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镜子,孩子是复印版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最近接到朋友的求助,2岁10个月的孩子在家经常打人,而且要求别人都听他的,不听的话,就会有各种情绪,甚至会哭闹,打人,有时在家会因为这个哭闹很长时间,而朋友也不知道哦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应朋友之约,来到她家,帮助她做几天的观察记录。到了小区门口,给朋友打了电话,她和孩子一起去接我。
事件一:换鞋子
进门后,朋友穿着鞋子就进厨房了,然后对快3岁的儿子说:“宝宝,快,换鞋子。”
孩子就穿着鞋子在客厅玩了起来,也没有换鞋子。过了一会儿,朋友从厨房出来,看到孩子还没有换鞋,就指着孩子说:“妈妈不是让你换鞋吗?怎么不换鞋子,快去换鞋?“
朋友说完,就又进厨房了。等她出来后,孩子依然坐在客厅里玩玩具。
朋友火了,大声嚷着,:“快,快,去换鞋,不然妈妈火了”
孩子依旧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朋友继续嚷着孩子,一边继续干着活。孩子还是继续在那玩玩具。
我走到孩子身边,跟她说:“宝宝,我们一起换鞋子,可以吗?
孩子看了我一眼,说:“宝宝不换鞋。”
结果那个鞋子就完好的穿在孩子脚上,直到朋友忙完,对孩子发了火,并且用手拍了孩子几下,孩子才把鞋子换上。整顿饭,朋友都在和孩子说,宝宝,下次你要听妈妈的话,进门快点把换鞋子,妈妈就不会对你发火。
事件二:饭后吃水果
刚吃完,朋友就拿起水果,非要让我吃,我告诉朋友,刚吃完饭,肚子还不饿,等一会儿在吃,可是东北人的热情,硬是把水果塞在手里。我把水果用刀切开,尝了其中一小块儿。就把水果放在了一旁。
孩子看到后,就对我说:“阿姨,你吃水果吧。”我告诉孩子,这会不想吃水果,结果孩子就拿着水果,一直往我嘴巴里塞,妈妈看到后,连忙制止孩子的行为。
被制止的孩子,特别生气,就对妈妈说了一句,莫名其妙。还是拿着水果,硬要给我。
被拒绝后,孩子就特别生气,在一旁乱蹦乱跳。朋友也说:“吃水果是阿姨的事情,不关你的事情,可是孩子不依不饶,不能从这个事件里过去。几次想跳过妈妈,把水果喂给我吃。
最后,妈妈只好把孩子带走,并且转移注意力,去给孩子拿了其他的玩具,事件才得以过去。
事件三:把玩具归位
下午起床,妈妈带着孩子在客厅里玩,不到30分钟的时间里,客厅就堆满了玩具。大的车,小的车,孩子还在不停的拿,想放在客厅里,走路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我要去卫生间,可是车挡住路,就问孩子,可以把你的车拿开一点,阿姨想从这里过去。
孩子拒绝了,我就绕到空间很小的地方,去了卫生间。
出来后,朋友说,“你告诉他干啥呀,直接把车拿开就可以了。”
等到下午出门时,孩子,就把玩具放在那里。和我们一起去了户外。
我问朋友,玩具不用归位吗?她说,不用,回家孩子还要玩呢。
事件四:孩子要和我一起回家。
下午和孩子一起玩的时间特别长,等晚饭分离的时间,孩子非要和我一起去我家,可是时间太晚了,就没有答应,来回的时间就得3个小时。
于是我就告诉孩子,时间太晚了,等明天再邀请孩子去,我的话音刚落。
朋友就哄孩子说,阿姨回家给你拿好吃的,等拿完就回来了。
听到这样的话,我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深深为他们的教养方式而担忧。
我们常说,是孩子出了问题,其实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庭的教养的方式出了问题。
想要孩子听话做事情,就拉着孩子的手来一起做,说教和责罚对于孩子来说,是不管用的,只会浪费更长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这样的模式,也会成为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模式,非得发火了才管用,好好说就是不听。这也是家长经常和我反馈的,这孩子非得打了才管用。
再说,被人拒绝这件事,被人拒绝很正常,可是很多大人往往接受不了,就拿案例里说的,水果放在那里,我自己渴了就会吃,可是大人接受不了被拒绝,再加上东北人的热情。大人无法接受,孩子自然也无法接受拒绝。当孩子面临这个问题时的情绪,父母也没有帮助孩子处理,没有告诉他,被人拒绝很正常,而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把孩子的情绪转移掉。
2岁之前,可以帮助孩子移情,当2岁开始,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就要告诉孩子,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摆脱自我冲突,他才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样他才能够接受拒绝,听取不同人的意见。
让孩子把玩具归位,是一种能力,更是为自己负责。记得在幼儿园工作时,为孩子建立的一条规则就是归位。假如孩子从小就在随手可以拿到玩具的环境里生活,进入集体后,他就会以为这是家,无法遵守社会规则,更无法适应集体,自我冲突也会产生,为何家和外面不一样。同样的来说好,朋友的家也是乱乱的,往往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堆满所有东西,朋友永远上班迟到,出门找不到衣服。
对孩子诚实,这是很重要的。当我们无法做到的事情,就要告诉孩子,自己做不到,可以允许孩子有情绪和哭闹。想要孩子诚实,父母就要先学会。回应孩子事实,而不是找无数理由欺骗,信任也从此而来。
父母是一个家庭的镜子,孩子就是复刻版。
在孩子出现某些行为时,一定要父母做反思,而 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更要注意,孩子也是我们的镜子。
最近接到朋友的求助,2岁10个月的孩子在家经常打人,而且要求别人都听他的,不听的话,就会有各种情绪,甚至会哭闹,打人,有时在家会因为这个哭闹很长时间,而朋友也不知道哦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应朋友之约,来到她家,帮助她做几天的观察记录。到了小区门口,给朋友打了电话,她和孩子一起去接我。
![]() |
非得发火才去 |
事件一:换鞋子
进门后,朋友穿着鞋子就进厨房了,然后对快3岁的儿子说:“宝宝,快,换鞋子。”
孩子就穿着鞋子在客厅玩了起来,也没有换鞋子。过了一会儿,朋友从厨房出来,看到孩子还没有换鞋,就指着孩子说:“妈妈不是让你换鞋吗?怎么不换鞋子,快去换鞋?“
朋友说完,就又进厨房了。等她出来后,孩子依然坐在客厅里玩玩具。
朋友火了,大声嚷着,:“快,快,去换鞋,不然妈妈火了”
孩子依旧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朋友继续嚷着孩子,一边继续干着活。孩子还是继续在那玩玩具。
我走到孩子身边,跟她说:“宝宝,我们一起换鞋子,可以吗?
孩子看了我一眼,说:“宝宝不换鞋。”
结果那个鞋子就完好的穿在孩子脚上,直到朋友忙完,对孩子发了火,并且用手拍了孩子几下,孩子才把鞋子换上。整顿饭,朋友都在和孩子说,宝宝,下次你要听妈妈的话,进门快点把换鞋子,妈妈就不会对你发火。
事件二:饭后吃水果
刚吃完,朋友就拿起水果,非要让我吃,我告诉朋友,刚吃完饭,肚子还不饿,等一会儿在吃,可是东北人的热情,硬是把水果塞在手里。我把水果用刀切开,尝了其中一小块儿。就把水果放在了一旁。
孩子看到后,就对我说:“阿姨,你吃水果吧。”我告诉孩子,这会不想吃水果,结果孩子就拿着水果,一直往我嘴巴里塞,妈妈看到后,连忙制止孩子的行为。
被制止的孩子,特别生气,就对妈妈说了一句,莫名其妙。还是拿着水果,硬要给我。
被拒绝后,孩子就特别生气,在一旁乱蹦乱跳。朋友也说:“吃水果是阿姨的事情,不关你的事情,可是孩子不依不饶,不能从这个事件里过去。几次想跳过妈妈,把水果喂给我吃。
最后,妈妈只好把孩子带走,并且转移注意力,去给孩子拿了其他的玩具,事件才得以过去。
事件三:把玩具归位
下午起床,妈妈带着孩子在客厅里玩,不到30分钟的时间里,客厅就堆满了玩具。大的车,小的车,孩子还在不停的拿,想放在客厅里,走路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我要去卫生间,可是车挡住路,就问孩子,可以把你的车拿开一点,阿姨想从这里过去。
孩子拒绝了,我就绕到空间很小的地方,去了卫生间。
出来后,朋友说,“你告诉他干啥呀,直接把车拿开就可以了。”
等到下午出门时,孩子,就把玩具放在那里。和我们一起去了户外。
我问朋友,玩具不用归位吗?她说,不用,回家孩子还要玩呢。
事件四:孩子要和我一起回家。
下午和孩子一起玩的时间特别长,等晚饭分离的时间,孩子非要和我一起去我家,可是时间太晚了,就没有答应,来回的时间就得3个小时。
于是我就告诉孩子,时间太晚了,等明天再邀请孩子去,我的话音刚落。
朋友就哄孩子说,阿姨回家给你拿好吃的,等拿完就回来了。
听到这样的话,我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深深为他们的教养方式而担忧。
![]() |
谁的错,你怎么这样啊 |
我们常说,是孩子出了问题,其实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庭的教养的方式出了问题。
想要孩子听话做事情,就拉着孩子的手来一起做,说教和责罚对于孩子来说,是不管用的,只会浪费更长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这样的模式,也会成为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模式,非得发火了才管用,好好说就是不听。这也是家长经常和我反馈的,这孩子非得打了才管用。
再说,被人拒绝这件事,被人拒绝很正常,可是很多大人往往接受不了,就拿案例里说的,水果放在那里,我自己渴了就会吃,可是大人接受不了被拒绝,再加上东北人的热情。大人无法接受,孩子自然也无法接受拒绝。当孩子面临这个问题时的情绪,父母也没有帮助孩子处理,没有告诉他,被人拒绝很正常,而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把孩子的情绪转移掉。
2岁之前,可以帮助孩子移情,当2岁开始,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就要告诉孩子,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摆脱自我冲突,他才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样他才能够接受拒绝,听取不同人的意见。
让孩子把玩具归位,是一种能力,更是为自己负责。记得在幼儿园工作时,为孩子建立的一条规则就是归位。假如孩子从小就在随手可以拿到玩具的环境里生活,进入集体后,他就会以为这是家,无法遵守社会规则,更无法适应集体,自我冲突也会产生,为何家和外面不一样。同样的来说好,朋友的家也是乱乱的,往往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堆满所有东西,朋友永远上班迟到,出门找不到衣服。
对孩子诚实,这是很重要的。当我们无法做到的事情,就要告诉孩子,自己做不到,可以允许孩子有情绪和哭闹。想要孩子诚实,父母就要先学会。回应孩子事实,而不是找无数理由欺骗,信任也从此而来。
父母是一个家庭的镜子,孩子就是复刻版。
在孩子出现某些行为时,一定要父母做反思,而 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更要注意,孩子也是我们的镜子。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