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nd《传习录》读书会侧记
一、 自我介绍,王门言志
1. 任:在与大家的砥砺切磋中光明本心,做一个合格的阳明心学传播者;
2. 沛平:致良知;
3. 王:做一个完美善良的人;
4. 周:做一个精神贵族,心中有爱,被人需要;
5. 济楚:做好学问,做好人;
6. 彭:事上磨,希望事业成功些,相通世事;
7. 韩:修心养性
8. 易:内心光明,做事坦荡;
9. 沈:找到自己的生活;
10. 陆:明明白白做人;
11. 吴:明心见性;
12. 蔡:积累
13. 何:推广瓦克生活理念,知行合一,敬畏自然背后的上帝;
14. 欧阳:志向从并购高手转到在事事物物上致良知;
二、 经典诵读《孟子》
三、 济楚博士讲解
1. 有一种说法是朱子学适合中下之人,阳明学适合上智,但阳明先生对功夫是非常重视的;
2. 助长之病重于忘(先生因人发语,不可断章取义);
3. 不诚是大忌讳;
4. 参考乾卦文辞“不成乎名,不易乎世,遁世无闷,不见是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5. 良知未见真切,用功就不到位,五十步笑百步者大有人在,好弟子难求;
6. 做功夫如种田,培植其根,去除其莠;
7. 化人要像舜一样,“其机括只是不见得象的不是”,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
8. 教学相长,德性成就,辅人自辅;
四、 切己发言,欧阳点评
1. 第一位学友吴老师:问良知在哪里,怎样致良知?良知怎样培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当看到有人把垃圾放在门口得时候,她主动拿去丢掉,当看到别人没有冲厕所的时候,自己会去帮忙冲厕所。工作之中也开始致良知。
点评:良知在哪里?良知就在我们心中,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去得人欲,也就寻得天理,良知也就自然致得了。良知是什么,用最最通俗得话,农民老伯伯都能听得懂得话就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该怎么干就怎么干?在日用之间致良知其实是阳明心学非常非常高的境界,只是立志要坚,需要一以贯之按照良知指引的方向去做。如果更精微一些的话,可以从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开始,一个念头如是私欲,就即刻去除,这样须臾不离,着实用功,就自然能纯熟致良知的功夫。
2. 第二位学友蔡先生:说自己学了阳明心学之后在和别人沟通过程中会更多的倾听别人,
点评:在沟通过程中能够这样做的话也是一种致良知,懂得去倾听别人的话,首先做到的是去除自己的私欲,去除偏见,也就在沟通之中循天理,致良知了。我们在做饭的时候就致做饭的良知,在做事就致做事的良知,在说话就致说话的良知,在泡茶就致泡茶的良知。致得良知也就入道了。你就成了大厨,高手,能人,懂得茶道的高人。。。这也是阳明先生所说的在事中磨,通过做事达到致良知的目的。
3. 第三位学友易海洋先生:学习阳明心学的热情下滑,没有那么执着了。
点评:这属于一个正常过程,学习的起起伏伏,功夫的长进也是曲线向前的。可以每日都读一点传习录,没空的时候可以看一小段,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多看一点,这样每日所看的内容对于自己在日用之间致良知是很有帮助的,就好比阳明先生每日都在和你砥砺切磋一般,这样加上自己一些毅力,就容易坚持,也容易看到成效,而且,在日用之间有的着力之处,功夫得以加深的话,也会反过来加大研习阳明心学的热情。
4. 第四位学友彭秋女士:对于阳明心学如何在日用之间取得实效有疑问,由自己的老公的家事谈起,还没有找到如何应用阳明心学来解决自己所碰到的问题。
第五位学友沛平大哥,第六位学友济慈博士,第七位学友奕辉大哥以及生云大哥点评:阳明心学是集大成者,阳明心学的特点就是简易直截具有可操作性,要改变现状,无论是工作中的,还是家庭内部的事情,首先从自己身入手,去除自己的私欲,一切从实际出发,循着天理,致良知,不论碰到怎样的情况,褒贬也好,诋毁也罢,都坚持下工夫,勿助勿忘,一方面自己的内心会光明敞亮,另外一方面,很多事情的问题,很多人所产生的问题,也会随着自己功夫逐渐深厚,问题也会逐渐得到化解。这个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自己在事中磨的过程中修炼致良知功夫的过程,这些日用之间所下的工夫使得我们能够纯熟致良知的功夫,最终做到人循天理而天人合一,这也是阳明心学价值所在。
五、 功夫投票
沛平的良知功夫得到大家的认可;彭虽然质疑心学和东方学问进阶,但反应了她在着实用功,大家也多有认可。
六、 自由讨论
1. 任:在与大家的砥砺切磋中光明本心,做一个合格的阳明心学传播者;
2. 沛平:致良知;
3. 王:做一个完美善良的人;
4. 周:做一个精神贵族,心中有爱,被人需要;
5. 济楚:做好学问,做好人;
6. 彭:事上磨,希望事业成功些,相通世事;
7. 韩:修心养性
8. 易:内心光明,做事坦荡;
9. 沈:找到自己的生活;
10. 陆:明明白白做人;
11. 吴:明心见性;
12. 蔡:积累
13. 何:推广瓦克生活理念,知行合一,敬畏自然背后的上帝;
14. 欧阳:志向从并购高手转到在事事物物上致良知;
二、 经典诵读《孟子》
三、 济楚博士讲解
1. 有一种说法是朱子学适合中下之人,阳明学适合上智,但阳明先生对功夫是非常重视的;
2. 助长之病重于忘(先生因人发语,不可断章取义);
3. 不诚是大忌讳;
4. 参考乾卦文辞“不成乎名,不易乎世,遁世无闷,不见是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5. 良知未见真切,用功就不到位,五十步笑百步者大有人在,好弟子难求;
6. 做功夫如种田,培植其根,去除其莠;
7. 化人要像舜一样,“其机括只是不见得象的不是”,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
8. 教学相长,德性成就,辅人自辅;
四、 切己发言,欧阳点评
1. 第一位学友吴老师:问良知在哪里,怎样致良知?良知怎样培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当看到有人把垃圾放在门口得时候,她主动拿去丢掉,当看到别人没有冲厕所的时候,自己会去帮忙冲厕所。工作之中也开始致良知。
点评:良知在哪里?良知就在我们心中,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去得人欲,也就寻得天理,良知也就自然致得了。良知是什么,用最最通俗得话,农民老伯伯都能听得懂得话就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该怎么干就怎么干?在日用之间致良知其实是阳明心学非常非常高的境界,只是立志要坚,需要一以贯之按照良知指引的方向去做。如果更精微一些的话,可以从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开始,一个念头如是私欲,就即刻去除,这样须臾不离,着实用功,就自然能纯熟致良知的功夫。
2. 第二位学友蔡先生:说自己学了阳明心学之后在和别人沟通过程中会更多的倾听别人,
点评:在沟通过程中能够这样做的话也是一种致良知,懂得去倾听别人的话,首先做到的是去除自己的私欲,去除偏见,也就在沟通之中循天理,致良知了。我们在做饭的时候就致做饭的良知,在做事就致做事的良知,在说话就致说话的良知,在泡茶就致泡茶的良知。致得良知也就入道了。你就成了大厨,高手,能人,懂得茶道的高人。。。这也是阳明先生所说的在事中磨,通过做事达到致良知的目的。
3. 第三位学友易海洋先生:学习阳明心学的热情下滑,没有那么执着了。
点评:这属于一个正常过程,学习的起起伏伏,功夫的长进也是曲线向前的。可以每日都读一点传习录,没空的时候可以看一小段,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多看一点,这样每日所看的内容对于自己在日用之间致良知是很有帮助的,就好比阳明先生每日都在和你砥砺切磋一般,这样加上自己一些毅力,就容易坚持,也容易看到成效,而且,在日用之间有的着力之处,功夫得以加深的话,也会反过来加大研习阳明心学的热情。
4. 第四位学友彭秋女士:对于阳明心学如何在日用之间取得实效有疑问,由自己的老公的家事谈起,还没有找到如何应用阳明心学来解决自己所碰到的问题。
第五位学友沛平大哥,第六位学友济慈博士,第七位学友奕辉大哥以及生云大哥点评:阳明心学是集大成者,阳明心学的特点就是简易直截具有可操作性,要改变现状,无论是工作中的,还是家庭内部的事情,首先从自己身入手,去除自己的私欲,一切从实际出发,循着天理,致良知,不论碰到怎样的情况,褒贬也好,诋毁也罢,都坚持下工夫,勿助勿忘,一方面自己的内心会光明敞亮,另外一方面,很多事情的问题,很多人所产生的问题,也会随着自己功夫逐渐深厚,问题也会逐渐得到化解。这个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自己在事中磨的过程中修炼致良知功夫的过程,这些日用之间所下的工夫使得我们能够纯熟致良知的功夫,最终做到人循天理而天人合一,这也是阳明心学价值所在。
五、 功夫投票
沛平的良知功夫得到大家的认可;彭虽然质疑心学和东方学问进阶,但反应了她在着实用功,大家也多有认可。
六、 自由讨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