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 的一代
荏苒时光带给人的改变也往往会雕刻在脸上。因为要上交团员证,我在翻出的团员证上看到了一张以前的照片。我是在初一刚开学没多久的就入的团,08年10月份,用的照片可能是小学六年级照的。当时的我留着简单的板寸,那个年代我这种小镇上的小孩清一色都是这个发型。没有手机我也还没有迷上电脑游戏,所以没戴眼镜,成绩还算优异。身上穿着的是现在已经绝版的吴江学校的蓝领黄色短袖,小黄衣很好看我到高中还穿。眼睛挺大的,眼神很纯净,脸盘子还比较圆,可以说还是蛮可爱的吧。人畜无害的样子,就是那种小孩子应该有的样子。 现在岁月给了我深深的抬头纹,一点点的胡渣,鼻子上的黑头。看起来不在无公害了,眼神中带着深重,悲伤。拍那张照片的年纪,我成天想的是神仙姐姐刘亦菲,现在我一直会去思考人性啊哲学啊这些大的不着边际的东西。命运到底是怎么把这种思想灌输给我的? 最近一直想写部小说,但真的写不出来,我每次尝试着去构思一个故事,去把我听到的看到的有趣的事加在里面使它们连在一起,每次苦苦思索之后都是无果,没办法,生活的经历真的是太少了。我搜索白银城的连环杀人案,企图也写一部小镇杀人案,却发现对我来说中国西北部的故事对我来说就跟外国的文学一样,虽然我爱看,但是那种与那里的土地相连的人才懂的我不懂,就像海豚不懂风筝一样。 可以说我这一代人都这样,被新媒体时代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影响了的。就是说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更加相似,内在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各式各异的,但外在所表现的好多东西是一样的,都喜欢电影旅行摄影音乐什么的,这类人人都有的兴趣梦想;大多数人都是独生子女,都上大学,都要面对买房买车的压力,都用微博,穿万斯,烫头发......这种外在的大同与内在的大异使得我们成为了那种所谓的“迷惘的一代”。 我甚至可以大胆的预测20年内没有当代的年轻作家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是说。即使有些作家的文章读起来让人眼前一亮,那些写戏子的故事我尤其喜欢,那种一板一眼的说话方式,让我感觉作者就是戏剧的圈内人,有那种传承来的匠人精神。这样的文章很精致,但得不了诺贝尔,可以作为民族文化瑰宝,但不能当作文坛的经典。你把它的思想从文章中抽出来,没有一种可以穿透历史的尖锐的东西,就像我一直认为在文学这方面,男人比女人更有天赋,伟大的男作家在数量上更加的多,我看的书也不够多,只有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让我感受到了在其他男作家,那些获得诺贝尔的作家笔下感受到的可以通过历史洪流表现出来的专属于文学的虚无感。 很遗憾,我的小说可能要一拖再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