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1114-1127
1113 《丝绸之路》迅速翻了翻两篇序。大致的了解是,这是一部世界史,而不同于其他以西方为主要关注对象的世界史著作,它聚焦于东方各国。
世界史是迟早要看的,但那本是明年的阅读计划,未料在此撞见。阅读一本书,也是需要契机的。既然这契机已奔至眼前,那就开始看吧。
共25章,每天2章,任务艰巨呀~
1114 第一章 丝绸之路的诞生
之前看过一部纪录片《丝绸之路》,中国拍的。于是看到这一章的标题时,脑子里就直接浮现的是片中的那些画面。读着读着,才发现好像跟预设有很大不同。我们认识丝绸之路,一向是以发端国自居,强调自身的重要性。而作者却是站在更广阔的视角,以西亚地区为中心,来描绘这一条“道路”的诞生。
波斯是崛起于此的最伟大的帝国。之后,在亚历山大的带领下,希腊战胜波斯帝国,并一路向东,扩张至印度,将希腊文化的印记深深打在这一广阔区域。与此同时,中国为对抗匈奴,终于在长期的妥协之后,下定决心解决与匈奴的纠缠,赶走游牧民族,打通河西走廊,连接帕米尔高原,为丝绸之路打开了大门。罗马帝国也逐渐崛起,占领埃及,并觊觎东方,但在萨珊王朝(波斯的新执政王朝)面前败下阵来。罗马面临重重危机,亟待改变。
时代更迭下,贸易的发展为受阻拦,反而愈发繁荣。世界的概念初现。
1115 第二章 信仰之路
第二至五章讲宗教。
总的来说,这一区域宗教的发展繁荣而残酷。各个教派互相激烈竞争,统治者则选择利用宗教加强统治。萨珊王朝独尊琐罗亚斯德教,打压其他教派。基督教在罗马经历从宽容对待到强硬打压,直至君主亚历山大皈依,才受到推崇。但这反而导致了基督教在东方发展愈发困难。
第三章 基督之路
野蛮的草原民族来袭,西罗马帝国的统治崩溃,波斯与基督教的关系得到缓解。关于教义一直存在争议,东西方之间的,西方内部的,甚至引发暴力冲突。波斯宽容的宗教政策,使得基督教在东方得到大力传播,也促进其自身经济的发展。当然也有阻碍,比如基督教与犹太教一直关系紧张,比如受到琐罗亚斯德教的排挤。但这些都无法阻挡基督教的发展,它逐渐在各方面占据优势。
1116 第四章 变革之路
第五章 和睦之路
罗马和波斯互相掐得天昏地暗,反而给了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以可乘之机,伊斯兰教兴起,并且一路向北向东,势力范围迅速扩大。两章的内容其实就讲了这个。那么繁杂的事件发展脉络,感觉作者也只是点到即止,走马观花,讲得急,看得也急,啧。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当初伊斯兰教之所以能传播得如此迅速,为穆斯林带来繁荣发展,就是因为它的必然性,以及对其他宗教的兼收并蓄,反而是基督教显得极端排外。反观今日格局,一切似乎全反过来了?有意思。
1117 第六章 皮毛之路
伊斯兰进行大范围推广,游牧民族也是其目标。游牧民族提供货源,在商贸中有重要作用。随着贸易的频繁进行,可萨汗国逐渐转型定居,多个以贸易市场为主的城市兴起。他们最终选择信奉犹太教,因为与犹太教早已有接触:高加索地区一直存在的犹太人社群;为贸易而来的犹太商人。
维京人也受到商业机遇的吸引,向南发展。
第七章 奴隶之路
维京罗斯人从奴隶贩卖贸易中获得巨大利益。
穆斯林世界出现混乱:新的白益王朝诞生;什叶派在埃及建立新政权,法蒂玛。
趁着穆斯林内部混乱之机,拜占庭(剩余的罗马领土)趁机复兴。
东方对西方世界有着巨大吸引力。对西方政权而言,与东方连接的城市才最重要,如基辅。
东方也在发生变化。加兹尼、喀喇汗国和赛尔柱人兴起。赛尔柱甚至威胁到拜占庭的统治,逼得罗马皇帝不得不向欧洲求援,十字军东征即将启程。
1118 第八章 天堂之路
标题也是讽刺。十字军东征,自己奔赴的天堂,却是东方人的地狱。以宗教之名所实行的暴力,看上去永远那么冠冕堂皇。但所行之事,又分外野蛮。东征数次,一次比一次赤裸裸,到后边连正义的大旗都懒得举了。无非是利益作祟。
西方基督的掺合,让小亚细亚这片土地愈发混乱。大举进攻后,又渐渐融入当地氛围,互相排斥与学习同时进行。因此,混乱中,商贸的繁荣又并未中断。只不过经济的中心换了又换,又一波城市兴起。
总觉得在这书中中国担当的是一个奇怪的角色。
1120 第十章 重生之路
蒙古人领土扩张至欧洲,给这这一地区带来巨大影响。贸易、文化、货币,当然还有疾病。
说实话,印象中的蒙古人确实跟大部分人一样,崇尚武力,野蛮落后。没想到,他们还有如此精明睿智和宽容兼蓄的一面。不过仔细想想的话确实,若真是那么愚蠢,又怎么可能掌控那么辽阔的领土?
第十一章 黄金之路
圣城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东方的道路似乎已行不通,基督徒于是将目光转向西方。对非洲的探索早有成效,总的来说与非洲各国的合作是愉快的,特别是奴隶贸易的展开满足了欧洲的需求。然后,哥伦布启航,向更西的方向探索,没有见到想象中的印度,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葡萄牙西班牙拥有了美洲大陆这个资源储备地,这给当地原住民带去的灾难也是毁灭性的。
这两章看起来就顺畅多了,可能是本来就有所了解的历史。所以,前面看得难受还是因为不了解啊。
1122 第十二章 白银之路
这一章讲银子,经济。涉及到中国的内容要多一些,不过不是什么好的影响。
全球贸易渐渐复苏,各地都呈现繁荣景象。达伽玛开通了经好望角去往东方的海上航线,麦哲伦也完成了环球航行。西班牙和葡萄牙崛起。欧洲人凭借着从美洲掠夺的财富,得以享受来自东方的奢侈品。奥斯曼帝国和波斯的城市也迅速发展着。但其他各处的发展,都比不上印度来的辉煌。白银环绕全球,最终流向中国。良好的经济环境,一方面促使文艺和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大量白银涌入,也为之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埋下祸根。
1123 第十三章 西欧之路
面对西班牙葡萄牙的强大,英格兰也在寻找出路。但它一方面受制于其他欧洲国家的打压,另一方面,宗教改革使它与罗马教廷决裂。于是它找到的出路是,与穆斯林国家合作(诡异的一幕……)。它也曾试图探索新世界,开辟新航道,但成效不大。西班牙的国力被圣战消耗殆尽,治下七座城市反抗后宣布独立,成立荷兰共和国。西班牙衰落,荷兰崛起。
西方的崛起是伴随着军事的迅猛发展的。暴力手段,一群蛮人。
1125 第十五章 危机之路
英国在美洲遭遇反抗,与俄罗斯的矛盾也日渐激化。但隐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背后的不是德国,也不是俄罗斯,而是酝酿了数十年、为了争夺亚洲而引发的紧张局势。(抢钱抢地最重要啊)
俄罗斯不停向各个方向扩张,英国危机感加深,试图破坏。先联结波斯(但是自己又先行背叛),后勾搭法国。一系列压制的行动,反而从进一步解放了俄罗斯,促使其飞速发展。
文中多次提到“东方”“亚洲”的概念,条件反射认为是在指中国,但实际上指的是以中亚为中心的更广阔的范围。这也是看这书时一个强烈的感觉,“中国中心”观念已深入意识,得校正下。
世界史是迟早要看的,但那本是明年的阅读计划,未料在此撞见。阅读一本书,也是需要契机的。既然这契机已奔至眼前,那就开始看吧。
共25章,每天2章,任务艰巨呀~
1114 第一章 丝绸之路的诞生
之前看过一部纪录片《丝绸之路》,中国拍的。于是看到这一章的标题时,脑子里就直接浮现的是片中的那些画面。读着读着,才发现好像跟预设有很大不同。我们认识丝绸之路,一向是以发端国自居,强调自身的重要性。而作者却是站在更广阔的视角,以西亚地区为中心,来描绘这一条“道路”的诞生。
波斯是崛起于此的最伟大的帝国。之后,在亚历山大的带领下,希腊战胜波斯帝国,并一路向东,扩张至印度,将希腊文化的印记深深打在这一广阔区域。与此同时,中国为对抗匈奴,终于在长期的妥协之后,下定决心解决与匈奴的纠缠,赶走游牧民族,打通河西走廊,连接帕米尔高原,为丝绸之路打开了大门。罗马帝国也逐渐崛起,占领埃及,并觊觎东方,但在萨珊王朝(波斯的新执政王朝)面前败下阵来。罗马面临重重危机,亟待改变。
时代更迭下,贸易的发展为受阻拦,反而愈发繁荣。世界的概念初现。
1115 第二章 信仰之路
第二至五章讲宗教。
总的来说,这一区域宗教的发展繁荣而残酷。各个教派互相激烈竞争,统治者则选择利用宗教加强统治。萨珊王朝独尊琐罗亚斯德教,打压其他教派。基督教在罗马经历从宽容对待到强硬打压,直至君主亚历山大皈依,才受到推崇。但这反而导致了基督教在东方发展愈发困难。
第三章 基督之路
野蛮的草原民族来袭,西罗马帝国的统治崩溃,波斯与基督教的关系得到缓解。关于教义一直存在争议,东西方之间的,西方内部的,甚至引发暴力冲突。波斯宽容的宗教政策,使得基督教在东方得到大力传播,也促进其自身经济的发展。当然也有阻碍,比如基督教与犹太教一直关系紧张,比如受到琐罗亚斯德教的排挤。但这些都无法阻挡基督教的发展,它逐渐在各方面占据优势。
1116 第四章 变革之路
第五章 和睦之路
罗马和波斯互相掐得天昏地暗,反而给了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以可乘之机,伊斯兰教兴起,并且一路向北向东,势力范围迅速扩大。两章的内容其实就讲了这个。那么繁杂的事件发展脉络,感觉作者也只是点到即止,走马观花,讲得急,看得也急,啧。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当初伊斯兰教之所以能传播得如此迅速,为穆斯林带来繁荣发展,就是因为它的必然性,以及对其他宗教的兼收并蓄,反而是基督教显得极端排外。反观今日格局,一切似乎全反过来了?有意思。
1117 第六章 皮毛之路
伊斯兰进行大范围推广,游牧民族也是其目标。游牧民族提供货源,在商贸中有重要作用。随着贸易的频繁进行,可萨汗国逐渐转型定居,多个以贸易市场为主的城市兴起。他们最终选择信奉犹太教,因为与犹太教早已有接触:高加索地区一直存在的犹太人社群;为贸易而来的犹太商人。
维京人也受到商业机遇的吸引,向南发展。
第七章 奴隶之路
维京罗斯人从奴隶贩卖贸易中获得巨大利益。
穆斯林世界出现混乱:新的白益王朝诞生;什叶派在埃及建立新政权,法蒂玛。
趁着穆斯林内部混乱之机,拜占庭(剩余的罗马领土)趁机复兴。
东方对西方世界有着巨大吸引力。对西方政权而言,与东方连接的城市才最重要,如基辅。
东方也在发生变化。加兹尼、喀喇汗国和赛尔柱人兴起。赛尔柱甚至威胁到拜占庭的统治,逼得罗马皇帝不得不向欧洲求援,十字军东征即将启程。
1118 第八章 天堂之路
标题也是讽刺。十字军东征,自己奔赴的天堂,却是东方人的地狱。以宗教之名所实行的暴力,看上去永远那么冠冕堂皇。但所行之事,又分外野蛮。东征数次,一次比一次赤裸裸,到后边连正义的大旗都懒得举了。无非是利益作祟。
西方基督的掺合,让小亚细亚这片土地愈发混乱。大举进攻后,又渐渐融入当地氛围,互相排斥与学习同时进行。因此,混乱中,商贸的繁荣又并未中断。只不过经济的中心换了又换,又一波城市兴起。
总觉得在这书中中国担当的是一个奇怪的角色。
1120 第十章 重生之路
蒙古人领土扩张至欧洲,给这这一地区带来巨大影响。贸易、文化、货币,当然还有疾病。
说实话,印象中的蒙古人确实跟大部分人一样,崇尚武力,野蛮落后。没想到,他们还有如此精明睿智和宽容兼蓄的一面。不过仔细想想的话确实,若真是那么愚蠢,又怎么可能掌控那么辽阔的领土?
第十一章 黄金之路
圣城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东方的道路似乎已行不通,基督徒于是将目光转向西方。对非洲的探索早有成效,总的来说与非洲各国的合作是愉快的,特别是奴隶贸易的展开满足了欧洲的需求。然后,哥伦布启航,向更西的方向探索,没有见到想象中的印度,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葡萄牙西班牙拥有了美洲大陆这个资源储备地,这给当地原住民带去的灾难也是毁灭性的。
这两章看起来就顺畅多了,可能是本来就有所了解的历史。所以,前面看得难受还是因为不了解啊。
1122 第十二章 白银之路
这一章讲银子,经济。涉及到中国的内容要多一些,不过不是什么好的影响。
全球贸易渐渐复苏,各地都呈现繁荣景象。达伽玛开通了经好望角去往东方的海上航线,麦哲伦也完成了环球航行。西班牙和葡萄牙崛起。欧洲人凭借着从美洲掠夺的财富,得以享受来自东方的奢侈品。奥斯曼帝国和波斯的城市也迅速发展着。但其他各处的发展,都比不上印度来的辉煌。白银环绕全球,最终流向中国。良好的经济环境,一方面促使文艺和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大量白银涌入,也为之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埋下祸根。
1123 第十三章 西欧之路
面对西班牙葡萄牙的强大,英格兰也在寻找出路。但它一方面受制于其他欧洲国家的打压,另一方面,宗教改革使它与罗马教廷决裂。于是它找到的出路是,与穆斯林国家合作(诡异的一幕……)。它也曾试图探索新世界,开辟新航道,但成效不大。西班牙的国力被圣战消耗殆尽,治下七座城市反抗后宣布独立,成立荷兰共和国。西班牙衰落,荷兰崛起。
西方的崛起是伴随着军事的迅猛发展的。暴力手段,一群蛮人。
1125 第十五章 危机之路
英国在美洲遭遇反抗,与俄罗斯的矛盾也日渐激化。但隐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背后的不是德国,也不是俄罗斯,而是酝酿了数十年、为了争夺亚洲而引发的紧张局势。(抢钱抢地最重要啊)
俄罗斯不停向各个方向扩张,英国危机感加深,试图破坏。先联结波斯(但是自己又先行背叛),后勾搭法国。一系列压制的行动,反而从进一步解放了俄罗斯,促使其飞速发展。
文中多次提到“东方”“亚洲”的概念,条件反射认为是在指中国,但实际上指的是以中亚为中心的更广阔的范围。这也是看这书时一个强烈的感觉,“中国中心”观念已深入意识,得校正下。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