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调皮,至死犹在戏弄世人
被文字搞大了肚子,怀了一车的才华,我是蜀黍。
中国是受了诅咒的民族,唐太宗把《兰亭集序》随葬了,《红楼梦》又缺失了后半部........
其实,《红楼梦》并非没写完,后半部肯定还在,或遗失?或被曹公藏在某处?
从序言看,在总结。
不妨再回看这几句序言: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缈,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书阅十年,增删五番,这里面藏满心血,也溢满写全文章后的怡然自得,听口气,略意思,都是写完。
不用绝望,或某天,整部《红楼梦》就在某个废墟,重见天日,举国庆祝,世界交杯,中国也多个自家意义的感恩节,其热闹程度可媲美春节。
天才自信作品不朽,曹公亦然,所以他不工作,穷到举家食粥,也不“上进”,依然耗十多年写不赚钱的文章,因为他不能亏待自己与才华。
天公发脾气,不让他好活,让他生命受苦,年命四十右些就断了。
作品已成,他自知大限已至,曹公也发起脾气,将《红楼》藏起后半部。
他发狠,有些调皮,我也不让世人好活。
艺术家是仅次于天公的,所以曹公也一身的臭脾气,跟天公的臭脾气,如出一辙。
他死了,犹在戏弄世人,他认为世人不配玷污他的《红楼梦》,能看到前八十回《石头记》已经长脸了。
所以,他把事情搞大,搞得极大,甚至成了最神秘的谜底,几百年来,吵吵闹闹,叽叽咋咋的,至死不休。
就这句,《红楼梦》缺失了后半部。
一
那是两百多年前的某晚,或该三百年了。
天上呆飘着鹅毛大雪。说雪呆,一点没错,漫天飞舞的雪片,毫无灵性,因为这一带的灵性,都被一位魁梧、黑肤的壮汉子掠夺了。
这人名叫曹霑,字梦阮,号雪芹,正跟着另两位好诗者饮酒,一位名叫敦诚,一位名叫敦敏,是两兄弟。
两兄弟有幸领略曹雪芹《红楼梦》的初稿,喜不自胜,便常来与曹饮酒,作诗、听言、追问《红楼梦》进度。
哥俩悉晓曹的贫苦,每次聚首饮酒,酒、酒食、灯油,甚至棉被、御寒的皮袄子等,全都他们出,曹只出嘴就行,他哥俩还时常接济曹。
且他们善于把握度,若曹雪芹繁忙,必是文章所限,他们就退得远远的,只待曹雪芹有空,他们也有空,才互相打扰。
曹雪芹有这两朋友,很幸福。
二
曹雪芹精于绘画、书法,也常卖画卖字谋生,毕竟老婆、孩子,还得养。
一想到赚钱,再看着蜡黄面容的妻子与儿子,他心中就恼恨,不如没有好,他不怕日子艰苦,就怕心有俗世的牵挂,那些耳后的唠叨,可恶。
他心中的“世外桃源”,不取美景,就只不工作、没人管、一个人,有这三种状态就好。
一个人隐着写文章,那就是世外桃源。
只有构思《红楼梦》时,他才全然幸福。
又是秉烛夜战,他沉沦在笔墨中,他的笔下没有具体的空间,也没有具体的时间,什么“话说某某年间,某府某县”,这种俗不拉几的写法,真磕碜。
佛家四大皆空,他时间地点,两大皆空。
“你们去闹吧,去叫吧,你要说是清朝,哈哈,我全文涉及清廷就一笔带过,满人的气息,一点都没有,你要说是唐宋,却找不出详实证据,哈哈,我不知道,猜吧。”
“还有这地方,我就京都、金陵、长安,混七混八的,反正就只宁荣府,就只大观园,最真真切切,你说南京,北京,我也不知道,看着文章还得胡猜,可乐吧。”
曹雪芹坏笑着,他调皮的眼角似显露着后人争吵的画面,越想越觉解气。
“什么具体时间,什么具体地点,庸俗。就因为没有,在岁月的长流里,《红楼梦》才能放在哪儿都合适,只要有时间空间,就有《红楼梦》,你们这些俗人,能懂个屁。”
每次夜深写《红楼》,他就成魔似的。
曹雪芹内心强呼:“我必然伟大。”
三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缈,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曹雪芹写完最后一个字,他将书定名为《红楼梦》。
敦诚与敦敏两兄弟阅过,大赞,都规劝曹雪芹赶紧让作品问世,曹内心不悦,他原不想世人糟蹋他的心血,后无奈,糟蹋吧,也算给子孙留笔钱款。
可是他怎甘愿被糟蹋?
曹悄悄藏起了后半部,那是他思想的集大成,也就是现在所谓的《超人哲学》,尼采的精髓。曹雪芹虽未接触希腊悲剧与尼采,天才的根子却是相通的。
“呸,这后半部,你们不配知道。”
曹雪芹冷笑后,悄悄将后半部藏在书架,夹在《西厢记》与《桃花扇》的中间。
又在纸张写上《红楼梦》的其它名字,都是创作过程中曾斩钉截铁的。
例《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试图混淆视听,倒无意中也向世人展示了他写作的各个侧面。
曹心里清楚的很,大家看《红楼梦》,也就看花姑娘,看颓废的富家美男美女的轶事、看排场、看脂粉细软、看美人为情而故,就这些浅显的。
而《红楼梦》前半部,已能满足,是彻彻底底的满足,后半部若上来,他们理解不透,要发疯的。
再说,藏起后半部,来个无尾之案,倒也有些神秘。
人是神秘一点才有滋味,书也是神秘一些方显贵重,倒能多替子孙赚些碎银,也未可知,这不一举两得?
四
终了,曹雪芹化斋号“悼红轩”,还有着一堆马甲试图混淆视听,也为了防范文字狱,借助朋友之力,印刷成百本,却用《石头记》为名。
心里有个名字,《红楼梦》,市面上又个名字,《石头记》,他分得很清,赚钱就是赚钱。
摆摊出售,反响却平平。
虽在曹雪芹意料之中,却也不免失落。
后来,儿子因病去世,他伤心过度,病倒了,《石头记》的事也从此搁浅。
身体日差一日,曹雪芹的脑袋里浮现出晴雯的诀别。
也是破旧不堪的屋子,也是空空如也的四壁,冷冽的风,蛇似的窜进屋内,脊梁骨都能流出清水鼻涕,冷呀,心里更冷。
“哎,这辈子呀,自己穷困潦倒也就罢了,偏还拉些个垫背的,对妻子有愧呀!连唯一的儿子,也保不全,我这种男人,真不如赶紧死了,化为一缕轻烟,倒也干净。”
“只是,对于生命总算有了交代,那本红楼梦,光彩灿烂,谁都无法反驳的,读者虽唯有敦诚、敦敏两人,够了,有这两个太够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我还多挣了一个,我真不寂寞的,这是幸福呀。”
“该死了,我其实挺坦然的,心内无仇无怨,天公对我不薄呀,虽绝了我的后,我却不在乎了,谁让我完成了自己,是高度的完成。”
“却就?却就这辈子玩笑话太少,有些无趣了。临了,我该顽皮一次,那个《红楼梦》的秘密,我要带进棺材,我不想告诉敦诚、敦敏,就这样吧,或许也不会有人在意了。”
没几日,曹雪芹就死了。
五
敦诚与敦敏,还在替《石头记》忙碌着。
都是这样的,孔子的子曰,都是徒弟们忙碌出来的。
敦诚与敦敏早就发现,这《石头记》是残缺的,缺少后半部,也找了,无所发现,没写完?还是先替前半部赚吆喝吧,毕竟他们也不敢打包票,这本书就能被认可。
又过了些年,《石头记》突然在北京爆火,也不知哪里吹出来的”鬼风“。
当时也没有出版社,就是口传,到处讲的讲,抄的抄,传的传,热闹非凡,忙忙碌碌,那劲头媲美洛阳纸贵,各处吵吵闹闹的就像过年。
像曹雪芹所言,没人把《石头记》当艺术品,就是花姑娘,细故等等,纯粹把作者看作畅销作家罢了,当年的畅销作家,不比现在,没地位的,也不受人待见。
再后来,有人不自量力地续写,什么《后红楼梦》、《红楼圆梦》、《红楼复梦》等等,一群不自量力的人,还想”脱胎换骨“,改悲剧为大团圆,全都消失了。
从那时起,《红楼梦》的艺术性才屹然挺立,不得了,这才是大家,这可是巅峰呀。
再后来,”背靠大树好乘凉“,跑出门派来了,”红学“,一批红学家。
都是些好事家,一家老小,拖家带口的指着曹雪芹吃饭,充满恶意地解读《红楼梦》,什么明亡痛史,什么宝玉是清世祖,林黛玉指代董鄂妃小宛等等,一群不成熟的。
鲁迅倒说,是把姑嫂婆姨的嘁嘁喳喳搬到文坛上来了。
中国的红学,都是这般的嘁嘁喳喳。
到了现代,更是离谱,《红楼梦》倒成了八卦素材,什么哪个丫头嫁得好,哪个姑娘嫁得好,晴雯究竟最终得了几两银子等等。
想想,这是资质决定的,有多少才气就决定拿多少货,他们只能拿那些东西,又怎能怪他们?
一切都在曹雪芹的意料之中。
《红楼梦》这本书的知己太有限了,还越来越有限。
曹雪芹看穿了,这世人呀,就看看前半部已经足够了,不就要看些花姑娘、俊男美女的相思爱情嘛?真够了。
而那些有天分,或是天才读者呢?就像哈姆雷特跟前的霍拉旭那般的。
如果真是那样,也不必看了,这些读者也同样伟大,再看后半部,就多此一举了。
所以,《红楼梦》后半部藏的好,不见的好。
六
曹公如此调皮,这般戏弄世人。
我反而被感动了,倒像他在感化世人。
可是吧,我还是希望,在某个废墟,在某日,《红楼梦》的后半部就重见天日了。
这是我的脾气,我就想骚一骚曹雪芹。
”你这个调皮的小蹄子,你玩我们,就不许我们揭穿嘛?哈哈。“
我在人间,他在阴间,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
![]() |
中国是受了诅咒的民族,唐太宗把《兰亭集序》随葬了,《红楼梦》又缺失了后半部........
其实,《红楼梦》并非没写完,后半部肯定还在,或遗失?或被曹公藏在某处?
从序言看,在总结。
不妨再回看这几句序言: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缈,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书阅十年,增删五番,这里面藏满心血,也溢满写全文章后的怡然自得,听口气,略意思,都是写完。
不用绝望,或某天,整部《红楼梦》就在某个废墟,重见天日,举国庆祝,世界交杯,中国也多个自家意义的感恩节,其热闹程度可媲美春节。
天才自信作品不朽,曹公亦然,所以他不工作,穷到举家食粥,也不“上进”,依然耗十多年写不赚钱的文章,因为他不能亏待自己与才华。
天公发脾气,不让他好活,让他生命受苦,年命四十右些就断了。
作品已成,他自知大限已至,曹公也发起脾气,将《红楼》藏起后半部。
他发狠,有些调皮,我也不让世人好活。
艺术家是仅次于天公的,所以曹公也一身的臭脾气,跟天公的臭脾气,如出一辙。
他死了,犹在戏弄世人,他认为世人不配玷污他的《红楼梦》,能看到前八十回《石头记》已经长脸了。
所以,他把事情搞大,搞得极大,甚至成了最神秘的谜底,几百年来,吵吵闹闹,叽叽咋咋的,至死不休。
就这句,《红楼梦》缺失了后半部。
一
那是两百多年前的某晚,或该三百年了。
天上呆飘着鹅毛大雪。说雪呆,一点没错,漫天飞舞的雪片,毫无灵性,因为这一带的灵性,都被一位魁梧、黑肤的壮汉子掠夺了。
这人名叫曹霑,字梦阮,号雪芹,正跟着另两位好诗者饮酒,一位名叫敦诚,一位名叫敦敏,是两兄弟。
两兄弟有幸领略曹雪芹《红楼梦》的初稿,喜不自胜,便常来与曹饮酒,作诗、听言、追问《红楼梦》进度。
哥俩悉晓曹的贫苦,每次聚首饮酒,酒、酒食、灯油,甚至棉被、御寒的皮袄子等,全都他们出,曹只出嘴就行,他哥俩还时常接济曹。
且他们善于把握度,若曹雪芹繁忙,必是文章所限,他们就退得远远的,只待曹雪芹有空,他们也有空,才互相打扰。
曹雪芹有这两朋友,很幸福。
二
曹雪芹精于绘画、书法,也常卖画卖字谋生,毕竟老婆、孩子,还得养。
一想到赚钱,再看着蜡黄面容的妻子与儿子,他心中就恼恨,不如没有好,他不怕日子艰苦,就怕心有俗世的牵挂,那些耳后的唠叨,可恶。
他心中的“世外桃源”,不取美景,就只不工作、没人管、一个人,有这三种状态就好。
一个人隐着写文章,那就是世外桃源。
只有构思《红楼梦》时,他才全然幸福。
又是秉烛夜战,他沉沦在笔墨中,他的笔下没有具体的空间,也没有具体的时间,什么“话说某某年间,某府某县”,这种俗不拉几的写法,真磕碜。
佛家四大皆空,他时间地点,两大皆空。
“你们去闹吧,去叫吧,你要说是清朝,哈哈,我全文涉及清廷就一笔带过,满人的气息,一点都没有,你要说是唐宋,却找不出详实证据,哈哈,我不知道,猜吧。”
“还有这地方,我就京都、金陵、长安,混七混八的,反正就只宁荣府,就只大观园,最真真切切,你说南京,北京,我也不知道,看着文章还得胡猜,可乐吧。”
曹雪芹坏笑着,他调皮的眼角似显露着后人争吵的画面,越想越觉解气。
“什么具体时间,什么具体地点,庸俗。就因为没有,在岁月的长流里,《红楼梦》才能放在哪儿都合适,只要有时间空间,就有《红楼梦》,你们这些俗人,能懂个屁。”
每次夜深写《红楼》,他就成魔似的。
曹雪芹内心强呼:“我必然伟大。”
三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缈,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曹雪芹写完最后一个字,他将书定名为《红楼梦》。
敦诚与敦敏两兄弟阅过,大赞,都规劝曹雪芹赶紧让作品问世,曹内心不悦,他原不想世人糟蹋他的心血,后无奈,糟蹋吧,也算给子孙留笔钱款。
可是他怎甘愿被糟蹋?
曹悄悄藏起了后半部,那是他思想的集大成,也就是现在所谓的《超人哲学》,尼采的精髓。曹雪芹虽未接触希腊悲剧与尼采,天才的根子却是相通的。
“呸,这后半部,你们不配知道。”
曹雪芹冷笑后,悄悄将后半部藏在书架,夹在《西厢记》与《桃花扇》的中间。
又在纸张写上《红楼梦》的其它名字,都是创作过程中曾斩钉截铁的。
例《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试图混淆视听,倒无意中也向世人展示了他写作的各个侧面。
曹心里清楚的很,大家看《红楼梦》,也就看花姑娘,看颓废的富家美男美女的轶事、看排场、看脂粉细软、看美人为情而故,就这些浅显的。
而《红楼梦》前半部,已能满足,是彻彻底底的满足,后半部若上来,他们理解不透,要发疯的。
再说,藏起后半部,来个无尾之案,倒也有些神秘。
人是神秘一点才有滋味,书也是神秘一些方显贵重,倒能多替子孙赚些碎银,也未可知,这不一举两得?
四
终了,曹雪芹化斋号“悼红轩”,还有着一堆马甲试图混淆视听,也为了防范文字狱,借助朋友之力,印刷成百本,却用《石头记》为名。
心里有个名字,《红楼梦》,市面上又个名字,《石头记》,他分得很清,赚钱就是赚钱。
摆摊出售,反响却平平。
虽在曹雪芹意料之中,却也不免失落。
后来,儿子因病去世,他伤心过度,病倒了,《石头记》的事也从此搁浅。
身体日差一日,曹雪芹的脑袋里浮现出晴雯的诀别。
也是破旧不堪的屋子,也是空空如也的四壁,冷冽的风,蛇似的窜进屋内,脊梁骨都能流出清水鼻涕,冷呀,心里更冷。
“哎,这辈子呀,自己穷困潦倒也就罢了,偏还拉些个垫背的,对妻子有愧呀!连唯一的儿子,也保不全,我这种男人,真不如赶紧死了,化为一缕轻烟,倒也干净。”
“只是,对于生命总算有了交代,那本红楼梦,光彩灿烂,谁都无法反驳的,读者虽唯有敦诚、敦敏两人,够了,有这两个太够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我还多挣了一个,我真不寂寞的,这是幸福呀。”
“该死了,我其实挺坦然的,心内无仇无怨,天公对我不薄呀,虽绝了我的后,我却不在乎了,谁让我完成了自己,是高度的完成。”
“却就?却就这辈子玩笑话太少,有些无趣了。临了,我该顽皮一次,那个《红楼梦》的秘密,我要带进棺材,我不想告诉敦诚、敦敏,就这样吧,或许也不会有人在意了。”
没几日,曹雪芹就死了。
五
敦诚与敦敏,还在替《石头记》忙碌着。
都是这样的,孔子的子曰,都是徒弟们忙碌出来的。
敦诚与敦敏早就发现,这《石头记》是残缺的,缺少后半部,也找了,无所发现,没写完?还是先替前半部赚吆喝吧,毕竟他们也不敢打包票,这本书就能被认可。
又过了些年,《石头记》突然在北京爆火,也不知哪里吹出来的”鬼风“。
当时也没有出版社,就是口传,到处讲的讲,抄的抄,传的传,热闹非凡,忙忙碌碌,那劲头媲美洛阳纸贵,各处吵吵闹闹的就像过年。
像曹雪芹所言,没人把《石头记》当艺术品,就是花姑娘,细故等等,纯粹把作者看作畅销作家罢了,当年的畅销作家,不比现在,没地位的,也不受人待见。
再后来,有人不自量力地续写,什么《后红楼梦》、《红楼圆梦》、《红楼复梦》等等,一群不自量力的人,还想”脱胎换骨“,改悲剧为大团圆,全都消失了。
从那时起,《红楼梦》的艺术性才屹然挺立,不得了,这才是大家,这可是巅峰呀。
再后来,”背靠大树好乘凉“,跑出门派来了,”红学“,一批红学家。
都是些好事家,一家老小,拖家带口的指着曹雪芹吃饭,充满恶意地解读《红楼梦》,什么明亡痛史,什么宝玉是清世祖,林黛玉指代董鄂妃小宛等等,一群不成熟的。
鲁迅倒说,是把姑嫂婆姨的嘁嘁喳喳搬到文坛上来了。
中国的红学,都是这般的嘁嘁喳喳。
到了现代,更是离谱,《红楼梦》倒成了八卦素材,什么哪个丫头嫁得好,哪个姑娘嫁得好,晴雯究竟最终得了几两银子等等。
想想,这是资质决定的,有多少才气就决定拿多少货,他们只能拿那些东西,又怎能怪他们?
一切都在曹雪芹的意料之中。
《红楼梦》这本书的知己太有限了,还越来越有限。
曹雪芹看穿了,这世人呀,就看看前半部已经足够了,不就要看些花姑娘、俊男美女的相思爱情嘛?真够了。
而那些有天分,或是天才读者呢?就像哈姆雷特跟前的霍拉旭那般的。
如果真是那样,也不必看了,这些读者也同样伟大,再看后半部,就多此一举了。
所以,《红楼梦》后半部藏的好,不见的好。
六
曹公如此调皮,这般戏弄世人。
我反而被感动了,倒像他在感化世人。
可是吧,我还是希望,在某个废墟,在某日,《红楼梦》的后半部就重见天日了。
这是我的脾气,我就想骚一骚曹雪芹。
”你这个调皮的小蹄子,你玩我们,就不许我们揭穿嘛?哈哈。“
我在人间,他在阴间,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