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果家---茶百戏与墨茶之辩
随着点茶法的普及,“斗茶”之风也日益盛行。上至朝野,下至百姓,人人皆备有齐全茶具,随兴斗之。斗茶分三步,一看茶样,二嗅茶香,三评茶味。始见于唐代的“茶百戏”,在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在“斗茶”风潮下更是做到了极致。
茶百戏是在茶面上挑针作画,类似如今我们熟知的咖啡拉花。只不过,在轻盈的茶面上作画更有难度,不仅要使茶汤形成丰富的泡沫,还要在转瞬即逝的泡沫茶汤中勾勒文字和图案。茶百戏提高了点茶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也使斗茶活动更为兴盛。宋代学士陶谷曾在《荈茗录》中对茶百戏有详细记载:“茶至盛唐始。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鱼虫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茶艺师在茶面上作画,再现宋代茶百戏的场景(图片源自网络)
宋代斗茶的流行,在当时许多文人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印证。例如,《大观茶论》记载:“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女词人李清照也在《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中写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的诗文。
斗茶图 局部(刘松年 南宋),绢本,设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斗茶,又称“茗战”,是宋代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普遍盛行的一种评比茶质优劣的技艺和习俗。此图中四人,二个已捧茶在手,一个正在提壶倒茶,另一个正扇炉烹茶,似是茶童。
明代文学家屠隆在其所著《考盘余事》中,记载了宋代文学家苏轼和政治家司马光之间关于茶与墨的辩论。一日,司马光邀好友斗茶品茗。大家带着上好茶叶、精美茶具、清泉甘露赴约。苏东坡和司马光所带的茶成色均好,但因苏东坡自携隔年雪水泡茶,水质好,茶味纯,于是占了上风。司马光内心略有不服,当时茶汤尚白,他乘机出题玩笑苏轼:“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君何以同爱二物?”苏东坡不慌不忙,高睨而答:“二物之质诚然矣,然亦有同者。”司马光不解,问其原因,苏东坡从容而道:“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公以为然否?”话毕,众人皆服。
茶百戏是在茶面上挑针作画,类似如今我们熟知的咖啡拉花。只不过,在轻盈的茶面上作画更有难度,不仅要使茶汤形成丰富的泡沫,还要在转瞬即逝的泡沫茶汤中勾勒文字和图案。茶百戏提高了点茶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也使斗茶活动更为兴盛。宋代学士陶谷曾在《荈茗录》中对茶百戏有详细记载:“茶至盛唐始。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鱼虫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茶艺师在茶面上作画,再现宋代茶百戏的场景(图片源自网络)
宋代斗茶的流行,在当时许多文人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印证。例如,《大观茶论》记载:“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女词人李清照也在《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中写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的诗文。
斗茶图 局部(刘松年 南宋),绢本,设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斗茶,又称“茗战”,是宋代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普遍盛行的一种评比茶质优劣的技艺和习俗。此图中四人,二个已捧茶在手,一个正在提壶倒茶,另一个正扇炉烹茶,似是茶童。
明代文学家屠隆在其所著《考盘余事》中,记载了宋代文学家苏轼和政治家司马光之间关于茶与墨的辩论。一日,司马光邀好友斗茶品茗。大家带着上好茶叶、精美茶具、清泉甘露赴约。苏东坡和司马光所带的茶成色均好,但因苏东坡自携隔年雪水泡茶,水质好,茶味纯,于是占了上风。司马光内心略有不服,当时茶汤尚白,他乘机出题玩笑苏轼:“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君何以同爱二物?”苏东坡不慌不忙,高睨而答:“二物之质诚然矣,然亦有同者。”司马光不解,问其原因,苏东坡从容而道:“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公以为然否?”话毕,众人皆服。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