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活在回忆里,于是她/他们就活成了你希望的样子
最近小忙,终于抽时间看完电影版的《七月与安生》,于是想起了写这篇日记。
期待了很久的一部电影,说不上为什么。前段时间看了很多预告片,电影电视的都有,唯独这部在几分钟内抓住了我的心。前两年看了太多华丽的烂片,导致我现在都在回看以前看过的老电影,提不起看新片的兴趣。
说起演员就会扯得远了点,因为这两年不看电视电影,打开电视就看综艺,力推‘奇葩说’和‘火星情报局“,无聊的时候也看”我们相爱吧“类似节目;然后认识了乔任梁、李沁、刘雯等等,包括周冬雨,以前知道她是因为不温不火的《山楂树之恋》,但看完那期综艺反而对她有点路转粉的感觉,因为她的节目效果做得比其他明星自然很多。腾讯上每每有周冬雨的新闻经常是被网友骂丑骂得一塌糊涂,而我并不太感冒中国网民的大众审美,客观说起来我还满喜欢周冬雨那种干净自然的感觉。
然后说回这部电影,当时看预告片的时候,可能因为之前看周冬雨的综艺表现有很大的影响,个人觉得安生这个角色非常适合周冬雨。然后七月的演员我没看过她其他作品,看面相很乖巧的样子,也觉得合适七月那个角色。整部预告片呈暗色调,就算是白天也是滤镜过的,给人一种压抑纠缠的感觉,更能激发我的好奇心。好久没看双女主题材,让我想起了好久以前的《The Double Life of Véronique》,于是就开始期待电影首(qiang)映(ban)- 这里补一句:油管真是好地方。
这部电影好,而好电影通常会有不止一个角度的好。抛开安生与七月相互踩着彼此影子的生活;抛开成长带给七月的聪明与乖巧,安生的直接与叛逆;抛开只是作为情节发展需要而存在的男主,七月母亲认为女人哪样过都辛苦的父母心... 这部电影给我最新鲜的感触在于:安生以七月的名义写下的小说。从一开始,就像是一部虚拟的网络小说,安生说”我不认识七月,我从来不看网络小说“;然后,电影情节以小说来铺展;到最后,小说里半真半假的掺杂着两人的回忆,当安生的手稿被翻出来的刹那,我就懂七月的结局一定是死。
用一生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人,如果真要她们活在回忆里,活成小说里那样完美的样子,那必定是虚构。
这是篇日记不是影评,原因在于我不会一直写这部电影。电影来源于生活,而事实上我们身边就有人,可能一辈子能过好几种生活,像安生一样,如果七月不那么短命,也会像七月一样。二十七岁是一个很重要的年纪:渴望安逸的人也许已经根基稳扎,儿女成双了;有追求有抱负的人也许已经找到未来的方向,在玩命奋斗;剩下那些用余生追求自由的人,在这个年岁或者以后很长的岁月里也未曾要过多思考一个怎样的未来;有的人像七月一样彻底的离开这个世界;也有的人以一种重生的方式开始完全不同的人生。这个年龄干什么都不算太早也不算太晚,大部分想改变的人在二十七岁还有去改变的勇气和机会,而三十岁以后这种勇气会直线递减...
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真可以过成与现在过去完全不同的样子。而过去的人和事,变成回忆;当我们舍不得那段回忆的时候,就会写很多日记,就像安生写的小说一样;若干年后,当还有人问起,可能答案都是”我不是这个安生“;当一些曾经很重要的人在现在的生活里突然出现的时候,我们也会说”没有谁一定离不开谁“。
曾经换过几家公司,老板们大多都是平日不怎么管理,其中有的是新老板,也有的老板做了十几年生意;递交离职申请的时候,大多数新老板都会拼命挽留说没有你公司以后找不到更合适的人云云,而开了十几年公司的老鸟很少说出这样的话。最多也就是挽留一下不行的话,真的忙不过来叫你回来稍微帮帮手几个星期。这个世界上,最靠谱的人际准则也许就是”没有谁一定离不开谁“,所以每段关系每个伙伴都要珍惜才能长久。
而如果你看到一些文字,日记也好,小说也好,请记住那只是这个人的回忆;回忆这种东西很难说有多少比例的真实性,大多是主观里的一些零星碎片。而那些活在回忆里的人,无论是存在于现实或者文字中,她/他都是活成我们希望她/他们活成的样子。生活仍然在继续,安生会把七月的孩子养大,带着七月的那份一起活成她们都希望的样子,也许不是安生希望的有个家,也许也不是七月希望的自由自在,而是更好的样子。
期待了很久的一部电影,说不上为什么。前段时间看了很多预告片,电影电视的都有,唯独这部在几分钟内抓住了我的心。前两年看了太多华丽的烂片,导致我现在都在回看以前看过的老电影,提不起看新片的兴趣。
说起演员就会扯得远了点,因为这两年不看电视电影,打开电视就看综艺,力推‘奇葩说’和‘火星情报局“,无聊的时候也看”我们相爱吧“类似节目;然后认识了乔任梁、李沁、刘雯等等,包括周冬雨,以前知道她是因为不温不火的《山楂树之恋》,但看完那期综艺反而对她有点路转粉的感觉,因为她的节目效果做得比其他明星自然很多。腾讯上每每有周冬雨的新闻经常是被网友骂丑骂得一塌糊涂,而我并不太感冒中国网民的大众审美,客观说起来我还满喜欢周冬雨那种干净自然的感觉。
然后说回这部电影,当时看预告片的时候,可能因为之前看周冬雨的综艺表现有很大的影响,个人觉得安生这个角色非常适合周冬雨。然后七月的演员我没看过她其他作品,看面相很乖巧的样子,也觉得合适七月那个角色。整部预告片呈暗色调,就算是白天也是滤镜过的,给人一种压抑纠缠的感觉,更能激发我的好奇心。好久没看双女主题材,让我想起了好久以前的《The Double Life of Véronique》,于是就开始期待电影首(qiang)映(ban)- 这里补一句:油管真是好地方。
这部电影好,而好电影通常会有不止一个角度的好。抛开安生与七月相互踩着彼此影子的生活;抛开成长带给七月的聪明与乖巧,安生的直接与叛逆;抛开只是作为情节发展需要而存在的男主,七月母亲认为女人哪样过都辛苦的父母心... 这部电影给我最新鲜的感触在于:安生以七月的名义写下的小说。从一开始,就像是一部虚拟的网络小说,安生说”我不认识七月,我从来不看网络小说“;然后,电影情节以小说来铺展;到最后,小说里半真半假的掺杂着两人的回忆,当安生的手稿被翻出来的刹那,我就懂七月的结局一定是死。
用一生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人,如果真要她们活在回忆里,活成小说里那样完美的样子,那必定是虚构。
这是篇日记不是影评,原因在于我不会一直写这部电影。电影来源于生活,而事实上我们身边就有人,可能一辈子能过好几种生活,像安生一样,如果七月不那么短命,也会像七月一样。二十七岁是一个很重要的年纪:渴望安逸的人也许已经根基稳扎,儿女成双了;有追求有抱负的人也许已经找到未来的方向,在玩命奋斗;剩下那些用余生追求自由的人,在这个年岁或者以后很长的岁月里也未曾要过多思考一个怎样的未来;有的人像七月一样彻底的离开这个世界;也有的人以一种重生的方式开始完全不同的人生。这个年龄干什么都不算太早也不算太晚,大部分想改变的人在二十七岁还有去改变的勇气和机会,而三十岁以后这种勇气会直线递减...
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真可以过成与现在过去完全不同的样子。而过去的人和事,变成回忆;当我们舍不得那段回忆的时候,就会写很多日记,就像安生写的小说一样;若干年后,当还有人问起,可能答案都是”我不是这个安生“;当一些曾经很重要的人在现在的生活里突然出现的时候,我们也会说”没有谁一定离不开谁“。
曾经换过几家公司,老板们大多都是平日不怎么管理,其中有的是新老板,也有的老板做了十几年生意;递交离职申请的时候,大多数新老板都会拼命挽留说没有你公司以后找不到更合适的人云云,而开了十几年公司的老鸟很少说出这样的话。最多也就是挽留一下不行的话,真的忙不过来叫你回来稍微帮帮手几个星期。这个世界上,最靠谱的人际准则也许就是”没有谁一定离不开谁“,所以每段关系每个伙伴都要珍惜才能长久。
而如果你看到一些文字,日记也好,小说也好,请记住那只是这个人的回忆;回忆这种东西很难说有多少比例的真实性,大多是主观里的一些零星碎片。而那些活在回忆里的人,无论是存在于现实或者文字中,她/他都是活成我们希望她/他们活成的样子。生活仍然在继续,安生会把七月的孩子养大,带着七月的那份一起活成她们都希望的样子,也许不是安生希望的有个家,也许也不是七月希望的自由自在,而是更好的样子。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