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诗意的采矿人(原创)
《诗石之隐藏》
By:李斌
从前有一座诗山
山里有很多诗藏
山上有很多诗人
诗人的工作是开矿
诗人有一项绝活
就是编织衣裳
为衣裳找到最搭配的诗石
为石头编织最合适的衣裳
有的诗人比较灵光
他发现到:哎呀!
石头怎样都无所谓
人们看的都是衣裳
——于是他编织华丽的衣裳
搭在随便捡来的诗石头上
有的诗人比较幸运
他发现有的石头能 引发人的狂欢
有的石头能 刺激人的欲望
有的石头像鸦片
吸食一口就飘飘然
——于是他潜心的开垦石头
再给它搭上新奇的模样
还有的人勤勤恳恳,细心寻觅
在碎石沙砾的掩埋中
隐隐发现了至宝
——但是他可恨啊!
无论怎么磨砺也磨不透
那盖住至宝的最后一层石幔
然后来了一群商人
他们拥有敏锐的嗅觉
所有美丽的衣裳都被采购了
他们并不担心销量
那些衣着新奇的石头
他们会帮着诗人一起包装
被石幔封锁的宝石
被孤独地掷在一旁
收获满满的商人们,镶一圈花边
开始向路过的读者售卖
不出所料,华丽的、新奇的
都被一抢而光
它们或被用来装饰
或被用来圈养
或被用作佐料和麻肺汤
在光泽遮蔽的宝石旁驻足的读者一头雾水
怪异的衣裳映出一张不明所以的脸庞
“呸,什么玩意儿!”
然后大步地走开
从前有一座诗山
山里有很多诗藏
很多诗藏都被开采了
但真金美玉却总是隐藏
——————————————————————————————————————————
百年新诗有点囧
作为本号的开篇文章,阐明本号的背景和主旨是有必要的。本人男,还算年轻,工人阶级,爱诗,心里有点忧国居民的文艺范。开篇的打油诗既表达了本人对当代诗坛的不满,也说明了为什么本人如此浅薄,却也要来这浑浊的诗坛凑一凑热闹。
今年九十九岁的新诗,在当代无疑是尴尬的。尴尬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平头小百姓认真思索总结与感悟,憋一首感动自己的诗出来只敢叫“打油诗”还无人问津,诗坛的诗人们把散文分行,把口语押韵,再啰哩吧嗦一些古往今来已经抒透了的毫无新意的抒情,然后再给它安个主义的帽子,这样就敢称自己的为“诗”了。
更尴尬的还在于,诗和主义相结合,和抒情相结合,它们占据主流媒体互相吹捧,越捧越神秘,越捧越兴奋,越兴奋越捧,丝毫不考虑读者们的感受。于是读者们只好望着那满目的媒体和自媒体兴叹一声:好吧,不明白,但觉得好厉害。而新诗百年中那些优秀的作品和诗人,如穆旦、郑敏、冯至,却极少为大众所熟悉。
当然,我们也可以为现代诗歌的囧境找到很多客观的原因,甚至它们中的任意一个都能对新诗的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传统文言诗无所不在的背影、西方现代诗神圣光环的笼罩、百年的政治风云变迁、当代商业社会的洪水猛兽、小说电影等其它文艺形式的迅速发展。。。
可是、可是、可是,如果诗人和诗不能觉察于时代,不能超脱于自身,那它们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诗意深深,愿与君共开启
于我而言,诗的精神是无处不在的。不仅仅是空谷幽兰、美人如玉,也应该是茶余饭后、运水搬柴。是空谷幽兰化成了一摊烂泥,是运水搬柴升华出一点哲理。它是审美与智性的完美结合,能观照到个人与世界的本质。当这份观照在心中生成一份美意、一份感悟的时候,那就是在我们心中形成的一首诗。
诗的本质是生活,每个人都需要诗,每个人也都能理解诗,每个人也都理所应当的是诗的创造者,而每个人也都有权力去从诗中获得智慧和力量。
翻开现在的诗歌类微信公众号文章就能发现,虽然现在典型的传播诗歌的文章类型无非就是几种,如单纯列举诗歌不做解读的、用不知所云的荐读解读不知所云的诗歌的、朗读的、讲讲诗人生平与诗歌理论的等等。或许这种传播手段还不能很好的让诗与人们更接近,但是一个个充满自觉精神的新世代诗人群体和新诗理论正在涌现,或许,它们会在不久的将来又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新诗运动,也未可知。
为此,本人不揣浅薄,期望能用一个审美的、可读的、智性的风格,结合着眼于当下生活和社会的主题,去与有缘人一起见证这虚无缥缈的新诗浪潮,幸甚至哉!
芳草烂泥,皆有诗意;诗意深深,为君开启。
搜微信公众号“看见诗”,即可关注我。谢谢!
By:李斌
从前有一座诗山
山里有很多诗藏
山上有很多诗人
诗人的工作是开矿
诗人有一项绝活
就是编织衣裳
为衣裳找到最搭配的诗石
为石头编织最合适的衣裳
有的诗人比较灵光
他发现到:哎呀!
石头怎样都无所谓
人们看的都是衣裳
——于是他编织华丽的衣裳
搭在随便捡来的诗石头上
有的诗人比较幸运
他发现有的石头能 引发人的狂欢
有的石头能 刺激人的欲望
有的石头像鸦片
吸食一口就飘飘然
——于是他潜心的开垦石头
再给它搭上新奇的模样
还有的人勤勤恳恳,细心寻觅
在碎石沙砾的掩埋中
隐隐发现了至宝
——但是他可恨啊!
无论怎么磨砺也磨不透
那盖住至宝的最后一层石幔
然后来了一群商人
他们拥有敏锐的嗅觉
所有美丽的衣裳都被采购了
他们并不担心销量
那些衣着新奇的石头
他们会帮着诗人一起包装
被石幔封锁的宝石
被孤独地掷在一旁
收获满满的商人们,镶一圈花边
开始向路过的读者售卖
不出所料,华丽的、新奇的
都被一抢而光
它们或被用来装饰
或被用来圈养
或被用作佐料和麻肺汤
在光泽遮蔽的宝石旁驻足的读者一头雾水
怪异的衣裳映出一张不明所以的脸庞
“呸,什么玩意儿!”
然后大步地走开
从前有一座诗山
山里有很多诗藏
很多诗藏都被开采了
但真金美玉却总是隐藏
——————————————————————————————————————————
百年新诗有点囧
作为本号的开篇文章,阐明本号的背景和主旨是有必要的。本人男,还算年轻,工人阶级,爱诗,心里有点忧国居民的文艺范。开篇的打油诗既表达了本人对当代诗坛的不满,也说明了为什么本人如此浅薄,却也要来这浑浊的诗坛凑一凑热闹。
今年九十九岁的新诗,在当代无疑是尴尬的。尴尬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平头小百姓认真思索总结与感悟,憋一首感动自己的诗出来只敢叫“打油诗”还无人问津,诗坛的诗人们把散文分行,把口语押韵,再啰哩吧嗦一些古往今来已经抒透了的毫无新意的抒情,然后再给它安个主义的帽子,这样就敢称自己的为“诗”了。
更尴尬的还在于,诗和主义相结合,和抒情相结合,它们占据主流媒体互相吹捧,越捧越神秘,越捧越兴奋,越兴奋越捧,丝毫不考虑读者们的感受。于是读者们只好望着那满目的媒体和自媒体兴叹一声:好吧,不明白,但觉得好厉害。而新诗百年中那些优秀的作品和诗人,如穆旦、郑敏、冯至,却极少为大众所熟悉。
当然,我们也可以为现代诗歌的囧境找到很多客观的原因,甚至它们中的任意一个都能对新诗的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传统文言诗无所不在的背影、西方现代诗神圣光环的笼罩、百年的政治风云变迁、当代商业社会的洪水猛兽、小说电影等其它文艺形式的迅速发展。。。
可是、可是、可是,如果诗人和诗不能觉察于时代,不能超脱于自身,那它们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诗意深深,愿与君共开启
于我而言,诗的精神是无处不在的。不仅仅是空谷幽兰、美人如玉,也应该是茶余饭后、运水搬柴。是空谷幽兰化成了一摊烂泥,是运水搬柴升华出一点哲理。它是审美与智性的完美结合,能观照到个人与世界的本质。当这份观照在心中生成一份美意、一份感悟的时候,那就是在我们心中形成的一首诗。
诗的本质是生活,每个人都需要诗,每个人也都能理解诗,每个人也都理所应当的是诗的创造者,而每个人也都有权力去从诗中获得智慧和力量。
翻开现在的诗歌类微信公众号文章就能发现,虽然现在典型的传播诗歌的文章类型无非就是几种,如单纯列举诗歌不做解读的、用不知所云的荐读解读不知所云的诗歌的、朗读的、讲讲诗人生平与诗歌理论的等等。或许这种传播手段还不能很好的让诗与人们更接近,但是一个个充满自觉精神的新世代诗人群体和新诗理论正在涌现,或许,它们会在不久的将来又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新诗运动,也未可知。
为此,本人不揣浅薄,期望能用一个审美的、可读的、智性的风格,结合着眼于当下生活和社会的主题,去与有缘人一起见证这虚无缥缈的新诗浪潮,幸甚至哉!
芳草烂泥,皆有诗意;诗意深深,为君开启。
搜微信公众号“看见诗”,即可关注我。谢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