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大秀,你是否愿意被骗
也是有趣,我在电视台做过两种风牛马不相及的工作,认识了两个互看不对路的妹子,她们若是提及对方,都会摆出不在乎的表情。世人总说面子和里子,可我觉得,纵是喧哗的繁花,亦或是沉静的秋叶,说到底,都是一种材质的表里。
(一)
做晚会的开场秀时,S小姐是秀导的助手。秀导是我们专门从台湾请来的,他要价很贵,却抢手的很,在各个电视台之间打飞的。新来的实习生懵懂地问S,“开场秀不过是唱几首歌跳几支舞,哪有那么复杂?”
还记得当时S小姐又不屑又高冷的表情,“不复杂吗?”
秀导用一根钢丝绳牵出空中的南瓜车,摄影棚里下起了白色的云朵,公主从天上落下来,小丑们玩着杂耍喷着火,镜头在武侠和魔法世界间游走,而这些布置只不过是为了唱一首歌。到了歌声完毕,灯光骤灭,场工们急匆匆地撤走道具,追光打在大幕边,小女孩牵着气球出场,舞台骤然亮起,观众的视角顿然颠倒,又到了未来世界,3D全息投影在幕布上打出变化莫测的立体影像,现场观众们发出“哗”的惊叹,纷纷鼓起掌来,“呀,可以这么玩儿!”这就是秀。
秀的背后,是灯光师为了配合音乐的激荡写了十遍程序,是斯坦尼康摄像师跟定了一朵花一遍一遍的走位,是摄像机一个机位一个机位做调整,是歌手演员们排到凌晨四点多,而这很有可能只为了一首歌。S小姐反复不停地强调,造“秀”的人是魔法师,他小心地调和着魔术、杂技、歌舞、舞台剧,用“秀”制造了一个奇思妙想的世界。
当大幕落下,S小姐兴奋得鼓掌,只有这时,她冰冻般的外表才会裂开一条小缝,传达出她入这行的初衷,“我太喜欢现场了!”她说。可不是吗,只有在现场的幻境里,你才能感受那种直观的、身临其境的惊叹。感受到音乐在空气里震动的频率,触摸灯光在皮肤上折射的斑斓,直接感知那种生命的动力。
也许因为做这一行,S小姐看起来也很扎眼,她表情冷淡,衣着浮华,八厘米的高跟鞋踩在脚下,现场指挥的时候像个女王,实习生偷偷在背后议论她不近人情。我跟她混的熟,偶尔提及过些许,她顾左右而言他,“秀就是反生活的,为什么要接地气?”
这么一说,我倒无法反驳,造“秀”的人制造的是一个短暂耀眼的浮华世界,它其实是反生活的。它反对生活的重复、反对日常的平庸,用长期的扎实细节,完成能量在那一瞬间的释放。
S小姐永远不会穿T恤衫运动裤,也永远不会和大家一起去路边摊庆功,她就该站在耀眼的烟花下,等待大幕落下。
(二)
在做晚会遇见S小姐之前,我是做人物访谈和纪录片的,这个门类没有那么多花招,也不讲究面上的光鲜。我走了之后,Z小姐一直坚持了下来,她为了拍一群拾荒者,在北京近郊的一个垃圾厂断断续续住了一年。那是一个与大都市遥遥对望的地方,明明隔着不远的距离,却是与现代文明割裂。农村的人们离开土地,他们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乡村之间,一群汇聚漂浮在北京的“异乡人”。
说起来,Z小姐是个清丽柔弱的姑娘,明明容貌姣好,却终年穿着洗发白的旧仔裤,永远嫌太大的T恤衫。她在那片城乡结合部的滚滚烟尘里,背着沉重的摄影包跑前跑后的时候,甚至让人想不起来她的性别。
拍拾荒者,是Z小姐用业余时间做的,她下了班就跑去拍摄地,自己掏钱租设备请摄影师,后期剪辑靠自己加班加点,睡眠不足,只能在地铁上补觉。我们都说她干嘛把自己搞这么累,她笑笑,“这一行干了这么久,都是任务,我想给自己留个作品。”
前阵子翻了部老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拍这部片子的张丽玲,也是在日本商社上班时,花了三年时间,自费拍了一部留学生自己的纪录片。有意思的是,有个日本导演把她拍片的过程也拍成了纪录片。
是在看那个片子的时候,我明白了“不自知其美”的力量——那么渣画质的镜头里,张丽玲有一把能当饭吃的美貌,却完全没当回事。她不修边幅地护住大雨里的摄影机,窝在十平米的出租屋里写剧本,一帧一帧的卡着时长,字斟句酌的改着配音词,然后只是说“我喜欢这个事情,我想把它做完”。
这种力量,能让人热泪盈眶。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才明白看起来完全不同的S小姐和Z小姐,其实是一样的人,她们明明都是“不自知其美”的姑娘。要知道,女孩子的好看能换来很多东西,所以有太多姑娘活的太清醒,太懂得自己手里有什么资本,于是把人生过的毫无美感。于是,只是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选择竟然变得很难得。
穿八厘米高跟鞋的S小姐,为了找到一件合用的小道具,会跑遍全城的批发市场,而大秀开始时,她避开众人,偷偷坐在场边给脚上的血泡贴创可贴。她那个柔弱却梗着脊背的样子,和坐在垃圾山顶遥望红尘滚滚北京城的Z小姐,又有什么两样。
“我喜欢,我想做这件事情”,于是这份感动就此定了下来,而且在她们心里变得那么牢固。比起许多鸡汤里不满的感叹:“大部分人都看脸”“女孩子到底是选爱情还是选事业”“人生本来就是无聊”……她们倒是用自己的行动很简单地说:“美貌不是最重要的”“喜欢一件事情很有意思”“被困在重复的人生中是可悲的”。
我记得S小姐和我说过,她喜欢“秀”,是因为它固定下了生活中最绚烂夺目的一瞬,而Z小姐说,她喜欢纪录片,是因为它用时间度量了生活看似朴实却繁复的肌理。我们常说的人生如戏或者人生舞台,大概都来自于这种通感,毕竟,每个人的人生大约都是由默默无闻的日常组成,在长时间缺少惊喜的生活里,附带上某一刻一瞬间释放的华彩。
英文里的Show,是一个动势——让你看。那是主动展示自己人生成果的过程,绝不是被动的行为,你要准备了很久,为的就是那一刻。可你有没有为那样的时刻准备好呢?知识、视野、想象力、精力,乃至妄想,层层累积,心头的那点火焰一直燃烧不尽,让你在攀越极其无聊琐碎的日常生活之后,还能支撑到那一刻。
在成文前不久,Z小姐在一个国际纪录片大赛里拿了银奖,她穿了条丝绒的晚礼服,走红毯的时候当真是光彩夺目,这么一看,她确实和S小姐越来越像了。毕竟,她们都用所有绚烂表面下的努力,证明了自己值得这华彩一刻的发生。
我们造“秀”的人常说,“秀是魔法,而你必须愿意被骗”。我们愿意被骗进生命中最华彩的一幕,而你是否愿意把别人骗进自己创制的,那些不可能的奇迹之中呢?
(一)
做晚会的开场秀时,S小姐是秀导的助手。秀导是我们专门从台湾请来的,他要价很贵,却抢手的很,在各个电视台之间打飞的。新来的实习生懵懂地问S,“开场秀不过是唱几首歌跳几支舞,哪有那么复杂?”
还记得当时S小姐又不屑又高冷的表情,“不复杂吗?”
秀导用一根钢丝绳牵出空中的南瓜车,摄影棚里下起了白色的云朵,公主从天上落下来,小丑们玩着杂耍喷着火,镜头在武侠和魔法世界间游走,而这些布置只不过是为了唱一首歌。到了歌声完毕,灯光骤灭,场工们急匆匆地撤走道具,追光打在大幕边,小女孩牵着气球出场,舞台骤然亮起,观众的视角顿然颠倒,又到了未来世界,3D全息投影在幕布上打出变化莫测的立体影像,现场观众们发出“哗”的惊叹,纷纷鼓起掌来,“呀,可以这么玩儿!”这就是秀。
秀的背后,是灯光师为了配合音乐的激荡写了十遍程序,是斯坦尼康摄像师跟定了一朵花一遍一遍的走位,是摄像机一个机位一个机位做调整,是歌手演员们排到凌晨四点多,而这很有可能只为了一首歌。S小姐反复不停地强调,造“秀”的人是魔法师,他小心地调和着魔术、杂技、歌舞、舞台剧,用“秀”制造了一个奇思妙想的世界。
当大幕落下,S小姐兴奋得鼓掌,只有这时,她冰冻般的外表才会裂开一条小缝,传达出她入这行的初衷,“我太喜欢现场了!”她说。可不是吗,只有在现场的幻境里,你才能感受那种直观的、身临其境的惊叹。感受到音乐在空气里震动的频率,触摸灯光在皮肤上折射的斑斓,直接感知那种生命的动力。
也许因为做这一行,S小姐看起来也很扎眼,她表情冷淡,衣着浮华,八厘米的高跟鞋踩在脚下,现场指挥的时候像个女王,实习生偷偷在背后议论她不近人情。我跟她混的熟,偶尔提及过些许,她顾左右而言他,“秀就是反生活的,为什么要接地气?”
这么一说,我倒无法反驳,造“秀”的人制造的是一个短暂耀眼的浮华世界,它其实是反生活的。它反对生活的重复、反对日常的平庸,用长期的扎实细节,完成能量在那一瞬间的释放。
S小姐永远不会穿T恤衫运动裤,也永远不会和大家一起去路边摊庆功,她就该站在耀眼的烟花下,等待大幕落下。
(二)
在做晚会遇见S小姐之前,我是做人物访谈和纪录片的,这个门类没有那么多花招,也不讲究面上的光鲜。我走了之后,Z小姐一直坚持了下来,她为了拍一群拾荒者,在北京近郊的一个垃圾厂断断续续住了一年。那是一个与大都市遥遥对望的地方,明明隔着不远的距离,却是与现代文明割裂。农村的人们离开土地,他们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乡村之间,一群汇聚漂浮在北京的“异乡人”。
说起来,Z小姐是个清丽柔弱的姑娘,明明容貌姣好,却终年穿着洗发白的旧仔裤,永远嫌太大的T恤衫。她在那片城乡结合部的滚滚烟尘里,背着沉重的摄影包跑前跑后的时候,甚至让人想不起来她的性别。
拍拾荒者,是Z小姐用业余时间做的,她下了班就跑去拍摄地,自己掏钱租设备请摄影师,后期剪辑靠自己加班加点,睡眠不足,只能在地铁上补觉。我们都说她干嘛把自己搞这么累,她笑笑,“这一行干了这么久,都是任务,我想给自己留个作品。”
前阵子翻了部老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拍这部片子的张丽玲,也是在日本商社上班时,花了三年时间,自费拍了一部留学生自己的纪录片。有意思的是,有个日本导演把她拍片的过程也拍成了纪录片。
是在看那个片子的时候,我明白了“不自知其美”的力量——那么渣画质的镜头里,张丽玲有一把能当饭吃的美貌,却完全没当回事。她不修边幅地护住大雨里的摄影机,窝在十平米的出租屋里写剧本,一帧一帧的卡着时长,字斟句酌的改着配音词,然后只是说“我喜欢这个事情,我想把它做完”。
这种力量,能让人热泪盈眶。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才明白看起来完全不同的S小姐和Z小姐,其实是一样的人,她们明明都是“不自知其美”的姑娘。要知道,女孩子的好看能换来很多东西,所以有太多姑娘活的太清醒,太懂得自己手里有什么资本,于是把人生过的毫无美感。于是,只是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选择竟然变得很难得。
穿八厘米高跟鞋的S小姐,为了找到一件合用的小道具,会跑遍全城的批发市场,而大秀开始时,她避开众人,偷偷坐在场边给脚上的血泡贴创可贴。她那个柔弱却梗着脊背的样子,和坐在垃圾山顶遥望红尘滚滚北京城的Z小姐,又有什么两样。
“我喜欢,我想做这件事情”,于是这份感动就此定了下来,而且在她们心里变得那么牢固。比起许多鸡汤里不满的感叹:“大部分人都看脸”“女孩子到底是选爱情还是选事业”“人生本来就是无聊”……她们倒是用自己的行动很简单地说:“美貌不是最重要的”“喜欢一件事情很有意思”“被困在重复的人生中是可悲的”。
我记得S小姐和我说过,她喜欢“秀”,是因为它固定下了生活中最绚烂夺目的一瞬,而Z小姐说,她喜欢纪录片,是因为它用时间度量了生活看似朴实却繁复的肌理。我们常说的人生如戏或者人生舞台,大概都来自于这种通感,毕竟,每个人的人生大约都是由默默无闻的日常组成,在长时间缺少惊喜的生活里,附带上某一刻一瞬间释放的华彩。
英文里的Show,是一个动势——让你看。那是主动展示自己人生成果的过程,绝不是被动的行为,你要准备了很久,为的就是那一刻。可你有没有为那样的时刻准备好呢?知识、视野、想象力、精力,乃至妄想,层层累积,心头的那点火焰一直燃烧不尽,让你在攀越极其无聊琐碎的日常生活之后,还能支撑到那一刻。
在成文前不久,Z小姐在一个国际纪录片大赛里拿了银奖,她穿了条丝绒的晚礼服,走红毯的时候当真是光彩夺目,这么一看,她确实和S小姐越来越像了。毕竟,她们都用所有绚烂表面下的努力,证明了自己值得这华彩一刻的发生。
我们造“秀”的人常说,“秀是魔法,而你必须愿意被骗”。我们愿意被骗进生命中最华彩的一幕,而你是否愿意把别人骗进自己创制的,那些不可能的奇迹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