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以《寻隐者不遇》全诗入画
浅论以《寻隐者不遇》全诗入画
《寻隐者不遇》是唐朝诗人贾岛的一首诗。贾岛素以“推敲”著名,“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应是对他恰如其分的描绘。贾岛之诗作,多有名句而无名篇,而《寻隐者不遇》却构思巧妙,无佳句而有名篇。
对于用此诗入画,我个人倾向于中国画。在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人画中,讲究诗、书、画、印四绝。中国诗歌与中国画都特别注重意境。中国诗歌的意境只有中国画才能体现出来。如果以该诗配一西洋画,将是不伦不类。所以,在为诗配画中,对意境的把握特别重要。宋徽宗赵佶“踏花归来马蹄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接下来我将着重分析一下这首诗歌。
首句“松下问童子”,似是漫不经心交代诗人访友未如愿,但却意蕴深重。在中国古代,松、梅、竹、菊并成为“四君子”。且松树多生于高山密林之中,幽涧深谷之处。人们一听到松,多会马上联想到险峻山岭之上松涛阵阵,烟雾缭绕,顿生潇洒、飘逸、高洁之感。该句诗文交待出隐士的隐居之地,也从侧面反映出隐士的仙风道骨,高洁情怀,同时还为下文的问答做了铺垫。
佛教说人有四苦,生、老、病、死。我觉得这四苦对人的折磨并不仅仅体现在肉体上,更重要的应是体现在心理和精神上。以死为例,当人出生后终有一死,但却不知其期。死对人的折磨就体现在这里,你明知会死,却无能为力。所以在中国古代有无数的人渴慕长生不死,秦始皇、汉武帝……在中国传统宗教道教中,也以“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为其信仰宗旨。我猜想“言师采药去”中“采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或作用。一是,为其修炼丹药之用;二是,通过采药这一活动,来达到通过自身形体的锻炼调养炼形神的作用。我觉得第二个方面更为重要。所以,这位隐士,必定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有仙风道骨。
读完该诗的三四两句,你一定会在头脑中出现这样一幅画面:雄山险峻,云雾缭绕,一位白髯老者身背药篓,间或显现于陡崖之上,间或掩映于雾霭之下。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跃入眼帘。
分析完全诗,我将谈一下我的构思。我觉得全画可借鉴写意画的创作方法。全画只用水墨着色,而不采用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的创作方法。如果颜色过于浓烈鲜艳,将会破坏全诗的意境。而淡淡水墨却有隐逸之风。我觉得全画可采用高远和深远的画法。童子和来访者可作为近景,而隐者应是远景。
所以全画所描绘的应是这样一幅画面:巍峨的群山连绵不绝,山上涧水潺潺,松柏掩映,且松柏多生于悬崖石罅之中。在一个悬于空中的悬崖平台上,有几株遒劲的松树,在树下的岩石上旁,站立着访客和童子。童子以手指向远处的群山。访客沿着童子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山中雾气腾腾,在云雾缭绕的险峰中,隐约有一个人影在移动,但却又马上消失在沉沉雾霭之中。隐者仿佛如仙人般。
我在构思中着重强调一种意境,一种隐逸独有的意境。东方朔曾有言: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但真正有他所说的“大隐”之风的毕竟在少数。古之伯夷、叔齐,晋之陶潜,南朝梁之陶弘景等无不隐居于山林之间。隐居之人多高洁,潇洒,飘逸,心境空明,思想游于世俗之外。隐居之地多静谧,险峻,人迹罕至之所。我的构思就是要体现这一点。
以上只是我的一孔之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老师指正。
《寻隐者不遇》是唐朝诗人贾岛的一首诗。贾岛素以“推敲”著名,“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应是对他恰如其分的描绘。贾岛之诗作,多有名句而无名篇,而《寻隐者不遇》却构思巧妙,无佳句而有名篇。
对于用此诗入画,我个人倾向于中国画。在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人画中,讲究诗、书、画、印四绝。中国诗歌与中国画都特别注重意境。中国诗歌的意境只有中国画才能体现出来。如果以该诗配一西洋画,将是不伦不类。所以,在为诗配画中,对意境的把握特别重要。宋徽宗赵佶“踏花归来马蹄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接下来我将着重分析一下这首诗歌。
首句“松下问童子”,似是漫不经心交代诗人访友未如愿,但却意蕴深重。在中国古代,松、梅、竹、菊并成为“四君子”。且松树多生于高山密林之中,幽涧深谷之处。人们一听到松,多会马上联想到险峻山岭之上松涛阵阵,烟雾缭绕,顿生潇洒、飘逸、高洁之感。该句诗文交待出隐士的隐居之地,也从侧面反映出隐士的仙风道骨,高洁情怀,同时还为下文的问答做了铺垫。
佛教说人有四苦,生、老、病、死。我觉得这四苦对人的折磨并不仅仅体现在肉体上,更重要的应是体现在心理和精神上。以死为例,当人出生后终有一死,但却不知其期。死对人的折磨就体现在这里,你明知会死,却无能为力。所以在中国古代有无数的人渴慕长生不死,秦始皇、汉武帝……在中国传统宗教道教中,也以“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为其信仰宗旨。我猜想“言师采药去”中“采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或作用。一是,为其修炼丹药之用;二是,通过采药这一活动,来达到通过自身形体的锻炼调养炼形神的作用。我觉得第二个方面更为重要。所以,这位隐士,必定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有仙风道骨。
读完该诗的三四两句,你一定会在头脑中出现这样一幅画面:雄山险峻,云雾缭绕,一位白髯老者身背药篓,间或显现于陡崖之上,间或掩映于雾霭之下。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跃入眼帘。
分析完全诗,我将谈一下我的构思。我觉得全画可借鉴写意画的创作方法。全画只用水墨着色,而不采用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的创作方法。如果颜色过于浓烈鲜艳,将会破坏全诗的意境。而淡淡水墨却有隐逸之风。我觉得全画可采用高远和深远的画法。童子和来访者可作为近景,而隐者应是远景。
所以全画所描绘的应是这样一幅画面:巍峨的群山连绵不绝,山上涧水潺潺,松柏掩映,且松柏多生于悬崖石罅之中。在一个悬于空中的悬崖平台上,有几株遒劲的松树,在树下的岩石上旁,站立着访客和童子。童子以手指向远处的群山。访客沿着童子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山中雾气腾腾,在云雾缭绕的险峰中,隐约有一个人影在移动,但却又马上消失在沉沉雾霭之中。隐者仿佛如仙人般。
我在构思中着重强调一种意境,一种隐逸独有的意境。东方朔曾有言: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但真正有他所说的“大隐”之风的毕竟在少数。古之伯夷、叔齐,晋之陶潜,南朝梁之陶弘景等无不隐居于山林之间。隐居之人多高洁,潇洒,飘逸,心境空明,思想游于世俗之外。隐居之地多静谧,险峻,人迹罕至之所。我的构思就是要体现这一点。
以上只是我的一孔之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老师指正。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