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对正确”的选择
上周日我去参加了一个关于儿童阅读的活动。活动到了读者提问环节,一位妈妈问《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的作者陈卫平老师,当她和自己孩子讲到唐太宗李世民亲手弑杀兄弟的故事时,孩子无法接受,当场大叫了三声,“啊!啊!啊!”——孩子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会为了当皇帝杀掉自己的亲兄弟? 这位妈妈的困惑在于,当历史故事和我们传导的价值观相悖时,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理解。 而我感到惊奇的是,我们竟然没有这样敏锐而强烈的感受,“他做了一件不好的事”。 事实是我们曾经没有感受吗?并不是。我依然十分清晰地记得十来岁在课本上读到“玄武门政变”时我的不适。 但历史老师不会去解释,他是否违背了道德。思想品德老师也不会去讲,他是一个不良示范。几乎没有人会解答这个问题:当一个“伟大的人物”做了“不正确的事”时,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如何平复? 十多年后我再次面对这个问题,期待身旁写历史的陈卫平老师给出答案,他说:在帝王时代,李世民的选择是唯一的,不是唯二、唯三的,他别无选择。因为他不杀他们,他就会死。而如果这个选择放到当下,他就不一定要这样选。他可以去做别的,可以不用当皇帝,做个商人、写个自媒体,他都有自己获得成就的可能。他也不必去杀亲兄弟。 但真的是这样吗? 真的因为我们有了更多成就的选择,就可能会做出“相对正确”的事吗? 我的脑海里立马浮现出很多人。有的农民为了一亩田地,和亲兄弟打得头破血流。有的亿万富翁为了两个女人,在媒体上搞得满城风雨。有的商人为了更大的利益,背叛了曾经的朋友。有的明星即使优秀品质的形象护身,众目睽睽之下仍然会出轨。 这似乎无关成就。即使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达到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从商也好,从政也罢,虽不必通过征战杀戮成为一个皇帝,但也不代表我们不会为了某些“看起来更重要的事”去做出非理性的选择。一定有一些选择在他人眼里是无法理解的,但当事人一定明白,为什么会那样决定,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而不关乎“对错”。 就像我的家里人过去常常感叹,为什么农村的亲戚会为了一点点田地搞得鸡飞狗跳,在我们看来,那几米的土地算得了什么,何必大动干戈?——但当这个事情换一种方式在城里人的家里呈现后,比如这些田地变成了几百万的生意,我们可能也会为了负债与家人撕得六亲不认。可这个数字若再放到一个身家亿万富豪的眼里,又算得了什么呢? 你简直可以想象他宽广心胸下的上帝视角,一些别人看起来值一辈子的事情,在他们眼里,不过分秒可得,轻如鸿毛。 类似的事情还有,每当有人看到新闻里的女明星为了富豪争得不堪时,总有人理所当然地发声说,20亿怎么就轻易买了一个女人的尊严?如果是我,我一定不会这样选。 我想并没有那么简单,你没有这样选,只是因为诱惑还不够。如果真有一天有人要用20亿来买你的一生时,你也许会想都不想就达成这笔交易。 有些“相对错误”的选择没有去做,只是筹码不够高罢了。 因此当我去理解李世民的选择时,我认为即使放到当下,他可能仍然会做出同样的决定。也许不是杀人,也许是别的什么背叛或惩罚。因为他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的行为,他会为了相对重要的事而放弃一些不重要的事。那“不重要的事”在我们看来,可能是一生所系;但在他眼里,不过是江山社稷的一点奠基石罢了。 想到这样的结论时我总难免沮丧,也会重新衡量我们在一些“看起来绝对错误的事”上轻易做出的道德审判,是否根本没有意义。 我们每每在婚礼上承诺“绝不会背叛家庭”,在生意开始之前承诺“绝不会为了利益和好友分崩离析”,往后的发展却总经不起人性的推敲。当筹码过小时,选择“不正确”是一种巨大的风险。但当筹码过大时,“不正确”只不过是一点点小的牺牲。 你说到那时,我们的心胸是比过去更宽广了一些,还是更狭隘了一些? 我不知道。 于今天的我而言,选择已经比以往都更复杂了,也都更简单了。成长是不断选择、不断舍弃的过程,而获得的东西在一时一刻看来重要,在以后又越来越不重要。 我不知道李世民在世时是否为了亲手弑兄而后悔,就像《比利林恩》里的大兵,在烟花绽放时仍然清晰记得手搏敌人的画面,他泪流满面。但他会为了这一点忏悔而放弃这个选择吗?并不会。他如我们所料依然会回到战场,回到他认为是“使命”的地方,因为在那里,正常世界里的“正确”或“错误”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想要那样,他就会为了那样而放弃一些选择。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吧。
© 本文版权归 mumudanci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