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从未停止过完美
四年前,我还在爱丁堡大学念书。英国说大不大,但从爱丁堡坐火车南下到伦敦,沿途五六个钟头,怎么说也是一次远行。鉴于这段距离,我总是推后我的伦敦行程,如今,每当我回想起我的当年的懒惰,都让我后悔不已。
处识伦敦,是在阴冷的一月。显然,这不是伦敦最美的时候,但即使如此,我也被伦敦的美惊艳得秉住了呼吸。直到今天,我都记得那种心灵颤动,双唇微张,不由自主地发出阵阵惊叹声的感觉。
我的第一站,是伦敦塔。从地铁站出来,一路上就可以看到安妮博林的画像,有的严肃,有的涂鸦,我便知道,伦敦塔离我不远了。其实,去伦敦塔,就是为了去看看她。我远远望见伦敦塔,心中不禁感概,远处是凝固的中世纪建筑,身边是现代化繁忙的街道,瞬间恍如隔世,却又那么和谐。我一步步走近伦敦塔,就感觉我一点点走向了过去,将现在,留在了高墙之外。伦敦塔内安静又阴冷,我尝试着跟着讲解器找寻当年安妮博林走过的路线。我一边走,一边想着当年这位王后的迅速陨落,心情也难免有些沉重。当年亨利八世为了追求安妮,不惜与罗马教廷决裂,要求与原配王后凯瑟琳离婚。这场离婚长达八年之久,甚至当安妮成为王后以后的多年,也既没有得到教廷和欧陆各国的承认,也没有得到英国国民的爱戴。而这段罗曼史进入婚姻后也不再浪漫,当亨利开始沾花惹草同时认定安妮无法给他带来子嗣时,废后之心再起。在克伦威尔的推波助澜下,安妮全盘皆输,被押进了伦敦塔,被强加上了叛国罪和通奸罪的罪名,等待处决。安妮在伦敦塔内给亨利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书信,然而人还未走,茶早就已经凉透。也许是这其中的不公正之处太明显,短短几天的时间,伦敦的市民对这位落难王后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原本的不买帐,转为了深深的同情。行刑当日,安妮从容地发表了演说,在伦敦市民的泪水和跪地祷告中接受了死刑。据说亨利格外开恩,选用了价格不菲的长剑和技巧高超的刽子手,让自己的第二任王后死得痛快,而自己,早已移情,痛快地和简西摩享受生活去了。我走到关押安妮的绿塔前,试图寻找工作人员确认安妮当年的踪迹。接待我的老太太也是安妮万分同情,她像遇见了知音一样领着我走到最确切的地点,一路告诉我,每年在安妮的忌日——五月十九日,都会有很多人专程来看望她。这其中还有一个神秘的人物。每年的五月十九日清早,都会放置一束红玫瑰在安妮的墓前,二十多年来年年如此,却没有人知道这位神秘的送花人的身份。在伦敦塔,我破天荒地买了纪念品——安妮博林的传记,并在两年多后拖朋友帮我在伦敦塔补买了安妮博林的项链。
其实,初见伦敦,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在寻找威敏寺的路上。我从威斯敏斯特地铁口出来,一出来便看到宏伟的国会大厦,一下子被惊艳得长大了嘴巴,这么宏伟庄重的建筑,一下子让我无所适从。我一路朝着威敏寺的方向走,被沿途的建筑和雕塑惊艳得连连感叹,每一步都让我流连。也是在那个瞬间,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英格兰与苏格兰的不同。在伦敦,建筑宏伟大气,颜色也多为灰白色,暗黄色,还有一些建筑是鲜亮的橙红色,加上宽马路上来往的车辆,让人觉得又庄重又充满生机;而在爱丁堡,建筑的颜色就要暗沉许多,那些熏黑的外墙和石砖路,配上中世纪的尖顶和随处可见的cashmere的商店,让人分分钟都感受着活跃的古城气息。我一路找一路问,在将圣玛格丽特教堂误认为是威敏寺后,终于进入了威敏寺的院落里。当时,天色将晚,威敏寺作为主体为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本身外观颜色就比较暗沉,配上当时较弱的光线,入口处背面外墙上精美的雕刻拍摄出来,就已经不是很清晰了。反而是教堂内摇曳的烛光,让我觉得分外温暖,牵引着我向里面走去。那已经不是我我第一次参观教堂,但威敏寺内精美的油画和玻璃窗上的彩色的圣经故事画甚至是小角落里的雕刻,处处都是看点,让我应接不暇。不仅如此,威敏寺作为见证英国王室受洗、加冕、嫁娶、丧葬的见证地和英国王室名流的长眠之地,每一寸空间里都凝聚了说不尽的故事。当时由于临近闭馆,我没有机会在凝聚着历史的空间里多停留一会,匆匆地听完讲解器的解说,便准备离开了教堂。教堂外的伦敦城,已是华灯初上。我在寒风里回望威敏寺,不禁悲从中来,却又难以名状。
后来再经过威敏寺,是在大半年后一个夏日的夕阳下,我伴着晚霞在威敏寺的院落里补了一张留影,虽然离别在即,却不曾有寒风中的那一丝伤感。毕竟夏日的伦敦自有另一番风情。
最近一次与这座城市相逢,又是在冬天。这一次短暂的相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国家肖像美术馆。欧洲的大都市从来都不缺美术馆,伦敦,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伦敦大大小小的美术馆中,最有名的要数国家美术馆,那里收藏了不少世界名师的著名画作,从达芬奇到提香,从伦勃朗到梵高,绝对是艺术爱好者们的好去处。相比之下,国家肖像美术馆的名气就要逊色很多了,但是那一天在国家肖像美术馆,我却看到了伦敦最可爱鲜活的一面,让我在后来的日子里回想起来都是满心感动。
国家肖像美术馆有着全世界最大的都铎王朝肖像画馆藏,在都铎王朝时期画作的展厅里,展出着很多都铎时期的著名画像,像是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个王后以及他的三个孩子的肖像,都可以在这个展厅看到真迹,这无疑也让这个展厅格外繁忙。让我惊讶的是,那天,这个展厅里有许多小朋友,看起来像刚刚进小学的年纪,他们有的倚着墙,有的坐在地上,有的甚至趴在地上,对照着这些肖像真迹认认真真地临摹,也不知道已经画了多久。我特意数了数,他们大多都在临摹安妮博林的肖像,还有两个小男孩,选择了挺着大肚子的亨利八世。我当时不禁感叹,英国的小朋友们真是幸福,这个国家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并且这些资源真真正正地向他们开放(在英国博物馆和艺术馆几乎都是免费的),从他们记事起,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就融入在了他们的教育和生活里。
我接着往下走,走到某一个展厅时,又来了一群孩子们。孩子们多少一些喧闹,一开始我还有些不悦,随后进来了他们的老师。更让我惊讶的是,老师拿着小录音机开始放音乐,然后她开始向展厅里的游人解释。原来今天她带着孩子们来表演展厅里的一幅画,这幅画讲述了一个传奇人物的一生,孩子们会在三分钟的时间内,以画为剧本将他的一生演绎出来(很遗憾,我已经无法回忆起这幅画的名字了)。同时她希望我们能给孩子们一点掌声,以示鼓励。在孩子们稚嫩又动人的表演结束后,老师接着说了一段让我感动至今的话。她对孩子们说:“你们今天真是太棒了,你们看,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用掌声肯定了你们。我已经向你们解释了这幅画的内容,而且今天你们自己也把这幅画表演了一遍。我知道,也许不久后,你们就会忘记这幅画的内容。没有关系,因为这幅画会一直在这里,我们的国家肖像美术馆也会一直在这里。二十年后三十年后,当你们的孩子长到你们这么大时,你也许会带着你们打孩子来到这里,到时候,你可以指着这幅画告诉你们的孩子:当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来过这里,而且,我还在这里将这一幅画表演了出来。那时候,你们一定会为自己感到自豪。”这一番话,让我当时就湿润了眼角,之后每每向人提起,都难以掩饰自己感动的情绪。
在国家肖像美术馆里收藏着许多Van Dyck和Rubens的画作。这两位来自于荷兰语区的同时代画家,在17世纪英国艺术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Van Dyck,他给英国王室画了大量的肖像画和宫廷画,并被查理一世封为骑士,在英格兰度过了自己最后的岁月。如今,Van Dyck的画作不仅是国家肖像美术馆重要的艺术珍藏,而且这里的馆藏也给研究英国历史、艺术史和Van Dyck的学者们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可惜的是,由于经费不足,Van Dyck的画作很有可能从国家肖像美术馆流向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者,让这个可贵的集中资源不符存在。我在国家肖像美术馆的Van Dyck和Rubens展厅的出口处的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个自愿捐款的广告牌,没有过多的宣传,只是表达了希望国家肖像美术馆可以完整地留住这一批画的希望,因为失去了他们的画作,国家肖像美术馆就不再完整,英国艺术史也不再完整。当时我还是个穷实习生,然而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我心有所动,只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让这笔财富完整地保存与此。
有人说,厌倦了伦敦就是厌倦了生活。这座城市有说不尽的故事,看不完的风景,千种滋味,万种风情,每一分钟都值得回味,每一步都让人流连。在我的印象里,伦敦从未停止过完美,即使是在阴冷的冬天,也有让人目不暇接的亮点,让人难以忘怀的温暖。伦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可以让人一直期待着与她再见面的那一天。
处识伦敦,是在阴冷的一月。显然,这不是伦敦最美的时候,但即使如此,我也被伦敦的美惊艳得秉住了呼吸。直到今天,我都记得那种心灵颤动,双唇微张,不由自主地发出阵阵惊叹声的感觉。
我的第一站,是伦敦塔。从地铁站出来,一路上就可以看到安妮博林的画像,有的严肃,有的涂鸦,我便知道,伦敦塔离我不远了。其实,去伦敦塔,就是为了去看看她。我远远望见伦敦塔,心中不禁感概,远处是凝固的中世纪建筑,身边是现代化繁忙的街道,瞬间恍如隔世,却又那么和谐。我一步步走近伦敦塔,就感觉我一点点走向了过去,将现在,留在了高墙之外。伦敦塔内安静又阴冷,我尝试着跟着讲解器找寻当年安妮博林走过的路线。我一边走,一边想着当年这位王后的迅速陨落,心情也难免有些沉重。当年亨利八世为了追求安妮,不惜与罗马教廷决裂,要求与原配王后凯瑟琳离婚。这场离婚长达八年之久,甚至当安妮成为王后以后的多年,也既没有得到教廷和欧陆各国的承认,也没有得到英国国民的爱戴。而这段罗曼史进入婚姻后也不再浪漫,当亨利开始沾花惹草同时认定安妮无法给他带来子嗣时,废后之心再起。在克伦威尔的推波助澜下,安妮全盘皆输,被押进了伦敦塔,被强加上了叛国罪和通奸罪的罪名,等待处决。安妮在伦敦塔内给亨利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书信,然而人还未走,茶早就已经凉透。也许是这其中的不公正之处太明显,短短几天的时间,伦敦的市民对这位落难王后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原本的不买帐,转为了深深的同情。行刑当日,安妮从容地发表了演说,在伦敦市民的泪水和跪地祷告中接受了死刑。据说亨利格外开恩,选用了价格不菲的长剑和技巧高超的刽子手,让自己的第二任王后死得痛快,而自己,早已移情,痛快地和简西摩享受生活去了。我走到关押安妮的绿塔前,试图寻找工作人员确认安妮当年的踪迹。接待我的老太太也是安妮万分同情,她像遇见了知音一样领着我走到最确切的地点,一路告诉我,每年在安妮的忌日——五月十九日,都会有很多人专程来看望她。这其中还有一个神秘的人物。每年的五月十九日清早,都会放置一束红玫瑰在安妮的墓前,二十多年来年年如此,却没有人知道这位神秘的送花人的身份。在伦敦塔,我破天荒地买了纪念品——安妮博林的传记,并在两年多后拖朋友帮我在伦敦塔补买了安妮博林的项链。
其实,初见伦敦,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在寻找威敏寺的路上。我从威斯敏斯特地铁口出来,一出来便看到宏伟的国会大厦,一下子被惊艳得长大了嘴巴,这么宏伟庄重的建筑,一下子让我无所适从。我一路朝着威敏寺的方向走,被沿途的建筑和雕塑惊艳得连连感叹,每一步都让我流连。也是在那个瞬间,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英格兰与苏格兰的不同。在伦敦,建筑宏伟大气,颜色也多为灰白色,暗黄色,还有一些建筑是鲜亮的橙红色,加上宽马路上来往的车辆,让人觉得又庄重又充满生机;而在爱丁堡,建筑的颜色就要暗沉许多,那些熏黑的外墙和石砖路,配上中世纪的尖顶和随处可见的cashmere的商店,让人分分钟都感受着活跃的古城气息。我一路找一路问,在将圣玛格丽特教堂误认为是威敏寺后,终于进入了威敏寺的院落里。当时,天色将晚,威敏寺作为主体为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本身外观颜色就比较暗沉,配上当时较弱的光线,入口处背面外墙上精美的雕刻拍摄出来,就已经不是很清晰了。反而是教堂内摇曳的烛光,让我觉得分外温暖,牵引着我向里面走去。那已经不是我我第一次参观教堂,但威敏寺内精美的油画和玻璃窗上的彩色的圣经故事画甚至是小角落里的雕刻,处处都是看点,让我应接不暇。不仅如此,威敏寺作为见证英国王室受洗、加冕、嫁娶、丧葬的见证地和英国王室名流的长眠之地,每一寸空间里都凝聚了说不尽的故事。当时由于临近闭馆,我没有机会在凝聚着历史的空间里多停留一会,匆匆地听完讲解器的解说,便准备离开了教堂。教堂外的伦敦城,已是华灯初上。我在寒风里回望威敏寺,不禁悲从中来,却又难以名状。
后来再经过威敏寺,是在大半年后一个夏日的夕阳下,我伴着晚霞在威敏寺的院落里补了一张留影,虽然离别在即,却不曾有寒风中的那一丝伤感。毕竟夏日的伦敦自有另一番风情。
最近一次与这座城市相逢,又是在冬天。这一次短暂的相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国家肖像美术馆。欧洲的大都市从来都不缺美术馆,伦敦,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伦敦大大小小的美术馆中,最有名的要数国家美术馆,那里收藏了不少世界名师的著名画作,从达芬奇到提香,从伦勃朗到梵高,绝对是艺术爱好者们的好去处。相比之下,国家肖像美术馆的名气就要逊色很多了,但是那一天在国家肖像美术馆,我却看到了伦敦最可爱鲜活的一面,让我在后来的日子里回想起来都是满心感动。
国家肖像美术馆有着全世界最大的都铎王朝肖像画馆藏,在都铎王朝时期画作的展厅里,展出着很多都铎时期的著名画像,像是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个王后以及他的三个孩子的肖像,都可以在这个展厅看到真迹,这无疑也让这个展厅格外繁忙。让我惊讶的是,那天,这个展厅里有许多小朋友,看起来像刚刚进小学的年纪,他们有的倚着墙,有的坐在地上,有的甚至趴在地上,对照着这些肖像真迹认认真真地临摹,也不知道已经画了多久。我特意数了数,他们大多都在临摹安妮博林的肖像,还有两个小男孩,选择了挺着大肚子的亨利八世。我当时不禁感叹,英国的小朋友们真是幸福,这个国家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并且这些资源真真正正地向他们开放(在英国博物馆和艺术馆几乎都是免费的),从他们记事起,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就融入在了他们的教育和生活里。
我接着往下走,走到某一个展厅时,又来了一群孩子们。孩子们多少一些喧闹,一开始我还有些不悦,随后进来了他们的老师。更让我惊讶的是,老师拿着小录音机开始放音乐,然后她开始向展厅里的游人解释。原来今天她带着孩子们来表演展厅里的一幅画,这幅画讲述了一个传奇人物的一生,孩子们会在三分钟的时间内,以画为剧本将他的一生演绎出来(很遗憾,我已经无法回忆起这幅画的名字了)。同时她希望我们能给孩子们一点掌声,以示鼓励。在孩子们稚嫩又动人的表演结束后,老师接着说了一段让我感动至今的话。她对孩子们说:“你们今天真是太棒了,你们看,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用掌声肯定了你们。我已经向你们解释了这幅画的内容,而且今天你们自己也把这幅画表演了一遍。我知道,也许不久后,你们就会忘记这幅画的内容。没有关系,因为这幅画会一直在这里,我们的国家肖像美术馆也会一直在这里。二十年后三十年后,当你们的孩子长到你们这么大时,你也许会带着你们打孩子来到这里,到时候,你可以指着这幅画告诉你们的孩子:当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来过这里,而且,我还在这里将这一幅画表演了出来。那时候,你们一定会为自己感到自豪。”这一番话,让我当时就湿润了眼角,之后每每向人提起,都难以掩饰自己感动的情绪。
在国家肖像美术馆里收藏着许多Van Dyck和Rubens的画作。这两位来自于荷兰语区的同时代画家,在17世纪英国艺术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Van Dyck,他给英国王室画了大量的肖像画和宫廷画,并被查理一世封为骑士,在英格兰度过了自己最后的岁月。如今,Van Dyck的画作不仅是国家肖像美术馆重要的艺术珍藏,而且这里的馆藏也给研究英国历史、艺术史和Van Dyck的学者们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可惜的是,由于经费不足,Van Dyck的画作很有可能从国家肖像美术馆流向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者,让这个可贵的集中资源不符存在。我在国家肖像美术馆的Van Dyck和Rubens展厅的出口处的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个自愿捐款的广告牌,没有过多的宣传,只是表达了希望国家肖像美术馆可以完整地留住这一批画的希望,因为失去了他们的画作,国家肖像美术馆就不再完整,英国艺术史也不再完整。当时我还是个穷实习生,然而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我心有所动,只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让这笔财富完整地保存与此。
有人说,厌倦了伦敦就是厌倦了生活。这座城市有说不尽的故事,看不完的风景,千种滋味,万种风情,每一分钟都值得回味,每一步都让人流连。在我的印象里,伦敦从未停止过完美,即使是在阴冷的冬天,也有让人目不暇接的亮点,让人难以忘怀的温暖。伦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可以让人一直期待着与她再见面的那一天。
-
Luis 兴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10 00: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