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
一本很好看的小说。听说它已经很久了,前些天在卓越网替女儿找《时间之城》,又一次看到介绍,便一并买了回来。拿到书的下午,本想随意翻翻,谁知一翻便放不下,一鼓作气看到凌晨两点,看完之后却难以入眠。很久不曾为一本书如此疯狂了,也不曾为一个故事如此牵肠挂肚。
先说说作者,卡勒德·胡赛尼,一位阿富汗裔美国人,在美国的本职工作是行医。不过他同小说的主人翁阿米尔一样,12岁开始写一些小故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故事是写给自己看的,写完之后就把它放进储物间。因此,这本《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但他就凭这本书一举成名,获得了2006年联合国人道主义奖。
故事以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为主线,以半个世纪以来阿富汗动荡的政局为背景,讲述他们长达半个世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的各自不同的生活状况和境遇,读来让人唏嘘。阿米尔和哈桑是主仆关系,从小一起长大,阿米尔大一岁,他天性懦弱,不喜欢运动,只喜欢看书,这与父亲对他的期望背道而驰,父亲刚毅血性,喜欢足球,在商场叱诧风云,深受乡民敬重。儿子的敏感懦弱让这位父亲担忧又失望。因此这对住在豪宅里的父子俩鲜有交流,早餐桌上只有钢叉碰盘子的声音,这种状况让阿米尔很压抑。好在他有个忠心耿耿的、懂他的仆人兼伙伴哈桑,虽然缺少父爱,没有母爱(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因难产去世),但有了哈桑,阿米尔的童年生活也充满乐趣。12岁那年的风筝大赛,阿米尔费尽心思,努力赢得了父亲对他的欣赏,却失去了哈桑,埋下了一个困扰他一生的解不开的心结。故事以细腻的笔触抒写人性主题——罪行、友谊、宽恕、失去以及对于弥补过失的欲望,读来感人至深。这是一个关于心灵救赎的故事,虽然背景是阿富汗,是我们陌生的文化、种族和宗教,但这些丝毫不影响阅读,大概是故事本身已经超越了国家,超越了民族,作者在小说中营造的强烈的情感氛围,会轻易击中每一个阅读者的心扉。当然,其行云流水般的语言风格,也增加了阅读的快感。在我有限的阅读体验中,只有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和安东尼《小王子》的时候,有过类似的感受。我想,这一方面是译者的功劳,但更主要的,还是作者的记述吧。同样的作者译者,我后来读《海边的卡夫卡》,几乎读不下去。有人说,《挪威的森林》是村上的自传体小说。也有人说,《追风筝的人》类似卡勒德·胡赛尼的自传体小说。
韩寒在厦门大学演讲时,也提到《追风筝的人》,他的意思是说连阿富汗这样的国家,都有人能写出《追风筝的人》,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却没有一个人能写出那样高水准的小说。什么原因呢?他认为对于写作者来说,我们国家的禁忌、限制太多。当然,我觉得他说的也是实情。但是,这话也不能说得太绝对。胡塞尼是在美国写出这部小说的,那在美国的中国作家有没有呢?肯定有的嘛。那为什么在美国也写不出呢?看来就不仅仅是限制的问题了。在买《追风筝的人》的同时,我还买了本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因为上次他在《独唱团》上面载了一点,我也看了一点,结果《独唱团》夭折了,我想看看他到底写了些什么。结果实在看不下去。也是因为看了《追风筝的人》的缘故。放着吧,放着,大概很长一段时间都看不进别的小说了。
先说说作者,卡勒德·胡赛尼,一位阿富汗裔美国人,在美国的本职工作是行医。不过他同小说的主人翁阿米尔一样,12岁开始写一些小故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故事是写给自己看的,写完之后就把它放进储物间。因此,这本《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但他就凭这本书一举成名,获得了2006年联合国人道主义奖。
故事以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为主线,以半个世纪以来阿富汗动荡的政局为背景,讲述他们长达半个世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的各自不同的生活状况和境遇,读来让人唏嘘。阿米尔和哈桑是主仆关系,从小一起长大,阿米尔大一岁,他天性懦弱,不喜欢运动,只喜欢看书,这与父亲对他的期望背道而驰,父亲刚毅血性,喜欢足球,在商场叱诧风云,深受乡民敬重。儿子的敏感懦弱让这位父亲担忧又失望。因此这对住在豪宅里的父子俩鲜有交流,早餐桌上只有钢叉碰盘子的声音,这种状况让阿米尔很压抑。好在他有个忠心耿耿的、懂他的仆人兼伙伴哈桑,虽然缺少父爱,没有母爱(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因难产去世),但有了哈桑,阿米尔的童年生活也充满乐趣。12岁那年的风筝大赛,阿米尔费尽心思,努力赢得了父亲对他的欣赏,却失去了哈桑,埋下了一个困扰他一生的解不开的心结。故事以细腻的笔触抒写人性主题——罪行、友谊、宽恕、失去以及对于弥补过失的欲望,读来感人至深。这是一个关于心灵救赎的故事,虽然背景是阿富汗,是我们陌生的文化、种族和宗教,但这些丝毫不影响阅读,大概是故事本身已经超越了国家,超越了民族,作者在小说中营造的强烈的情感氛围,会轻易击中每一个阅读者的心扉。当然,其行云流水般的语言风格,也增加了阅读的快感。在我有限的阅读体验中,只有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和安东尼《小王子》的时候,有过类似的感受。我想,这一方面是译者的功劳,但更主要的,还是作者的记述吧。同样的作者译者,我后来读《海边的卡夫卡》,几乎读不下去。有人说,《挪威的森林》是村上的自传体小说。也有人说,《追风筝的人》类似卡勒德·胡赛尼的自传体小说。
韩寒在厦门大学演讲时,也提到《追风筝的人》,他的意思是说连阿富汗这样的国家,都有人能写出《追风筝的人》,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却没有一个人能写出那样高水准的小说。什么原因呢?他认为对于写作者来说,我们国家的禁忌、限制太多。当然,我觉得他说的也是实情。但是,这话也不能说得太绝对。胡塞尼是在美国写出这部小说的,那在美国的中国作家有没有呢?肯定有的嘛。那为什么在美国也写不出呢?看来就不仅仅是限制的问题了。在买《追风筝的人》的同时,我还买了本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因为上次他在《独唱团》上面载了一点,我也看了一点,结果《独唱团》夭折了,我想看看他到底写了些什么。结果实在看不下去。也是因为看了《追风筝的人》的缘故。放着吧,放着,大概很长一段时间都看不进别的小说了。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