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上
![]() |
午后时分
图书馆,
空荡
静谧
单曲循环,一曲《七月上》
- ------执笔书写,不负时光
“我愿你是谎,从未出现南墙”
其实,你本来就是个谎。那个浪漫多才潇洒无比的诗人说过:“一生该有一次,为了某人而忘记自己。”也有人固执地认为:可以“不撞南墙终不回”。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勇敢”都有终可归,虽然诗人也说:“不求结果,不求同行”。我不知道你是否“勇敢”过,当回忆撕破臆想,不知你是否,悔过?这世上,形色匆匆,所有的好坏都足以刻骨铭心,如果不是,要么,不够好,要么,不够坏。前者令人倍感珍惜,后者呢,大概许多的时候,回忆起来,隐隐作痛,如果有云淡风轻的一天亦是好事的。诗人也曾说过:“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找我灵魂之唯一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要求会不会高了点,然而,却是一直以来秉持的观点。如果是的话,我想“南墙”亦不可怕的是吧…….
“我欲乘风破浪,踏遍黄沙海洋”
昨晚,看了一直以来,很想看的一部电影《七月与安生》。情节其实很狗血,闺蜜之间从相识,相知到最后为了一个男的翻脸撕逼…..二女追一男的情节很俗套,似乎见怪不怪。然而,这部电影并没有沦落“俗套”。票房飙高。切实,我想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之一。这部电影让狠多人,感受到更多的是青春,符合了青春的气息……更容易引起共鸣。
七月与安生,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孩,一个上演“乖乖女”的形象,一个身上更多的展现现出来的“问题少年”的一面。七月,乖巧,学习上进,成绩优异,安生叛逆,不爱学习,叛逆,性格火辣直接。两人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可是,我想,我是偏爱安生的。性格虽火辣与直接,却心存善良。安生的每一次离开,仅为七月,发现自己爱上七月的男友,搭上火车,匆匆离开……
七月虽乖巧,可是内心充满了叛逆,只是一直在压抑着自己。从中学到大学,到后来毕业找工作,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父母所期待中的一样,大学听从父母的意见选择了容易就业的经济学,毕业之后到银行工作,一切“安稳”就绪。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活得如七月,有多少人在选择专业工作的时候不是听从父母安排。中国的小孩,一切好像都在按部就班,稍有特殊,便会被视为是一种“坏”的表现,贴上“坏”的标签。
![]() |
然而,压抑得太久,总是要释放的,正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一样。在所有的一切尘埃落定,在苏家明回到七月身边,七月却做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决定, 婚礼上放走新郎,一个人踏上安生之前流浪过的每一处地方,那个曾经乖巧的女孩决定勇敢地“放肆”一次,她要与安生来一次交换人生。
电影里头,七月的母亲告诉她;“女孩子总是辛苦点”。每一种选择不尽人意,女孩子总是活得辛苦一点,就像七月小时候和安生说:“以后长大了女孩子要忍受的东西很多,要忍受一些无法忍受的事情。”安生与七月,一个“先叛逆,后安稳”,一个“先安稳,后叛逆”,顺序不同,道路也不同。叛逆之后的细水长流安安稳稳,很多时候是每个女孩子必须经历的过程,如安生,真实自由地活着,逐渐成熟,并且一直保持善良之心,安生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善良到不会“伪装”。七月其实很早便知道安生爱上了自己的男友,却是装做不知,却也暗暗地为安生的离开而哭泣。黑夜里,七月躺着默默掉泪的镜头,像极了自己,多年前,我也曾一人为友情而哭泣。画面深深地触碰到了内心,或许你也会如此对吧,闺蜜之间的感情实在太深一经“触破”痛心不已。
安生说,活到二十七岁就够了。然而人生总是带有点戏剧的意味,二十七岁离开的人儿却是七月,剩下安生一人独自抚养七月留下的小孩。从十三岁到二十七岁,十几年的友情,经历太多,感动太多,误会也太多。“乘风破浪,踏遍黄沙海洋”故事的最后,七月是自由的,终究踏上心灵之归途。
![]() |
我想你就站在/
站在大漠边疆/
我想你就站在/
站在七月上/
曲终,笔落。
你好吗,七月?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