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寨十字126号:一个书店和一座城市的记忆
如果你要记住一个城市,就在那里发生一场爱情。一位哲学家朋友如是说。对我而言,一个有趣的城市书店具有同等的效果,或许书店更能令我沉醉。在西安,万邦图书城就是这样一个所在。
万邦在西安城南的闹市,从小寨十字下车往右一拐,走200米就能看到一个木质旧车轮,上面用苍劲的隶书写着“关中大书房”几个大字,门匾则是“万邦图书城”,这就是万邦的所在了。虽在城南热闹的商街,但这一带却出奇地安静,而再往东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大雁塔,这位置可以说天地人和,可见选址用心。
算起来,今年是我知道万邦书店的第十年,不幸的是万邦书店也抵不住网络书店冲击,即将改换地址了。十年来,我和万邦从陌生到熟悉,从读者到特约编辑,从局外人到参与其中。实在有太多的事情发生,书与人,人与事,一言难尽。所以,当万邦的老友艳坤约我写稿,心中思绪万千,手上竟无法下笔。结果我拖了很久。我其实不想现在就开始写关于书店的回忆,但最终还是决定下笔:辗转十年,也该和自己的过去做一个告别了。
书人
我和万邦的书缘,可能还得从2006年说起。那年我读大一,教我们编辑学概论课的王老师在一次课堂上给我们介绍了西安的很多淘书好去处,其中首推万邦图书城。王老师是陕西师范大学的高材,原本留校,后来阴差阳错进了高校教书。王老师是个大书痴,买起书都是一口袋一口袋地拿。我们在课堂上就书事几番讨论后,便互相引为知音,经常约着一起去书店淘书,常常满载而归。现在想来,大学时代去得最多的可能就是万邦书店。在某种程度上说,万邦书店可能才是我大学真正的编辑课堂。
大学毕业后,我去了出版业发达的北京,和王老师仍然书讯往来,和万邦却断了书缘。在北京做编辑那些年,我每次新编辑好的书,总是要先给王老师送一套。他有了什么新的读书感想,也会和我交流。我大学时代向他推荐的《读库》,已是他的枕边书,还经常打来电话和我探讨里面的文章。2012年我因为一个纪录片的项目回到西安,他更是几次邀请我回母校讲编书心得,第一次演讲讲得很乱,他依然鼓励我下次再讲,结果不善言辞的我竟然也开了几次分享讲座。
回到西安后,我先后做过杂志编辑、广告文案。因为人在西安,和万邦又能再续书缘。这一次,王老师又搭线让我认识了万邦的编辑朱艳坤。那会儿,我服务的一家广告公司刚好与万邦多有合作,我和艳坤常常往来,交流书事。刚好他在做书,而我在广告公司做书没法满足编辑瘾,他就拉我一起做万邦的图书项目。那几年,我们先后合作了《秦岭自助游》《终南佛寺》等几本讲西安本地的书籍。后来,因为做书、淘书、爱书,又认识了和万邦有联系的诸多书友,万邦的创办人魏老师,做杂志出版人的摄影师小蓝,玩火花收藏的崔文川老师……盘点起来,万邦书城的朋友圈几乎可以说是西安文化圈的一个地图了。
书事
和一个书店的关系,核心的纽带还是书。我之所以对万邦印象深刻,还是因为他们的书选得很棒。记得初次逛万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书架:一个是反乌托邦专架,里面全是经典的结构乌托邦的书,《我们》《1984》《美丽新世界》《动物庄园》自不必说,古拉格群岛》《夹沟边纪事》是常有的,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如焉》《往事并不如烟》这类书在特殊时期仍然会有码堆,据说是魏老师一开始就囤积了一大批,我不禁暗暗佩服他的眼力。
除了反乌托邦专架,还有爱书人专架,我就是在那个专架上第一次知道《查令十字街84号》一书的,无奈那时候刚上大学,囊中羞涩,一直盼着那本书能够被下放到旧书区。这一愿望在一年后竟然得意实现,当我在万邦二楼的旧书特价区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毫不犹豫就买单了。
说起特价区,万邦的二楼旧书区也很有特色,超过40平米的面积已经足足抵得上一个小型书店,里面全是各个出版社的库存旧书,价格3-6折不等。在那个区域,我买过《莎士比亚全集》锁线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老版本、《第三帝国兴亡史》锁线平装版等大部头书,那些书在平时是不敢奢望的,只有在特价区才敢下手,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万邦的旧书区是一块特殊的秘密花园。
旧书区旁边就是书店的咖啡馆区域,那里面也有不少有趣的旧书,不过不对外销售。后来那一块地方也开辟了旧书专家,专门销售建国后出版的那些旧书,我在那里也淘到了不少好货。而那里面有一套讲建国后普通军人回忆的一个系列文集,当时没法买,后来不知所踪,到现在还挂念着。
万邦新书有品,旧书有趣,杂志也有不少好玩的。几年前,魏老师还为《汉声》杂志做了专架,这件事在北京的书店我也没见到过。魏老师好奇心强,读书人喜欢的好东西,只要他有办法总会弄到店里。有一次,他去了台湾,我请他带一本东京的城市杂志《东京人》,他欣然允诺,还让我多推荐一些有趣的城市杂志,想做一个异域杂志专架。不过可惜后来并没有找到,尽管如此,他作为一个书人的敏感还是令人感动,毕竟他是和我们这些小年轻隔着好几代呢。
书缘
“新万有文库”的策划人俞晓群老师有本书叫《人书情未了》,我觉得和万邦的书缘也是如此:十年前,我来西安学习编辑出版,在万邦看了四年书,在西安买了一车书,如愿进了出版行业。六年前,我又回到西安,还是做着和书有关的事情,还继续有万邦书店的可以去逛,而且还做了不少关于西安的书。只是,好多事,都不敢问后来,因为后来往往不堪。曾经有一个美好的书店,后来消失了。曾经有一份天真的爱情,后来变质了。曾经的很多东西,后来都变得不堪回首。或许,我们都需要一场告别,才能获得真正的重生。
再见,我的小寨十字126号。再见,我的往日十年。但愿,我们会在别处再次相逢。至少,我可以肯定的是和万邦书店还会继续相遇。据说书店新地址已经确定,不久的未来就可以亮相。而且,万邦还新开了绘本馆,等未来有了孩子,我们还会再去这家书店。那时候,万邦书店就不是我们这一点人的城市记忆,而是几代人的城市记忆了。
万邦在西安城南的闹市,从小寨十字下车往右一拐,走200米就能看到一个木质旧车轮,上面用苍劲的隶书写着“关中大书房”几个大字,门匾则是“万邦图书城”,这就是万邦的所在了。虽在城南热闹的商街,但这一带却出奇地安静,而再往东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大雁塔,这位置可以说天地人和,可见选址用心。
算起来,今年是我知道万邦书店的第十年,不幸的是万邦书店也抵不住网络书店冲击,即将改换地址了。十年来,我和万邦从陌生到熟悉,从读者到特约编辑,从局外人到参与其中。实在有太多的事情发生,书与人,人与事,一言难尽。所以,当万邦的老友艳坤约我写稿,心中思绪万千,手上竟无法下笔。结果我拖了很久。我其实不想现在就开始写关于书店的回忆,但最终还是决定下笔:辗转十年,也该和自己的过去做一个告别了。
书人
我和万邦的书缘,可能还得从2006年说起。那年我读大一,教我们编辑学概论课的王老师在一次课堂上给我们介绍了西安的很多淘书好去处,其中首推万邦图书城。王老师是陕西师范大学的高材,原本留校,后来阴差阳错进了高校教书。王老师是个大书痴,买起书都是一口袋一口袋地拿。我们在课堂上就书事几番讨论后,便互相引为知音,经常约着一起去书店淘书,常常满载而归。现在想来,大学时代去得最多的可能就是万邦书店。在某种程度上说,万邦书店可能才是我大学真正的编辑课堂。
大学毕业后,我去了出版业发达的北京,和王老师仍然书讯往来,和万邦却断了书缘。在北京做编辑那些年,我每次新编辑好的书,总是要先给王老师送一套。他有了什么新的读书感想,也会和我交流。我大学时代向他推荐的《读库》,已是他的枕边书,还经常打来电话和我探讨里面的文章。2012年我因为一个纪录片的项目回到西安,他更是几次邀请我回母校讲编书心得,第一次演讲讲得很乱,他依然鼓励我下次再讲,结果不善言辞的我竟然也开了几次分享讲座。
回到西安后,我先后做过杂志编辑、广告文案。因为人在西安,和万邦又能再续书缘。这一次,王老师又搭线让我认识了万邦的编辑朱艳坤。那会儿,我服务的一家广告公司刚好与万邦多有合作,我和艳坤常常往来,交流书事。刚好他在做书,而我在广告公司做书没法满足编辑瘾,他就拉我一起做万邦的图书项目。那几年,我们先后合作了《秦岭自助游》《终南佛寺》等几本讲西安本地的书籍。后来,因为做书、淘书、爱书,又认识了和万邦有联系的诸多书友,万邦的创办人魏老师,做杂志出版人的摄影师小蓝,玩火花收藏的崔文川老师……盘点起来,万邦书城的朋友圈几乎可以说是西安文化圈的一个地图了。
书事
和一个书店的关系,核心的纽带还是书。我之所以对万邦印象深刻,还是因为他们的书选得很棒。记得初次逛万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书架:一个是反乌托邦专架,里面全是经典的结构乌托邦的书,《我们》《1984》《美丽新世界》《动物庄园》自不必说,古拉格群岛》《夹沟边纪事》是常有的,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如焉》《往事并不如烟》这类书在特殊时期仍然会有码堆,据说是魏老师一开始就囤积了一大批,我不禁暗暗佩服他的眼力。
除了反乌托邦专架,还有爱书人专架,我就是在那个专架上第一次知道《查令十字街84号》一书的,无奈那时候刚上大学,囊中羞涩,一直盼着那本书能够被下放到旧书区。这一愿望在一年后竟然得意实现,当我在万邦二楼的旧书特价区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毫不犹豫就买单了。
说起特价区,万邦的二楼旧书区也很有特色,超过40平米的面积已经足足抵得上一个小型书店,里面全是各个出版社的库存旧书,价格3-6折不等。在那个区域,我买过《莎士比亚全集》锁线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老版本、《第三帝国兴亡史》锁线平装版等大部头书,那些书在平时是不敢奢望的,只有在特价区才敢下手,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万邦的旧书区是一块特殊的秘密花园。
旧书区旁边就是书店的咖啡馆区域,那里面也有不少有趣的旧书,不过不对外销售。后来那一块地方也开辟了旧书专家,专门销售建国后出版的那些旧书,我在那里也淘到了不少好货。而那里面有一套讲建国后普通军人回忆的一个系列文集,当时没法买,后来不知所踪,到现在还挂念着。
万邦新书有品,旧书有趣,杂志也有不少好玩的。几年前,魏老师还为《汉声》杂志做了专架,这件事在北京的书店我也没见到过。魏老师好奇心强,读书人喜欢的好东西,只要他有办法总会弄到店里。有一次,他去了台湾,我请他带一本东京的城市杂志《东京人》,他欣然允诺,还让我多推荐一些有趣的城市杂志,想做一个异域杂志专架。不过可惜后来并没有找到,尽管如此,他作为一个书人的敏感还是令人感动,毕竟他是和我们这些小年轻隔着好几代呢。
书缘
“新万有文库”的策划人俞晓群老师有本书叫《人书情未了》,我觉得和万邦的书缘也是如此:十年前,我来西安学习编辑出版,在万邦看了四年书,在西安买了一车书,如愿进了出版行业。六年前,我又回到西安,还是做着和书有关的事情,还继续有万邦书店的可以去逛,而且还做了不少关于西安的书。只是,好多事,都不敢问后来,因为后来往往不堪。曾经有一个美好的书店,后来消失了。曾经有一份天真的爱情,后来变质了。曾经的很多东西,后来都变得不堪回首。或许,我们都需要一场告别,才能获得真正的重生。
再见,我的小寨十字126号。再见,我的往日十年。但愿,我们会在别处再次相逢。至少,我可以肯定的是和万邦书店还会继续相遇。据说书店新地址已经确定,不久的未来就可以亮相。而且,万邦还新开了绘本馆,等未来有了孩子,我们还会再去这家书店。那时候,万邦书店就不是我们这一点人的城市记忆,而是几代人的城市记忆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三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精分约架事件总结”: 精神分析的真贡献与真问题是什么? (1人喜欢)
- 深扒中国精神分析史上的第一场“约架” (6人喜欢)
- 为什么说人的本质就是异化? (3人喜欢)
- 如何像弗洛伊德那样释梦?|公开课
- 现代人的隐性心理危机与出路|公开课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