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水經注校證》
陳氏靠《水經注》一書,名利雙收,但盡其一生也沒能整出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精校本——雖然出版過的署上其大名的《水經注》各種版本好幾個。最後的一個校本,應該是中華書局版的《水經注校證》了。在前言中,陳氏將曾經某些版本的校對問題,歸在其研究生頭上,毫無擔當。而這個校本,質量又如何呢?研讀不深,不敢多言,略舉數端如下。首先是校對問題與校勘記的反映內容問題。《水經注》版本多達四十來種,全部參校并羅列所有異文,是很不現實、很瑣碎的,但僅以殿本為底本,隨心所欲地列幾條校勘記,而將趙一清、全祖望、戴震、沈丙巽、王國維、楊守敬等人的校勘成果抹殺太半,是何居心?執著于“我相”和“底本”,底本全是對的,其他異文毫無參考價值,我的看法全是對的,前人的校勘成果都沒有意義。我承認這是我的欲加之辭,但肯定會有人贊同我的這個評價。這種校勘方式,根本不能反映前人的校勘成果,也不便於讀者利用。要校,就當一絲不苟!其次是對佚文的處理,顯得很不專業。舉《江水》開篇的第二條校記為例(中華書局2007年版,正文第778頁):
以為此乃佚文,殊不知,第766頁之注文卽是相似記載:
,何以眼拙如斯,膽大如斯?第三,是人品、學品的問題。以管窺豹,雖有不妥,但還是讓大家見識一下吧。陳氏從《水經注》中抄出各類謠諺,1992年出版了《水經注的歌謠諺語》,肯定不是為稻粱謀啦,但是在校證《水經注》卷三九“洣水”時,又將從《水經注》中抄出的歌謠已收入《水經注的歌謠諺語》者再抄回《水經注》的校記(第929頁),怕算得上不知恥了吧?第四是校證,閻若璩疏證古文《尚書》,對《水經注》多有辨證,任乃強校《華陽國志》,也往往旁及酈書,這些在《水經注校證》中都沒得到多少反映,校勘記中雖羅列了部份前賢的校語,但往往不加判斷,雖然可稱為謙虛謹慎,但於書題之“證”,證在何處?可憐一部《水經注》,越校越糊塗,版本如毛難細數,常人又難以見到眾本,有機會見到者,有心做校注者,又是這個態度和水準,可歎啊!
![]() |
![]() |
以為此乃佚文,殊不知,第766頁之注文卽是相似記載:
![]() |
![]() |
,何以眼拙如斯,膽大如斯?第三,是人品、學品的問題。以管窺豹,雖有不妥,但還是讓大家見識一下吧。陳氏從《水經注》中抄出各類謠諺,1992年出版了《水經注的歌謠諺語》,肯定不是為稻粱謀啦,但是在校證《水經注》卷三九“洣水”時,又將從《水經注》中抄出的歌謠已收入《水經注的歌謠諺語》者再抄回《水經注》的校記(第929頁),怕算得上不知恥了吧?第四是校證,閻若璩疏證古文《尚書》,對《水經注》多有辨證,任乃強校《華陽國志》,也往往旁及酈書,這些在《水經注校證》中都沒得到多少反映,校勘記中雖羅列了部份前賢的校語,但往往不加判斷,雖然可稱為謙虛謹慎,但於書題之“證”,證在何處?可憐一部《水經注》,越校越糊塗,版本如毛難細數,常人又難以見到眾本,有機會見到者,有心做校注者,又是這個態度和水準,可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