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对话 | 老武汉人是怎么追星的?
写在前面——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参与“拾光知音—寻找城市记忆”活动,有幸接触到了一些“有故事”的人,他们手中见证武汉这座城市发展的老物件,和它背后的故事让我和小伙伴们震撼、惊讶和感动。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某个人的记忆,也是城市的遗产。它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不应该被埋没,所以我想分享给大家。
---------- 分割线 ———————————————————————————
活动进行到现在,我们收到了上千件应征老物件,其中一组反映武汉昔日戏剧辉煌的藏品,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今天要讲的就是这些藏品的主人,武汉戏剧迷、收藏爱好者闵晏清先生。
“那个年代,大家在娱乐消遣上没有太多选择,而当时最受欢迎的,就是各种戏剧”。
闵晏清先生于1945年7月出生于汉口南京路一个小商之家,到今年71岁了。
闵晏清先生告诉我们,他的父亲喜欢京剧,母亲、舅舅则偏爱汉剧。他从小跟着大人四处看戏,虽然听不懂戏中的意思,但也喜欢跟着唱上一段、舞上一曲。
闵先生的街坊邻居中,有不少是当年的名票友,“很多名角来武汉,都会来这些票友家‘拜码头’,这也成为这些票友引以为傲的谈资”。
但成年后,闵晏清发现,当年的这些谈资,开始慢慢被人遗忘,特别是没有留下可以进行佐证的物品。
于是,闵晏清萌发了一个念头:要留下一点东西,向后人证明当年武汉戏剧的辉煌,而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爱好和事业。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闵晏清收藏了从光绪二十八年至解放前后武汉相关京、汉、楚、豫、评、越、歌、话、杂技、说唱、电影及民众乐园、人民剧院等文艺团体的旧报刊、杂志、戏单、戏票、徽章、老唱片等史料近千件。
在闵先生的藏品中,有关京剧名家谭鑫培的物品装了满满一手提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16年锦绣堂藏版《谭氏宗谱》一套七本。
闵晏清说,这套书是他偶然在古玩市场发现的。当时,店老板说有个熟识的生意伙伴想要,说什么也不卖,闵晏清去了几趟,都无功而返。
后来,闵晏清得知,这位店主特别喜欢瓷器,于是就把家里老一辈传下来的一个官窑的花瓶拿到店里,提出以物易物,店主对花瓶爱不释手,也被闵晏清的真诚打动,终于同意了他的要求。“也许有人会觉得我亏了,但是我得到了我喜欢的东西,这个不能用钱来衡量。”闵晏清说。
近千件藏品中,闵先生还专门介绍了一张1937年法租界辅堂街公记大舞台(今友益街人民剧院)的“梅兰芳戏剧专刊”戏单。
这张戏单展现出来很多东西,不仅证明梅兰芳、奚啸伯、杨盛春、肖长华、姜妙香、王泉奎等超级名角曾在汉演出《凤还巢》《托兆碰碑》《英雄义》等精彩剧目,还写明演出票价分为从3元8角至8角的13个等级,更加佐证了当时听戏是社会各个阶层都适合参与的娱乐项目。
最特别的是,戏单上有30则图文并茂的商家广告,诸如亨得利钟表行、宝华洗染公司、鸿彰永绸缎局、启新照相馆等,真实再现武汉当时商铺林立、万货云集的景象。
题外话:
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大武汉”,经济在全国领先,GDP曾超上海。内河航运中,汉口曾仅次于上海,是国内第二大码头。无君子不养艺人,而武汉是个养得起戏的地方,有着“戏码头”之称。
“戏码头”的说法最先是梅兰芳提出来的。梅兰芳多次到武汉,武汉戏迷追捧他的程度可谓翻天覆地。梅兰芳说,观众的热情让他感觉,武汉的戏曲需要是可以与北京、上海相提并论的,是一座“三鼎甲的大码头”。
目前,“拾光知音—寻找城市记忆”武汉老物件全球征集活动已于11月30日结束征集,进入为期半个月的投票阶段。大家可以登录活动页面知音号官网,或者关注知音号官方微信参与活动。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参与“拾光知音—寻找城市记忆”活动,有幸接触到了一些“有故事”的人,他们手中见证武汉这座城市发展的老物件,和它背后的故事让我和小伙伴们震撼、惊讶和感动。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某个人的记忆,也是城市的遗产。它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不应该被埋没,所以我想分享给大家。
---------- 分割线 ———————————————————————————
活动进行到现在,我们收到了上千件应征老物件,其中一组反映武汉昔日戏剧辉煌的藏品,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今天要讲的就是这些藏品的主人,武汉戏剧迷、收藏爱好者闵晏清先生。
![]() |
“那个年代,大家在娱乐消遣上没有太多选择,而当时最受欢迎的,就是各种戏剧”。
闵晏清先生于1945年7月出生于汉口南京路一个小商之家,到今年71岁了。
闵晏清先生告诉我们,他的父亲喜欢京剧,母亲、舅舅则偏爱汉剧。他从小跟着大人四处看戏,虽然听不懂戏中的意思,但也喜欢跟着唱上一段、舞上一曲。
![]() |
易海翁接见雍竹君和杨宝忠 |
闵先生的街坊邻居中,有不少是当年的名票友,“很多名角来武汉,都会来这些票友家‘拜码头’,这也成为这些票友引以为傲的谈资”。
但成年后,闵晏清发现,当年的这些谈资,开始慢慢被人遗忘,特别是没有留下可以进行佐证的物品。
![]() |
光明大剧院演出预告 |
于是,闵晏清萌发了一个念头:要留下一点东西,向后人证明当年武汉戏剧的辉煌,而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爱好和事业。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闵晏清收藏了从光绪二十八年至解放前后武汉相关京、汉、楚、豫、评、越、歌、话、杂技、说唱、电影及民众乐园、人民剧院等文艺团体的旧报刊、杂志、戏单、戏票、徽章、老唱片等史料近千件。
![]() |
《谭氏宗谱》 |
在闵先生的藏品中,有关京剧名家谭鑫培的物品装了满满一手提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16年锦绣堂藏版《谭氏宗谱》一套七本。
闵晏清说,这套书是他偶然在古玩市场发现的。当时,店老板说有个熟识的生意伙伴想要,说什么也不卖,闵晏清去了几趟,都无功而返。
![]() |
谭氏老唱片 |
后来,闵晏清得知,这位店主特别喜欢瓷器,于是就把家里老一辈传下来的一个官窑的花瓶拿到店里,提出以物易物,店主对花瓶爱不释手,也被闵晏清的真诚打动,终于同意了他的要求。“也许有人会觉得我亏了,但是我得到了我喜欢的东西,这个不能用钱来衡量。”闵晏清说。
![]() |
梅兰芳剧团 |
近千件藏品中,闵先生还专门介绍了一张1937年法租界辅堂街公记大舞台(今友益街人民剧院)的“梅兰芳戏剧专刊”戏单。
这张戏单展现出来很多东西,不仅证明梅兰芳、奚啸伯、杨盛春、肖长华、姜妙香、王泉奎等超级名角曾在汉演出《凤还巢》《托兆碰碑》《英雄义》等精彩剧目,还写明演出票价分为从3元8角至8角的13个等级,更加佐证了当时听戏是社会各个阶层都适合参与的娱乐项目。
![]() |
部分名家戏单 |
最特别的是,戏单上有30则图文并茂的商家广告,诸如亨得利钟表行、宝华洗染公司、鸿彰永绸缎局、启新照相馆等,真实再现武汉当时商铺林立、万货云集的景象。
题外话:
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大武汉”,经济在全国领先,GDP曾超上海。内河航运中,汉口曾仅次于上海,是国内第二大码头。无君子不养艺人,而武汉是个养得起戏的地方,有着“戏码头”之称。
“戏码头”的说法最先是梅兰芳提出来的。梅兰芳多次到武汉,武汉戏迷追捧他的程度可谓翻天覆地。梅兰芳说,观众的热情让他感觉,武汉的戏曲需要是可以与北京、上海相提并论的,是一座“三鼎甲的大码头”。
目前,“拾光知音—寻找城市记忆”武汉老物件全球征集活动已于11月30日结束征集,进入为期半个月的投票阶段。大家可以登录活动页面知音号官网,或者关注知音号官方微信参与活动。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