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相丢了书,你丢了什么
新世相丢了书,你丢了什么
——@咕咕啾啾出品
丢书活动已然吵得满北京城风雨了。涌现出的赞美与批判,也争先恐后。
然而,这次与往常不同的是,耳边出现了多到让我讶异的嘲讽与抵触的声音。我开始认真关注这件事。从关注新世相开始,我知道了“四小时逃离北上广”这个活动,我知道了“中秋为什么不想回家”直播的催泪。有人说,新世相是在“用穿透人性的方式探索商业化”。于是我就开始想象,这些活动的创作团队应该是一群用尽力气去热爱生活的“年轻人” (无关乎年龄)。
撇去来自四面八方的反对声音,纯粹去提炼这件事:一群年轻人,搬了很多书,分放在各个公共场合供人阅读…嗯,这么想想,批评的点在哪里?可是,依然一群人,带着过度的揣测,去批判。诚然,新世相在为自己做广告,在为“内容营销”做推广,在扩大自身影响力。
一个企业在做着这些本职工作的同时,以一个美好的出发点,想要触动更多无感的人能多一些情感的体验……然后被骂得很惨。“装小资”,“神经病”,“躺在家里都不会读书,你指望在地铁上读”,“就想搞个大事情”,“一群疯子丢书,一群傻子捡书”,“噱头营销,不考虑国情”,“模仿赫敏,借腹生子”……其他太多难听的话,着实不愿一一列举。
越看这些,越有一种悲凉的被遗弃的感觉。我不知道那些措辞激烈的人,有没有曾经抱怨过北京越来越冷漠了,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偶尔感慨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不温暖了。当有人站出来,企图做一些让这个城市看起来有点可爱,让人在严肃呆板的公共场合可以传达善意的事情时,他们站出来阻止了。不过,社会也不乏一些满腔热情的人,他们会去做一些看起来极其感性的事情。黄晓明在地铁14号线上丢了书,立刻,微博掀起热浪,说他把14号线“丢”停运了。
陌生人相见点头微笑已然无法实现了,哪怕你多一点热情都会被当做“奇葩”。一初入职的朋友抱怨说,她问大家要不要喝咖啡,大家一脸尴尬地看着她没有说话。
我还是想要究其原因,还是思考了很久。丢书大战,到底触犯了什么样的人的什么利益,才会被吐槽到让人惊讶的地步?当然,思考无果,并且无法理解。全凭猜测去推理:他们的生活不够精彩,也不希望别人精彩起来?这个想法不是他们执行的,他们很不屑?他们在社会上打拼太久,失去了朝气?生活太多磨难给了他们,他们也不想别人取暖?亦或者,反对和吐槽,才会显得自己睿智并有着批判精神(嗯,对,叫做智商优越感)。这样的思考和推理,也未免是我太狭隘。只是,以我的能力,也很难分析出莫名冷笑的人有哪些原因。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教科书无不倡导西方的批判精神。然而,却将应当用在知识研究上的批判,学以致用到了生活中。
新世相这些不被理解的行为,让我谨慎地去反思,会不会有一天,我也变得喜欢冷漠。喜欢社会不被打扰。我会不会褪去现在的感性,热情去迎合批判者的思维,做一个自认为智商优越的人。可是,就在我列完一个生日前的To do list(比如,蹦极)之后,我猜测,这种热情和“低智商情怀”应该会持续的久一点,再久一点……
如果把柔情装进玻璃瓶液化,我猜我大概还能剩下一多半的水留在瓶子里。我得小心翼翼地捧着,别有一天被人冲撞打破了,我也开始丢了朝气,丢了感动的能力。双手捧着玻璃瓶,热烈守望这种活动带来的感动。说不定有一天,瓶子就渐渐满了。新世相丢了书,你丢了什么呢?
——@咕咕啾啾出品
丢书活动已然吵得满北京城风雨了。涌现出的赞美与批判,也争先恐后。
然而,这次与往常不同的是,耳边出现了多到让我讶异的嘲讽与抵触的声音。我开始认真关注这件事。从关注新世相开始,我知道了“四小时逃离北上广”这个活动,我知道了“中秋为什么不想回家”直播的催泪。有人说,新世相是在“用穿透人性的方式探索商业化”。于是我就开始想象,这些活动的创作团队应该是一群用尽力气去热爱生活的“年轻人” (无关乎年龄)。
撇去来自四面八方的反对声音,纯粹去提炼这件事:一群年轻人,搬了很多书,分放在各个公共场合供人阅读…嗯,这么想想,批评的点在哪里?可是,依然一群人,带着过度的揣测,去批判。诚然,新世相在为自己做广告,在为“内容营销”做推广,在扩大自身影响力。
一个企业在做着这些本职工作的同时,以一个美好的出发点,想要触动更多无感的人能多一些情感的体验……然后被骂得很惨。“装小资”,“神经病”,“躺在家里都不会读书,你指望在地铁上读”,“就想搞个大事情”,“一群疯子丢书,一群傻子捡书”,“噱头营销,不考虑国情”,“模仿赫敏,借腹生子”……其他太多难听的话,着实不愿一一列举。
越看这些,越有一种悲凉的被遗弃的感觉。我不知道那些措辞激烈的人,有没有曾经抱怨过北京越来越冷漠了,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偶尔感慨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不温暖了。当有人站出来,企图做一些让这个城市看起来有点可爱,让人在严肃呆板的公共场合可以传达善意的事情时,他们站出来阻止了。不过,社会也不乏一些满腔热情的人,他们会去做一些看起来极其感性的事情。黄晓明在地铁14号线上丢了书,立刻,微博掀起热浪,说他把14号线“丢”停运了。
陌生人相见点头微笑已然无法实现了,哪怕你多一点热情都会被当做“奇葩”。一初入职的朋友抱怨说,她问大家要不要喝咖啡,大家一脸尴尬地看着她没有说话。
我还是想要究其原因,还是思考了很久。丢书大战,到底触犯了什么样的人的什么利益,才会被吐槽到让人惊讶的地步?当然,思考无果,并且无法理解。全凭猜测去推理:他们的生活不够精彩,也不希望别人精彩起来?这个想法不是他们执行的,他们很不屑?他们在社会上打拼太久,失去了朝气?生活太多磨难给了他们,他们也不想别人取暖?亦或者,反对和吐槽,才会显得自己睿智并有着批判精神(嗯,对,叫做智商优越感)。这样的思考和推理,也未免是我太狭隘。只是,以我的能力,也很难分析出莫名冷笑的人有哪些原因。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教科书无不倡导西方的批判精神。然而,却将应当用在知识研究上的批判,学以致用到了生活中。
新世相这些不被理解的行为,让我谨慎地去反思,会不会有一天,我也变得喜欢冷漠。喜欢社会不被打扰。我会不会褪去现在的感性,热情去迎合批判者的思维,做一个自认为智商优越的人。可是,就在我列完一个生日前的To do list(比如,蹦极)之后,我猜测,这种热情和“低智商情怀”应该会持续的久一点,再久一点……
如果把柔情装进玻璃瓶液化,我猜我大概还能剩下一多半的水留在瓶子里。我得小心翼翼地捧着,别有一天被人冲撞打破了,我也开始丢了朝气,丢了感动的能力。双手捧着玻璃瓶,热烈守望这种活动带来的感动。说不定有一天,瓶子就渐渐满了。新世相丢了书,你丢了什么呢?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