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
还是初中的时候,读《别云间》,那时很喜欢计算诗人生卒年,发现这人比我大不了几岁。一时感叹。
十四从军,十七去世。两三年的时光里,短暂地轰轰烈烈。
也因此,十八岁的少女钱秦篆,他的妻子,从此青灯古佛一生。
他就是那样的人,重回头依然会这么选。给妻子诀别诗里,回忆道“问寝谈忠孝,同袍学唱随。”
晚明,忠孝节义宣称至极点的时代吗?汉字秉承的传统经久不衰,因此到了近代再一次复苏?柳亚子,郭沫若更是摇旗呐喊,而今夏完淳的作品笺注集在台湾的反响会更大。
他年少时也写过婉约的,不过感觉是那时知识分子必备技能,社交手段而已。大哀赋,想象浪漫,词采铺陈,究竟对痛心的描绘有多卓著,我这么一个混沌的人,倒不是很敏感了。
我身处彪炳个人主义的时代,感觉已经不是很能理解他当时的自矜。就是他对自己身赴事业,所纯然无悔的相信。他的父亲是主谋,兵败自杀。也许生来教育的耳濡目染使然。军人,离寻常百姓很远,但在那样一个文化模具下,自然而然。
他被处死在顺治四年。十岁的福临不知道有没有耳闻,因为卷宗中他也不是最主要的人犯,传奇里他才是。
选择离去的瞬间,也许并没有太多的怀疑。只是想看他和冯道相遇后,如何评价彼此。近日还得知民国中的一位陶先生,陶保晋,为了帮扶南京市民,并未离城。当时他相信“宗教超越民族,慈善没有国界”,日本虽然入侵,料想也不会怎样。因为他德高望重,日本也需要他安抚民心,他做了日本人的红卐会副会长,后因此被定罪为汉奸。念及在位时候施粥济民的善举,国民政府将他的罪减刑为两年。但终因健康问题,出狱不久后便去世。污名却未因他的去世终结,阴影一直盘旋于他家族之上。至今他的后人仍在为他正言奔走。
作为吃瓜群众,我觉得我们有一个泪点上的盲区,就是死亡这个事实本身过于崇高,往往会淹没生的细节。我们对死亡印象深刻,对它如履薄冰,不惜将爱与死挂钩,以凸显纯净的美感。但其实生的选择,从来不是那样简单。五朝八姓十一帝的冯道为官时,政绩如何,他管辖中生民如何,这些意义大约不逊于他一死了之。
相似的,我们推崇英烈与伟大,甚至会忽略其背后良知的确实。崇拜强权,哪怕会被强权碾压。我最欣赏的就是凌力塑造的顺治,虽不了解历史中的他,但很喜欢电视剧《少年天子》中的形象。他软弱、仁慈、觉得人命关天,君威只是毫末。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开国君主,缺乏手腕,毅力,于是在政治的砧板上被反复凌迟,最终只能遁入空门,保留内心一点慈悲的光辉。可我知道,《逃人律》在议政大臣会议上可以义正严辞地施暴,但对一个流民而言,这项法律关乎生死。哪怕这个人,只在荒唐的大地上,短短沐浴过几日的阳光。知识分子喜欢关心群众,以塑造自身的高贵,但让他们切身娶一个农妇,他们是决计不会干的。让他们动用切身骨血,挽回一方生民,迟疑的人还是占多数的。人性的微妙在于此,我们可以泪流满面为了遥不可及的爱死去活来,但未必能每日都耐心而体贴地照料亲人。总是会需要伤害来证明亲密的。而想要追求的,总是越抽象越陌生越好。耶稣想为每一个路人擦鞋,但亲人却是他最先抛弃的。顺治也如此,他虽然这样磊落,如此慈悲,但确实是辜负了母亲的。无论母亲对错与否。
于是每一个人其实都有一具肉身,都有一方生来注定的地域。只有一身一体,为此也只能选择一桩事一心一意,在这个范围并不大的地方盘旋而已。那些抽象而崇高的,将大多数人淹没为一个费解数据的追求,背后终究要辜负些什么的。我反感,在辜负后会感到骄傲,会认为自己光明磊落。
比如夏完淳,他明知妻子有孕在身,后半生可能无所寄托,却还是在遗书中强调自己带给她的名誉:你也是前朝的诰命夫人啊。后面大篇幅感叹自身亏欠了她。所以呢,一纸来弥补吗?不要。这是什么荒唐的想法,可笑。
抱歉,我又过度解读,也许在那个年代,名誉、名节本是最重要的。怎样过都是一生,青灯古佛未必不能得心头甘凉。可那些瞬间谁陪她度过的,唯一的遗腹子夭折,女儿尚且年幼。家族吗?还是每个人早应习惯孤独,不被任何人爱。这才是常态?
我只是在和自己周旋。我开始怀疑就义的他,如同我找不回,我丢失了一个曾经在他的诗作中恸哭不已的我,我怀疑的何止是他。不知何时起,我甚至一种决绝而纯然的勇气。什么时候,开始怀疑曾经坚定认为值得牺牲的事,值得成为的,那种锐利的性格。我看夏完淳,试图理解他,反思他,终究也只是周旋一场,懦弱依然,不知所云。
十四从军,十七去世。两三年的时光里,短暂地轰轰烈烈。
也因此,十八岁的少女钱秦篆,他的妻子,从此青灯古佛一生。
他就是那样的人,重回头依然会这么选。给妻子诀别诗里,回忆道“问寝谈忠孝,同袍学唱随。”
晚明,忠孝节义宣称至极点的时代吗?汉字秉承的传统经久不衰,因此到了近代再一次复苏?柳亚子,郭沫若更是摇旗呐喊,而今夏完淳的作品笺注集在台湾的反响会更大。
他年少时也写过婉约的,不过感觉是那时知识分子必备技能,社交手段而已。大哀赋,想象浪漫,词采铺陈,究竟对痛心的描绘有多卓著,我这么一个混沌的人,倒不是很敏感了。
我身处彪炳个人主义的时代,感觉已经不是很能理解他当时的自矜。就是他对自己身赴事业,所纯然无悔的相信。他的父亲是主谋,兵败自杀。也许生来教育的耳濡目染使然。军人,离寻常百姓很远,但在那样一个文化模具下,自然而然。
他被处死在顺治四年。十岁的福临不知道有没有耳闻,因为卷宗中他也不是最主要的人犯,传奇里他才是。
选择离去的瞬间,也许并没有太多的怀疑。只是想看他和冯道相遇后,如何评价彼此。近日还得知民国中的一位陶先生,陶保晋,为了帮扶南京市民,并未离城。当时他相信“宗教超越民族,慈善没有国界”,日本虽然入侵,料想也不会怎样。因为他德高望重,日本也需要他安抚民心,他做了日本人的红卐会副会长,后因此被定罪为汉奸。念及在位时候施粥济民的善举,国民政府将他的罪减刑为两年。但终因健康问题,出狱不久后便去世。污名却未因他的去世终结,阴影一直盘旋于他家族之上。至今他的后人仍在为他正言奔走。
作为吃瓜群众,我觉得我们有一个泪点上的盲区,就是死亡这个事实本身过于崇高,往往会淹没生的细节。我们对死亡印象深刻,对它如履薄冰,不惜将爱与死挂钩,以凸显纯净的美感。但其实生的选择,从来不是那样简单。五朝八姓十一帝的冯道为官时,政绩如何,他管辖中生民如何,这些意义大约不逊于他一死了之。
相似的,我们推崇英烈与伟大,甚至会忽略其背后良知的确实。崇拜强权,哪怕会被强权碾压。我最欣赏的就是凌力塑造的顺治,虽不了解历史中的他,但很喜欢电视剧《少年天子》中的形象。他软弱、仁慈、觉得人命关天,君威只是毫末。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开国君主,缺乏手腕,毅力,于是在政治的砧板上被反复凌迟,最终只能遁入空门,保留内心一点慈悲的光辉。可我知道,《逃人律》在议政大臣会议上可以义正严辞地施暴,但对一个流民而言,这项法律关乎生死。哪怕这个人,只在荒唐的大地上,短短沐浴过几日的阳光。知识分子喜欢关心群众,以塑造自身的高贵,但让他们切身娶一个农妇,他们是决计不会干的。让他们动用切身骨血,挽回一方生民,迟疑的人还是占多数的。人性的微妙在于此,我们可以泪流满面为了遥不可及的爱死去活来,但未必能每日都耐心而体贴地照料亲人。总是会需要伤害来证明亲密的。而想要追求的,总是越抽象越陌生越好。耶稣想为每一个路人擦鞋,但亲人却是他最先抛弃的。顺治也如此,他虽然这样磊落,如此慈悲,但确实是辜负了母亲的。无论母亲对错与否。
于是每一个人其实都有一具肉身,都有一方生来注定的地域。只有一身一体,为此也只能选择一桩事一心一意,在这个范围并不大的地方盘旋而已。那些抽象而崇高的,将大多数人淹没为一个费解数据的追求,背后终究要辜负些什么的。我反感,在辜负后会感到骄傲,会认为自己光明磊落。
比如夏完淳,他明知妻子有孕在身,后半生可能无所寄托,却还是在遗书中强调自己带给她的名誉:你也是前朝的诰命夫人啊。后面大篇幅感叹自身亏欠了她。所以呢,一纸来弥补吗?不要。这是什么荒唐的想法,可笑。
抱歉,我又过度解读,也许在那个年代,名誉、名节本是最重要的。怎样过都是一生,青灯古佛未必不能得心头甘凉。可那些瞬间谁陪她度过的,唯一的遗腹子夭折,女儿尚且年幼。家族吗?还是每个人早应习惯孤独,不被任何人爱。这才是常态?
我只是在和自己周旋。我开始怀疑就义的他,如同我找不回,我丢失了一个曾经在他的诗作中恸哭不已的我,我怀疑的何止是他。不知何时起,我甚至一种决绝而纯然的勇气。什么时候,开始怀疑曾经坚定认为值得牺牲的事,值得成为的,那种锐利的性格。我看夏完淳,试图理解他,反思他,终究也只是周旋一场,懦弱依然,不知所云。
来自 豆瓣App
-
愁生江南賦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21 2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