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习练体悟记
自2010年偶得机缘从郭师学习陈式太极拳至今已近七年。这期间并非完全投入,也不敢说有何功力,但坚定的以此为毕生追求。习练当中仍有些体悟,且做记录以供日后作为修正的靶子。 太极拳是什么?首先它是拳,是用来搏击的。武术之前叫国术,是用来杀敌保身的。古时习武也是文人的修养之一,而后向职业化发展,习武者或为兵将,或为镖师,或为绿林好汉,均以其为职业支撑,少数富家子弟好武,习练以求自娱。故有“穷学文,富学武”之说。穷人家的孩子寒窗苦读考取功名,富人家的子弟请得起老师常年习武,开销很大。直到近代以来,列强入侵,百姓体质羸弱,饱受欺凌。才有开明武林豪杰成立武术体育学校,以弘扬国术,强健体魄为目的,广泛传拳。太极拳也是如此,最传统的陈氏太极拳就由陈王廷以戚家拳为借鉴创编。而后陈式太极拳开枝散叶,演化出杨式、吴式、孙式、武式等,异彩纷呈。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拳法的不论演化成什么形式,其搏击格斗的宗旨不能抹杀,亦在习练当中不能忽视。尽管虽然现在练习了太极拳之后,由于投入的时间精力的限制,以及习练方法的问题,未必能够实现技击的目的或者说没有此方面的追求,但仍然可以通过其技击目的为出发点,揣摩其应有的正确的运动轨迹及内功修炼方向,从而起到强身健体,颐养生息的作用。如果不抓住这个宗旨和要义,很有可能落入无法可依或者迷信歪道的境地。若如是,练的也不是太极拳,而且很有可能陷入对太极拳认识的误区。所以,从技击角度认识太极拳不可忽视,或者说,这是体悟太极拳的捷径。 太极拳有什么特点?太极拳是三大内家拳之一,特点是刚柔相济,以柔克刚,后发先至,随曲就伸。无论在习练还是应用上,都有非常显著的特点。从搏击的特点上,也就是从其宗旨为出发点来探讨,更有利于抓住总纲要害,不至偏颇。其他外家拳的共同特点是,以快打慢,以强打弱。所以也有“一力降十会”、“唯快不破”之说。李小龙的截拳道将寸拳发挥到极致,也是将最短距离,最集中的力量作为追求来发展的。对于太极拳来说“一力降十会”、“唯快不破”有着其他层面的理解,在后面再说。先谈谈太极拳在实战中是如何运作的,如何有别于其他拳种。 在实战中,如果对方直拳打过来,其他拳种如想接拳格挡,或采用直接挡住或从侧面隔开的方式,这不仅需要灵敏度,同时也能体现力量的作用,也就是所谓的“硬碰硬”,也就难免受伤。对太极拳来说,如对方来拳想要接拳的话,不会正面或者侧面冲突,而是在判断来拳方向后,向出拳方向接手,所谓舍己从人,以达引进之效。如此,即有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是对方并无感知,将拳出尽——在力学上,描述力和力的作用有几个指标,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以及力臂,力矩等。——出拳的距离是有限的,阴阳转化,日中而昃,月满则亏,出完一拳必要收拳,于是可以在其收拳时,向着收拳的方向发力,再次沿着对方拳的运动方向而运动,达到借力打力的效果。另一种情况是,对方在被接拳时有所感知,即不仅没有打到,反而被牵引,这会造成一种没有底,恐慌的感觉,于是想要对抗这种被牵引的趋势,向回快速收拳。如探到此动向,则同样沿其回收方向发力,则效果愈彰。 前面所述的是两拳相对最简单的运动方向的描述,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接拳和如何发出,是太极技击的核心要义,也是引领所有练习内容,体悟精进的基本目的。如图1所示,接发过程如下,对方来拳时,己方沿出拳方向走切线接手,同时用切线走横线破直线(如红色虚线圆弧),用以牵引对方,将其目标点由己方身体的实点引向空点。至合点,对方拳尽,其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均已被转化,而己方蓄力已经完成,可合住对方的接触点将其沿接手圆弧反向发出,则不丢不顶,顺遂自然。

此为最简单的太极拳攻防原理,其他招式情况,皆可以此为考,无非大小、上下、左右、前后、进退、内外、整体局部之演化。技击之理明朗后,太极拳练什么也就不言自明。 太极拳练什么?太极拳的技击原理清楚了,但是想要和得到之间还有两个字,就是做到。如何做到在实战中真的可以引进落空合即出,并且在快速的攻防中仍然奏效?从外在来说就是要把两个东西练到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一个是图1里面灰色的圆,一个是红色虚线与身体的空间。首先说这个空间,这个空间先要练到从无到有,就是可以接的住手,转的过来,而不是被贴住、被挤压、被打透。也就要立身中正,外圆内方,力撑八方,能够在受到攻击时,不被破坏重心的同时能为自身的下一步动作留有余地和空间,不被对方贴住身体形成死点,能够通过阴阳的分别,各环节的相合,中轴线的平衡来创造空间,一为自保,二为反击。这个靠的是“正”的功夫,所谓身如牌位。待这个空间有了之后,如何能更高效率的实现打击效果就是更高的追求,也就是让这个空间越来越小,从有到无的过程,也就做到了化人于无形。这个过程要练的重点是如何能使自己更加的敏感,能做到一触即发,甚至未触先觉以至后发先至。首先是招熟,通过对拳架的练习,揣摩其中各招式运作之理,再通过推手练习形成意识和动作的统一协调,做到意到力到,将动作路径内化为下意识,不必经过思维过程,一触即发甚至一念即发。前辈所谓“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其招熟——懂劲——神明的三阶段给人方向同时也让人困惑。招熟尚且好谈,何为懂劲?又如何算阶级神明呢?私以为,招熟练的是知己的功夫,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何以知彼,也就是在与对方互动时,怎样占得先机?这仍然要从自身身体的敏感度说起。要想知彼,先要无我。何以无我,必要松透。让自己无形无相,则对方如白纸黑字,显而易见。外家拳以快打慢,太极亦然。而太极之快非在形而在神。人之百里,马之千里,而神已达九霄之上。以有知对无知,以先知对后觉,甚快矣!这也是太极拳的“唯快不破”。所以在“正”的基础上要精进“松”的功夫,松才能柔,柔才能变,变才能先。此非一日之功,值得毕生以求。而且周身放松,一气贯通,也是太极之所以不损人而养生的根本道理。所以太极拳的技击和养生是一体两面的,并不割裂,更不冲突,全看习练者想要追求什么,但其核心内涵是一致的。 再说图中灰色的圆,也就是在化人和发人的过程中需要的空间也相当于时间。这个圆也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从无到有说的是要先有这个圆,能做到不丢不顶,能打的圆。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打手歌》中说“沾连黏随不丢顶”,“引进落空合即出”画的就是这个圆。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运动轨迹和力度没有棱角,更加圆润,也就更能运化自然。这个圆有了之后,就要在从有到无上来追求,做到大圆变小圆,小圆变点,点变无。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功夫程度的问题,要害在合点,其他为枝节。合点的把握综合了知的能力,化的能力,合的能力和发的能力,还有时机和分寸的判断,是功夫高低的核心检验点。这个圆越小,知化合发的过程就越快,在交手当中就越主动,同时也决定了太极拳能不能技击。理论上讲,如果这个过程所用的时间大于对方出拳收拳的时间,那么,没等发出对方,对方的第二拳已经打过来了,基本上算是失败了。但如果这个时间小于对方反应的时间,则对方先出去,也就实现了技击。记载中,真正的大师能够做到不用手就能完成知化合发的过程,处处可以化人打人,甚至用趋势判断以意念和神态隔空给对手以恫吓。 合的过程中,要想合的好,合得住,首先要做到化的好,化的恰到好处,引进落空,意在人先。合点是转折,是阴阳相济之点,是攻防转换之点。是化力的终点,是蓄劲的终点,同时也是发力的起点。合只是阴阳相济的连接点,没有停顿,慢则滞,用师父的话说是走老了,化的过了,时机没把握到。化的好,接手接住了,要合得住。有所谓内三合,外三合,各方各面都各安其位,但同时又不是锁死。合的时候是一个稳定的点,但同时意念要清楚阴阳转换的方向,也就是要分阴阳,也是发人的思想指引。发的时候要想发的轻松,还要能不能发的出整劲。而在更小的空间活动中,靠的还是松。身体之间的空间要练越练越小,但是能松透的话,身体各个关节节节贯通,有如鞭子根部到鞭梢,节节打开再一环环的合住。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腿而脚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前后左右,乃能得机得势。”由此便能形成整劲,一发而出,短而且脆(发的过程中对方再运化,而己方继续追劲是后续的环节)。力发的出来,要打在最合适的点上,同时带有方向的概念。合适的点和方向指的是最能破坏对方平衡的点和方向,同时对方也最难对抗发力的点和方向。其中变化甚多,无法一概而论,此一发,结合了力气意的整合,阴阳的分和变,各方各面的协调配合,阴阳中再分阴阳,如哲学里矛盾的两个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一样,环环相扣,妙不可言。这个力,是太极拳的力,所以打太极拳也不是软绵绵的。手不挂力讲的是松,讲的是谁主动谁被动的事,并不是说太极拳不能发力,发不了力。由是观之,尽管太极拳技击要义不是强打弱,力大打力小,但仍然需要能发得出足够的整劲来进行对抗,否则“一力降十会”在太极拳的搏击上也是有效果的。 201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