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辈的困境
查看话题 >自恋型父母是如何毁掉孩子的

一、“慈母”的奉献
“那婊子死了!” 2015年6月,美国密苏里州的Dee Dee发了这么一条Facebook。 大家都认为她被盗号了。她是当地著名的模范母亲,多年来悉心照料半身瘫痪、智力低下的残障女儿Gypsy,以坚强开朗的乐观态度,感动了无数人。 然而,警察发现,Dee Dee身中数刀,倒在卧室的血泊中,根据尸体的状况判断,她已经死了好几天。 女儿Gypsy也不知所踪,她的轮椅却摆在原位。 通过技术手段,警方查到了发送那条Facebook的ip地址,指向威斯康辛州Nicholas Godejohn的家里。第二天,他们包围Nicholas的房子,Nicholas出门投降。 令人惊异的是,Gypsy也在这里,她竟然可以正常行走,口齿清晰,与常人无异。 多年来,Gypsy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完全符合母亲的描述: 肌肉萎缩症,癫痫,重度哮喘,睡眠呼吸中止症,眼科疾病,智力只有7岁孩子的水平,下半身瘫痪,没法独立行走,只能靠母亲用轮椅推着。每天吃大量药物,小小年纪就掉光了头发和牙齿。只能通过喂食管进食,病情严重时,需要随身带氧气瓶。 随着案情逐渐明了,大家终于意识到,原来这个“不离不弃瘫痪女儿”的励志故事,都是Dee Dee策划的巨大骗局,而Gypsy在母亲的控制下,从出生到现在23岁,明明非常健康,却每天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从小,母亲就告诉她,她得了癌症,需要把头发都剃了,要吃副作用极大的抗癌药物,她也一直信以为真,乖乖执行母亲的全部指示,包括如何在众人面前撒谎。 随着年龄渐长,Gypsy接触到网络,她与一个网友坠入爱河,她母亲知道后,一阵狂怒,砸了她的电脑。后来她们家换了新电脑,但是Gypsy只能在妈妈的监视下使用。以至于后来她都是深夜趁妈妈睡了,才敢偷偷起床上网。 Gypsy开始意识到这种生活的异常,她不愿意再演戏骗人,生理和精神的双重痛苦,让她向网上认识的男友Nicholas求助,合谋杀掉母亲。

今年7月,Gypsy承认自己二级谋杀罪有罪,被判10年刑期,可以在7年半时保释,到那时,她已经32岁。 现在她正在监狱里服刑,留了长发,皮肤白净健康,自从摆脱母亲的控制,她没有再吃任何药,现在身体状况一切良好,在监狱里还长胖了14斤。 她说:“我觉得在监狱里都比之前跟妈妈一起生活要自由。”
二、“奇才”的教育

2005年,62岁的退休职工李铁军,让9岁的女儿李婧磁退学,他要亲自教育,在女儿18岁时,将她培养成一名生物磁场方面的科学家。 李铁军只有初中学历,但是他自称,在离开学校后,相继对天文、医学、音乐、美术等进行研究,是一名“奇才”。 孩子的母亲向法院提起诉讼,这起“家教挑战义务教育法”案轰动全国。面对法院判决,李铁军“宁肯坐牢也不送女儿到学校念书”,李婧磁自此再未踏入过学校一步。 如今,11年过去,李婧磁已经20岁,李铁军向媒体宣布: “李婧磁已经成功了。她做的生物磁场实验,证实每一个人都可以延长20到30年寿命。这个磁场研究,未来定能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巨大成功。” 至于如何证实的,父女俩表示,“无可奉告”。 李婧磁这样解释:“我研究的是磁场对人的影响,比如磁场能让睡一张床的人做不一样的梦,磁场还能解释为什么不能近亲结婚……” 除了“生物磁场”,李铁军还培养女儿的绘画、音乐、生物和天文才能。但前妻不以为然,“研究天体运行,家里连一台天文望远镜都没有。研究恐龙灭绝,我和他共同生活了近10年,连自贡恐龙博物馆都没有去看过。这些东西说出来哪个信嘛?” 记者看到,李婧磁照着一本素描书临摹“亚历山大大帝”头像,父亲在旁指导。一个小时过去了,“亚历山大”仍然没有露出大致轮廓。

学完美术开始练习音乐,李铁军和女儿一人拉小提琴,一人弹电子琴,合奏了一曲《二泉映月》,演奏得磕磕绊绊。 看到记者对李婧磁的美术音乐才能面露困惑,李铁军有些着急,冲着记者问道:“我来问你,中国历史上的四大丑女分别是哪些?”记者表示不知。他立马叫过女儿,女儿答道:“是嫫母、钟离春、孟光、阮氏”。 实际上,几年前,在一个电视节目的录制现场,李婧磁就用同样的问题考住了一堆人,这让父亲李铁军非常满意。 对于父亲的11年坚持,李婧磁表示,从来没有怀疑过父亲的教育方式。经过这些年的家庭学习,她自己认为成效很明显。“但是如果拿初中生的试卷来考,我肯定不行。” 记者追问:“那是否意味着不如初中生的文化程度?”李婧磁表示认可。但李铁军情绪突然激动起来,狠狠地摔了烟头:“妈哦,不要说初中文化水平,大学生又哪样,能赶上我们李婧磁?” 由于李铁军是非婚生子,女儿至今没有户口。但李铁军坚决不去上户口,并且表示,没有身份证,买不了火车票机票,那就不买,也没必要出去。 李铁军认为搞科学研究,没有人会很早结婚,要结婚就只能中止科研。而李婧磁则表示,虽然自己目前没有意中人,但她想在25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
三、自恋型父母的4种表现形式
显然,Dee Dee和李铁军是典型的破坏性自恋者。自恋心理研究专家尼娜·布朗(Nina W. Brown)在其著作《自私的父母》中,将自恋型父母分为四个类型: 1、贪心的父母 贪心的自恋型父母在外人看来可能非常有爱心、替他人着想。但他们急于要求别人认可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生怕别人低估或者忘记他们的贡献。这种被认可的强烈需求,是非常典型的自恋特征。 他们对子女的照顾不是无私的,而是要求子女付出“酬劳”。如果子女对父母的关心表示抗拒,父母就会不高兴并试图控制子女,或者表现出过度保护的行为。 2、爱发脾气的父母 爱发脾气的自恋型父母对别人要求非常高,希望他人包括子女立刻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且不出任何差错,不管是说出口还是没有说出口的需求。 他们不能容忍别人做事的标准和自己不一致,同时,他们自己也在随意修改这个标准。因此,他们的子女永远也无法让他们满意,总是持续地受到父母的批评或者负面评价。这样的父母也非常敏感,能从别人的一言一行中感到对自己的反对、批评和指责,不管别人是不是这个意思。 3、诡计多端的父母 诡计多端的自恋型父母时刻把自己摆在人生赢家的位置上,凡事不甘人后,总要比别人优越,并且确保别人明白他比他们强在哪儿。 这种特质体现在他们人生的方方面面,包括养育子女。这样的父母会通过撒谎、作弊、扭曲事实、误导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人是操纵和利用的对象,包括自己的子女。 4、爱表现的父母 爱表现的自恋型父母可以被描述为“总是在表演”、“把别人当做观众”。在她们的世界里,其他人都是自己的配角,必须衬托、支持他们的自我认识。 这类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延伸,孩子的存在是为了让自己在更多领域和场合被关注以及膜拜。他们经常夸大自己的成就和身体不适,憎恨在任何方面抢了自己风头的人,包括自己的子女。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分型大多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多类型并存。就像上文中的Dee Dee和李铁军,几乎涵盖了全部类型。因为这后面有着完全一致的心理动机:把自己看做全世界的中心,其他人只不过是他们用来表达自恋的工具。当别人试图打破这种自恋幻觉,他们会勃然大怒。 事实上,不是每个自恋者都能站在钱权的金字塔顶端,他们无法控制身边的绝大多数人。因此,离开他们就无法活下去的未成年子女,往往成为他们宣泄自恋的绝佳对象,也是最严重的受害者。 所以Dee Dee残害女儿的身体,就为了塑造她高尚的“模范母亲”形象,获得大量关注和同情,让所有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毕竟,养育一个正常子女人人都做得到,而养育一个“残障”女儿,才能完全满足她极度膨胀的自恋心理。 李铁军的自恋幻觉,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大器晚成、自学多年的“奇才”,在拿不出实际成果的情况下,他找到了女儿这个绝佳的载体。他强制女儿退学,挑战义务教育法;不为女儿上户口,可以更好地拴住女儿;通过自己来教,从精神上战胜了学校里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师:你们都不如我。 在女儿婚恋问题上,他们都表现出了完全一致的反对和排斥。因为女儿是他们完成自恋的私有道具,如果她有了自我意识,或者在别人的影响下有了自己的生活,他们的自恋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四、子女对自恋型父母的典型反应
长期与自恋型父母生活的子女,通常有两种典型的反应:“顺从型”和“反抗型”。而根据自恋型父母的分型,他们的表现又略有不同。 1、顺从型 ①贪心型父母的孩子: 对父母的需求非常敏感,老想揣测别人的心思,争取表现好。多数时候,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次要位置。如果别人失望,会感到羞耻。从而为了取悦别人而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②爱发脾气型父母的孩子: 会努力讨好父母,而且很害怕冲突。取得成功或者赞美的时候,会心里不安,觉得自己配不上。别人有一点指责的意思,又会畏畏缩缩。很容易成为被人欺凌的对象。 ③诡计多端型父母的孩子 可能有一个假象,他们对别人过于讨好,但同时也很狡猾,不容易说真话。害怕被拒绝,容易焦虑。 ④爱表现型父母的孩子: 很温顺,不爱出风头,因为如果惹人注目,或者表现出色,会遭到爱表现型父母的攻击。经常感觉紧张,时常想着最坏的情况。 2、反抗型 ①贪心型父母的孩子: 他们时常与别人保持距离,不想与别人产生情感上的联结,因为父母的行为让他们意识到,情感交流是种负担。他们很不敏感,无视他人感受,如果有人试图引诱或强迫他们做事,他们会怀恨在心。 ②爱发脾气型父母的孩子: 表现得肆无忌惮、目中无人,有很强的攻击性,如果有人批评自己,会立刻为自己辩解,不肯认错。有时甚至会通过攻击别人来保护自己。他们不在乎怎么取悦别人,也不认可别人的支持。 ③诡计多端型父母的孩子: 非常提防他人,总认为别人动机不纯。他们很难接近,因为很害怕别人引诱、陷害自己。极度痛恨利用自己的人,甚至只要觉得别人将要利用自己就心生怨恨,时刻准备好对付别人的阴谋。 ④爱表现型父母的孩子: 他们把奉承看作一种工具,有时即使心里充满了反感和轻蔑,看上去也非常配合。他们对别人的想法、创意都非常抵触,但是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些反应类型会延续到子女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在和别人交往时,他们潜意识中会将对方当成父母,即便已经长大成人,也会按照儿时与父母交往的模式来行动,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移情”。越是亲密的关系,这种移情现象表现得越明显。 所以我们会看到,公司中,有人承担了许多杂事和加班,却不敢对同事说“不”;有人长袖善舞笑脸迎人,却在心里把大家当做垃圾;有人坚持自己的方案,一旦有人提出异议就立刻暴跳如雷…… 家里更是重灾区,有人不敢丝毫违背父母的意见,让配偶受尽委屈;有人看配偶与自己父母吵得天翻地覆,只会冷眼旁观;有人捂紧钱包,时刻提防枕边人;有人无法无天,随意侵害猥亵家人;有人残忍狠毒,肢体暴力冷暴力并行…… 这些自恋型父母的孩子,或多或少地“遗传”了自恋父母的某些特质。但也有很多人意识到,童年的经历对他们成人后的生活,有着持续的伤害和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仍然侵蚀着他们的自尊、自信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事实上,在合适的心理干预和自我诊疗的配合下,自恋型父母留下的毒性,是可以被稀释甚至解除的,进而建立稳固的心理界限,既不冷漠防备,又不软弱顺从。
参考书目:
[美]尼娜·布朗《自私的父母》(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版)
[美]帕萃丝·埃文斯《不要用爱控制我》( 京华出版社 2012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