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易冷,人事易分
![]() |
“迎来笑声青春羡煞人,温柔不肯下笔都太狠。烟花易冷人事竟易分,你在问我是否还认真。”
从北京回来,回到自己的城市,不说“北京,我该如何说爱你?”只是感觉帝都越来越遥远,留都留不住。这个城市到底属于谁?无数的机会,无数的发生,无数的幻梦,无数的挣扎。相对于北京,我的福州生活无疑是幸福的。福州有山有水有大海,有完善的市政,有甜甜的空气,还有热闹的人群。
北京,这个不值得留恋的都市,我留下什么呢?是匆匆的脚步,是又闯出的路,还是渐去渐远的故事。年轻的时候,从来不问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到了现在这个年纪才明白,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什么要珍惜,什么得放弃,什么要学会远离。
我是个很奇怪的人,记得小的时候,爷爷在台湾杳无音信,奶奶农忙摔伤后左腿残疾,爸爸因为海外关系大学没念完,妈妈因为外公黄埔军校的身份才念到初中。爸爸是个很努力的人,用“光拉车不看路”的精神在外地埋头工作。妈妈在村办工厂里三班倒,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一个老人和这个家。不多的工资要养活6口人,家里也一直生活困难。因为家里没有男人,邻居总是会笑话我们,可我知道我超越的不是他们。邻居家小孩,他爸爸是复原军人,帮他买了小自行车,长枪,我什么都没有。那时我就不会羡慕,尽管什么都不懂,就天生不会羡慕物质生活,从来不会去玩他的玩具。
不属于自己的,我从来都不要,从小我就这样。那时我是天生的不羡慕别人,以后才学会还要不能依赖别人。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可能是从那时到现在,我的耳畔一直留着奶奶那句话,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留给我们小孩的那句话,“加志气,加志气!”也是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觉得,物质生活就是够了就好,让自己愉悦和满足的东西不在这。也是从那时开始,我看着属于我自己的三国,东周,就开始有了自己的世界。
现在的小孩都怎么了?都没想什么是属于自己的吗?是不去想,还是根本就不用想?总是会给自己无数的理由,什么都可以从明天开始。不属于自己的,忘了吧!够不着的,算了吧,对自己好的,珍惜吧!至于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外力,别依赖,更别去习惯。还是奶奶的那句话,孩子,你要“加志气,加志气!”
就放下放不下的过往,也别去管它什么解不开的结吧!当很多机会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就不会选择了等待,去等待那个再不会回头的人,去期待那不会再发生的事。还是去做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去找到那个值得自己认真人吧。既然往事不堪回首,但也不去走回头的路!那是浪费了时间,坚持了错误,再次走失了自己的心情。还是积攒实力,别去贪恋生活。宁愿独自跳舞的精彩,也不去取悦别人的热闹。
总也以为,我也是贪恋生活的人的确如此。我从来不会感觉我不会去追求美好、舒适的生活,也从来没过过兜里没钱的日子。因为我出生后,爷爷就和家里联系上了,更不会亏待我这个长子长孙,我无疑是幸福的。随着叔叔的回大陆探亲,父亲工作的上升期,姐姐们会有扬眉吐气的感觉,而我一直都没有,我总觉得这和我都没什么太多的关系。就像爸爸那时一直说的话,甚至把我们姐弟都留下来,很郑重的说:“别乱了头脑,这不属于你,什么都得靠自己!”。可能那时我也还小,没有规划自己未来的权力,也就似懂非懂着不太在意这些。
记得我大学快毕业时,大四,父亲退休,尽管单位一直留他,可从来不懂得混日子的父亲还是坚持离开福州,去外地帮朋友干活挣钱,过度一下退休生活。我住我二姐家,就在我大学后门,第一次开始自己生活。记得那时,福州天气是那么热,我房间里没有空调,大学宿舍也是风扇,我连不舒服的感觉都没有。周末回自己家,我都是自己煮饭自己吃,甚至为了省下公交的两块钱而选择大热天骑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上学。因为那时我觉得,我是花的是父母的钱,那也不属于我。我用省下的钱,买我喜欢的《航空知识》,《舰船知识》,《世界军事》,还有我一直很喜欢的《福建青年》,那种感觉真蛮享受。
想起有人问丰子恺先生,他老师李叔同怎么就蜕变成弘一法师?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
我是没悟到出家,就是有时会对那些打着第二层生活的幌子,而只执着于过第一层生活人的不屑。明明是个为名为利,却说是为了世界和平。我是个贪玩的小孩,住在第一层,却好奇跑到第二层玩。我也知道,不去留意生活就不知生活的美好,不去留意自己就没了继续的气力,所以一直以来,我享受着记录生活,取悦自己。
生活就是这样,在我爱她时她不爱我,在我离开她的时候又说爱我,这就是个缘分。中学时我以为篮球和听歌就可以满足我一辈子,后来发现花花世界太是精彩。我不会选择离开,更不会选择傻看,在不惑之年,我走进又一段人生。
北京福州,福州北京,眼前幸福又何必远方。
2016.7.27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