀。那时,他刚上大学,对文字充满热情。像许多热爱文学的年轻人一样,我们对新概念大赛充满了向往——仿佛得了新概念的奖项,就能登堂入室。
我写小说的速度,与我的脾性相近,懒惰而慢。一万字的小说,得写十天半月。林为攀不一样,他对文字的激情,着实是令人惊叹与钦佩。他就抓住笔,趴在桌子前,一天能写个一万字。然后,就到网吧里去,把小说敲打出来。
我们交换各自的小说,互相点评。我们交流文学观念,给对方指出不足之处。没有想到,这样的联系,一晃就是六年。这些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时间里,足够去见证彼此的文字上的变化。
每位写作者都有自己偏好的作家,这就是王小波所说的师承。若是谈起林为攀的师承,那我想必是马尔克斯无疑。那种读了开头,就会让人想起马孔多遥远下午的文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存在于林为攀的小说里。
所有伟大的小说家,最初的文字,都是从模仿开始。在大师的笔下,汲取符合自己文字与审美的营养。有段时间,林为攀沉溺于叙述游戏。比如《魔比斯环》,这些带有魔幻主义色彩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才气。
学习者的状态,林为攀经历了多久了?在我印象之中,有三到四年。直到14年,他的文笔,忽然焕然一新。从繁复的叙述里,进化为更为凝练、简洁而高效的叙述。也是从那一年起,他开始进行长篇小说《当一朵云彩撞见一张纸》的创作。那时,他刚到北京,生活不稳。我记得他那时是在一家影视公司上班,过得不怎么开心,于是就毅然辞职写作。每天五千多字,持续了二十多天。这种仿佛燃烧一般的激情,我是没有的。所以,我对林为攀的写作状态很羡慕——据说,阎连科的写作,也是这样令人感到“恐怖”。
大概是两个月前,为攀叫我给他的书写个书评,因为他的长篇小说就要出版了。小说并不是《当一朵云彩撞见一张纸》,而是另外一部,叫做《追随他的记忆》。小说的原名,叫做《群氓》。这个在满世界路过、忧伤、虽败犹荣的世界无法获得关注的题目,其实更能表达作者的文学追求和野心。
然而,时代变了。
这是一个创作的黄金时代,却不是一个写小说的黄金时代。准确地说,不是搞严肃文学的黄金时代。
仅仅“严肃”两个字,就与当下信息爆炸、娱乐至死的时代风气背道而驰。因为这是“写个公号文章,就敢称自己是作家,随便抄袭而来的故事,竟也卖出天价”的时代。文学里的深沉思考,早就被无病呻吟、种马种田所替代。
最近的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真的是一篇好短篇,就能达到“天下谁人不识君”,一首好诗就能赢得普遍赞颂。青铜时代是世纪末到世纪初那几年,随着新概念的推动,一群80后的作家如潮水般涌起。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群80后们的作品重量,其实并未达到60、70后作家们高度和水平,但他们的文学素养以及对文学的追求,其实一点也不低。反而到了这个时代,严肃文学的创作,仿佛走进了一个狭隘的小路,越往下走就显得越困顿。
除了《收获》、《上海文学》等几个大刊之外,文学刊物的稿费,实在太低。即使是快枪手,写篇万字的小说,也得一个星期。《收获》千字四百,一万字的短篇,扣除税费,拿到手也就三千出头。如果一个小说作者,一个月才挣到这么点钱,即使是在三线城市,也无法生活——况且,稿费从来不是稳定的。
当纸质书变成电子书,当人们的目光聚焦于手机屏幕之时,文字的载体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人们想要得到信息和知识,只能从书籍里去寻找,而现在不断地在公众号里短小、粗浅的文章里寻找情感共鸣。阅读也慢慢地变成是一种奢侈,一种情怀。
文字载体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文字风格的变化。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所以,即使是个人再怎么努力奋斗,在这大趋势里也深感无力。严肃文学并不是过时,而是被纳入了另外一个阅读系统——这群由专业读者、评论家、杂志编辑组成的小众读者。
有一年冬天,我和朋友们在南京聚会。这是个沙龙活动,聚在一起的才华横溢的小说作者和诗人。面对着文学的式微,大家高谈论阔。“靠女人养活,为人类写作”,我们发起了振聋发聩的写作宣言。不过,这个犹如共产主义一般的宣言,在不久之后,就被我们所抛弃。没有人会把这玩笑话当真,也没有人会真正地去实践。
我已经不写小说了。倒不是写小说收益慢,而是自己的才华不足,只好去研究一些情色、志怪的东西。对于小说,我没有林为攀那样的热情和创作欲望。我不知道他现在还写不写小说。因为今年夏天,他签约了影视公司,成为一名编剧。
我心里是愿意他成为一名小说家,而不是一名编剧。我希望他的小说,成为90后文学的标杆。
但是,一个外乡人在北京毕竟生活不易。他所做的选择,我全然理解。不管是小说家还是编剧,他都在挥洒自己的才情。
为生活而奋斗,也许才是最好的创作。
2009年,我刚写小说不久,几乎什么都不会。年轻人的写作,总是充满激情和无知。在一个闷热而多汗的夏天,我在网上闲逛,不知怎么的,就认识了林为攀。那时,他刚上大学,对文字充满热情。像许多热爱文学的年轻人一样,我们对新概念大赛充满了向往——仿佛得了新概念的奖项,就能登堂入室。
我写小说的速度,与我的脾性相近,懒惰而慢。一万字的小说,得写十天半月。林为攀不一样,他对文字的激情,着实是令人惊叹与钦佩。他就抓住笔,趴在桌子前,一天能写个一万字。然后,就到网吧里去,把小说敲打出来。
我们交换各自的小说,互相点评。我们交流文学观念,给对方指出不足之处。没有想到,这样的联系,一晃就是六年。这些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时间里,足够去见证彼此的文字上的变化。
每位写作者都有自己偏好的作家,这就是王小波所说的师承。若是谈起林为攀的师承,那我想必是马尔克斯无疑。那种读了开头,就会让人想起马孔多遥远下午的文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存在于林为攀的小说里。
所有伟大的小说家,最初的文字,都是从模仿开始。在大师的笔下,汲取符合自己文字与审美的营养。有段时间,林为攀沉溺于叙述游戏。比如《魔比斯环》,这些带有魔幻主义色彩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才气。
学习者的状态,林为攀经历了多久了?在我印象之中,有三到四年。直到14年,他的文笔,忽然焕然一新。从繁复的叙述里,进化为更为凝练、简洁而高效的叙述。也是从那一年起,他开始进行长篇小说《当一朵云彩撞见一张纸》的创作。那时,他刚到北京,生活不稳。我记得他那时是在一家影视公司上班,过得不怎么开心,于是就毅然辞职写作。每天五千多字,持续了二十多天。这种仿佛燃烧一般的激情,我是没有的。所以,我对林为攀的写作状态很羡慕——据说,阎连科的写作,也是这样令人感到“恐怖”。
大概是两个月前,为攀叫我给他的书写个书评,因为他的长篇小说就要出版了。小说并不是《当一朵云彩撞见一张纸》,而是另外一部,叫做《追随他的记忆》。小说的原名,叫做《群氓》。这个在满世界路过、忧伤、虽败犹荣的世界无法获得关注的题目,其实更能表达作者的文学追求和野心。
然而,时代变了。
这是一个创作的黄金时代,却不是一个写小说的黄金时代。准确地说,不是搞严肃文学的黄金时代。
仅仅“严肃”两个字,就与当下信息爆炸、娱乐至死的时代风气背道而驰。因为这是“写个公号文章,就敢称自己是作家,随便抄袭而来的故事,竟也卖出天价”的时代。文学里的深沉思考,早就被无病呻吟、种马种田所替代。
最近的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真的是一篇好短篇,就能达到“天下谁人不识君”,一首好诗就能赢得普遍赞颂。青铜时代是世纪末到世纪初那几年,随着新概念的推动,一群80后的作家如潮水般涌起。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群80后们的作品重量,其实并未达到60、70后作家们高度和水平,但他们的文学素养以及对文学的追求,其实一点也不低。反而到了这个时代,严肃文学的创作,仿佛走进了一个狭隘的小路,越往下走就显得越困顿。
除了《收获》、《上海文学》等几个大刊之外,文学刊物的稿费,实在太低。即使是快枪手,写篇万字的小说,也得一个星期。《收获》千字四百,一万字的短篇,扣除税费,拿到手也就三千出头。如果一个小说作者,一个月才挣到这么点钱,即使是在三线城市,也无法生活——况且,稿费从来不是稳定的。
当纸质书变成电子书,当人们的目光聚焦于手机屏幕之时,文字的载体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人们想要得到信息和知识,只能从书籍里去寻找,而现在不断地在公众号里短小、粗浅的文章里寻找情感共鸣。阅读也慢慢地变成是一种奢侈,一种情怀。
文字载体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文字风格的变化。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所以,即使是个人再怎么努力奋斗,在这大趋势里也深感无力。严肃文学并不是过时,而是被纳入了另外一个阅读系统——这群由专业读者、评论家、杂志编辑组成的小众读者。
有一年冬天,我和朋友们在南京聚会。这是个沙龙活动,聚在一起的才华横溢的小说作者和诗人。面对着文学的式微,大家高谈论阔。“靠女人养活,为人类写作”,我们发起了振聋发聩的写作宣言。不过,这个犹如共产主义一般的宣言,在不久之后,就被我们所抛弃。没有人会把这玩笑话当真,也没有人会真正地去实践。
我已经不写小说了。倒不是写小说收益慢,而是自己的才华不足,只好去研究一些情色、志怪的东西。对于小说,我没有林为攀那样的热情和创作欲望。我不知道他现在还写不写小说。因为今年夏天,他签约了影视公司,成为一名编剧。
我心里是愿意他成为一名小说家,而不是一名编剧。我希望他的小说,成为90后文学的标杆。
但是,一个外乡人在北京毕竟生活不易。他所做的选择,我全然理解。不管是小说家还是编剧,他都在挥洒自己的才情。
为生活而奋斗,也许才是最好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