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弘道之笃定
论国学教育应以“ 正心诚意、平等笃定”八字为根本要诀。今天说要诀之四:笃定。笃定就是从容不迫,安心地做某件事。人在修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惑、岔路甚至是诱惑,如果没有笃定之心,是很难在漫长的求学之路上走到最后的。笃定一方面是要耐得住寂寞,就像山间的野花,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喝彩,没有人保护,但是它们从来不会因此垂头丧气或怨天尤人,而是生机勃勃地生长,只要到了合适的季节,就会尽情绽放生命的光华。另一方面要经得住诱惑。其实不仅仅是修学,做任何一件事情,到了最接近成功的时候,往往就是诱惑最大、岔路最多的时候,在这种关键时期人尤其需要笃定之心。《佛本行集经》中记载了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即将成佛时,魔王波旬率领魔女和魔军前来扰乱的故事。为什么在释迦牟尼多年求道的过程中魔王没有出现,而到了他入定观想沉思,即将得道的时候就出现了呢?这里面包含了很深刻的道理。
其实笃定的道理也许很多人都明白,但是在现实中能做到的人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笃定的前提是内心明白;一个是要有坚强的意志。而这两点恰恰是绝大多数人的软肋。
内心要明白,这是笃定的根本,就是在作出选择之前要仔细考察、深入思索、反复衡量各个选项,最终作出当前最优的选择,一旦选定之后,就要有义无反顾的决心,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韧劲去把作出的选择贯彻到底,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勇气坚持自己的想法,就在于内心对自己的选择没有把握,而没有把握的原因就在于事先没有能真正看清楚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当内心不坚定的时候,中途改弦更张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玄奘为什么能置生死于度外,苦历千难万险,坚定不移的去取经呢?那是因为在玄奘未西行之前,早已求访名师,遍参佛典,对当时中华大地上的各派释家学说了然于胸,但对佛法始终不能通达,内心有许许多多疑问。有一次,玄奘跟一位高僧谈论佛法时,得知自己对某一部佛典无法深入理解的原因是那部佛典在中土只翻译了一部分,大部分内容并没有译成汉语,没有看到佛经的全貌,自然不会真正理解。玄奘由此升起了远赴佛法的发源地印度求法的念头。
可见,玄奘之所以能如此坚定,是因为他已经深深明白,如果他不去印度,那他只能终生沉溺在对佛法的一知半解和重重疑惑之中,如果他不取经回来,中土就不会有原汁原味的佛法传扬。所以不论是于己于人,他都已经别无选择,这类似于一种绝境:他要么从内心放弃对通达佛法的追求,要么不顾生命安危西行求法。而对于一个童年出家,虔心学佛十数年、一心追求解脱的人来讲,从内心放弃信仰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他选择了后者,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玄奘的“笃定”岂不就太容易理解了。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国学知识,欢迎关注微信订阅号:秘茶道
秘茶道:开启中华新古典主义生活方式!
其实笃定的道理也许很多人都明白,但是在现实中能做到的人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笃定的前提是内心明白;一个是要有坚强的意志。而这两点恰恰是绝大多数人的软肋。
内心要明白,这是笃定的根本,就是在作出选择之前要仔细考察、深入思索、反复衡量各个选项,最终作出当前最优的选择,一旦选定之后,就要有义无反顾的决心,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韧劲去把作出的选择贯彻到底,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勇气坚持自己的想法,就在于内心对自己的选择没有把握,而没有把握的原因就在于事先没有能真正看清楚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当内心不坚定的时候,中途改弦更张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玄奘为什么能置生死于度外,苦历千难万险,坚定不移的去取经呢?那是因为在玄奘未西行之前,早已求访名师,遍参佛典,对当时中华大地上的各派释家学说了然于胸,但对佛法始终不能通达,内心有许许多多疑问。有一次,玄奘跟一位高僧谈论佛法时,得知自己对某一部佛典无法深入理解的原因是那部佛典在中土只翻译了一部分,大部分内容并没有译成汉语,没有看到佛经的全貌,自然不会真正理解。玄奘由此升起了远赴佛法的发源地印度求法的念头。
可见,玄奘之所以能如此坚定,是因为他已经深深明白,如果他不去印度,那他只能终生沉溺在对佛法的一知半解和重重疑惑之中,如果他不取经回来,中土就不会有原汁原味的佛法传扬。所以不论是于己于人,他都已经别无选择,这类似于一种绝境:他要么从内心放弃对通达佛法的追求,要么不顾生命安危西行求法。而对于一个童年出家,虔心学佛十数年、一心追求解脱的人来讲,从内心放弃信仰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他选择了后者,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玄奘的“笃定”岂不就太容易理解了。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国学知识,欢迎关注微信订阅号:秘茶道
秘茶道:开启中华新古典主义生活方式!
-
秘茶道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09 11: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