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心理学》划线
26
他们切实感受到超自然的存在,在经历由它带来的死亡体验后获得重生,开始成长。这种经历对神灵的敬畏和恐惧后从死亡中重生的过程,为他们带来“生存条件的根本性变革”。
28
母性的正面力量可以轻易感受到,但负面力量则在于它对孩子有强大的支撑力,因而阻碍孩子独立,最终将孩子逼进精神死亡的深渊。
33
人究竟该如何把握好奇心的“度”,这是一个难题。瓦西里萨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这一点,可能是由她温和的性格决定的。那一刻的判断并不是靠思考的力量完成的。那不是依靠知识做出的理性判断,而是她整个人格对“那一刻”的适时反应产生的判断。
对于原型性事物,只有依靠一个人的整体人格,才能对当时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回应。
37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有多强的好奇心,这个世界上仍存在不该看和看到了也不能说的真相。
41
在这种退行状态中,人无法行动,陷入缺乏意识控制的幻想中,有时会产生强烈的幼稚愿望。陷入退行状态时很容易为别人的一点点热情感动,或者将别人的一点点冷淡视为极端的冷酷。
50
很多孩子通过暗中偷听父母的谈话,认识了父母不为人知的一面,因而走出独立的第一步。如果父母不为人知的一面对孩子的打击太大,也会使他们走向极端。
51
上千只鸟在夜晚出现啄食面包屑,象征着强烈的退行引发了散乱的幻想,失去了方向。
54
亨塞尔和格莱特在短短的时间内先后经历了极端冷酷(他们被抛弃在密林里)和极端的宠爱。说白了,这样的冷酷和宠爱是性质相同行为,
55
很多母亲会说着“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的将来”,想把他们送进某个好的社会机构。她们不是紧紧抓住孩子,就是完全撒手不管。还有些母亲哭诉:“和这孩子一起死了算了。”大母神生活在死的国度。
56
物质上过度宠爱的反面,往往是精神上爱的缺失。
75
荣格很早就看到了退行现象中有上述创造性的一面,他认为存在病态性和创造性两种类型的退行。
不出现逆转的永久性退行是病态性的退行,但是,创造性的退行,并不是完全将力量由意识输送给无意识,相反,它具有产生下一次自我统合的力量。
76
在日常生活中,忙碌工作的人们无法听到天外之音,懒虫耳朵却能听到天启。说到这里,我想起很多现代人常见的“用工作来逃避”的现象。这些人埋头工作,用忙碌做借口,拒绝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
79
退行要发挥创造力,必须具备强大的掌控现实的自我力量。
自我意识低下,过于放任自己,来之不易的惰性会变成毫无意义的东西。
93
越容易受到伤害的人越容易遇上事故。
在战争体验过于残酷的时候,自我并不将这种体验当成自己的经历来接受,它作为对结束但尚未消化的体验的回味,反复出现在梦境中。
97
通常来说,被回避的问题往往会扩大,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的影子问题落到孩子身上的例子。父母看似正人君子,他们的孩子却成为不良少年,常常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是父母回避的影子问题在孩子身上产生了扩大效应。
99
我们内心出现的“另一个我”,究竟是促使自己实现自性的自我,还是将自己带向毁灭的影子,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区分这一点。
100
在体验过极度悲痛后,完成了对影子的自我觉醒和救赎,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体验会告诉我们如何区分事物。
110
强烈的报复心也如实体现了母性原理。即使“没有邀请她”确实是个错误,在父性原理中,也只会(依法)处以相应的罪名,但她却要用公主的死来进行报复,从“怨恨”这种母性原理出发才能理解这一点。
112
与其在当事人或家人过去的行为中寻找原因,思考如何直面未来、改变命运才是上策。
117
女儿的成长建立在父母的保护和孩子向往独立的微妙平衡上,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女儿不是陷入性的疯狂,就是反之被锁进水晶棺。
119
我们必须将时钟测得的时间和心中与时钟无关的时间区别开来。只关注时钟上的时间,人会丧失内心重要的时间。
133
我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谋术师。要致力于创造性活动时,将自己交给心中那个谋术师是很重要的。
134
云游于非日常空间的存在,往往会在回归之际面临重大问题。希腊的俄尔普斯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进入地府,历尽艰辛,在终于要将妻子带出地府之际,却违反了不能回头看的禁忌,以失败告终。
152
精神疾病在某种程度上能给个人带来益处,从事相关的工作会有超越常人的天赋。
153
他们经历痛苦的时间越长,战胜精神疾病后获得的宝物价值就越高。
我们不一定非要把这称作精神疾病,换个说法,也可以称为实现自性的过程与所经历的痛苦的关系。不管是哪种称呼,做什么选择,都会给人生带来巨大变化。
173
荣格将存在于自我中、丰富着自我的知识与为自我的存在建立更深基础的智慧区别开来,并指出后者与阿尼玛有关。
176
男女关系不仅是影子关系,当加上各自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时,更可以形成一组六个人的男女关系。对话时如果不能明确究竟是谁和谁在交谈,便会陷入极端的混乱。本以为很坚强的女人会忽然痛哭,本来温文尔雅的男人会发出意想不到的怒吼,彼此都惊恐不已。这正是由六人间的对话引起的。
189
阿尼姆斯将女性带向苦难,将她们推向更高的自我。当阿尼姆斯发挥积极作用时,女性就能过上具有创造力的生活。在与阿尼姆斯的斗争中,女人磨练了母性,不再盲目的追求同一化,将爱提升到了充满智慧的高度。
不囿于阿尼姆斯,不将阿尼姆斯移情于某人,将阿尼姆斯视为存在于自己心灵中的东西,不断与之对话,从而实现女性的自性。
被阿尼姆斯束缚的女人往往要经历这种巨大的人生挫折。
190
阿尼姆斯的思维方式往往走极端,推崇“all or nothing”,逻辑中没有中间项。
她总是不满足现状。“如果当初这么做就好了、那么做就好了”,看上去似乎在自我反省,实际上从没真正反省过,证据便是她并没有负责地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真正想发展阿尼姆斯的人必须发展他的母性,看似敌对的两者实际上相辅相成。没有经受阿尼姆斯锤炼的母性太脆弱,而没有母性支撑的阿尼姆斯也太冷酷。
191
一直在与阿尼姆斯对话的人,一定会为自己的无能痛悔不已,而囿于阿尼姆斯的人,则总是蔑视他人的无能。
197
这些故事都描绘了人类婚姻的难度,或者说男性属性与女性属性的结合非常困难。它意味着这种结合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在离别和结合的不断反复中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203
为了切实地为意识世界打下基础,我们必须进入无意识的世界。
211
当无意识的东西被带入有意识的世界,会发生各种难以捉摸的事情。例如我们在梦中听到了某句名言,会照着念并十分感动,但我们醒来后,即便想起那句名言,也会发现它原来是那么无聊、无趣。无意识中感受到的那个句子的深刻意义,在有意识的世界里却是难以把握的。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28457/
他们切实感受到超自然的存在,在经历由它带来的死亡体验后获得重生,开始成长。这种经历对神灵的敬畏和恐惧后从死亡中重生的过程,为他们带来“生存条件的根本性变革”。
28
母性的正面力量可以轻易感受到,但负面力量则在于它对孩子有强大的支撑力,因而阻碍孩子独立,最终将孩子逼进精神死亡的深渊。
33
人究竟该如何把握好奇心的“度”,这是一个难题。瓦西里萨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这一点,可能是由她温和的性格决定的。那一刻的判断并不是靠思考的力量完成的。那不是依靠知识做出的理性判断,而是她整个人格对“那一刻”的适时反应产生的判断。
对于原型性事物,只有依靠一个人的整体人格,才能对当时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回应。
37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有多强的好奇心,这个世界上仍存在不该看和看到了也不能说的真相。
41
在这种退行状态中,人无法行动,陷入缺乏意识控制的幻想中,有时会产生强烈的幼稚愿望。陷入退行状态时很容易为别人的一点点热情感动,或者将别人的一点点冷淡视为极端的冷酷。
50
很多孩子通过暗中偷听父母的谈话,认识了父母不为人知的一面,因而走出独立的第一步。如果父母不为人知的一面对孩子的打击太大,也会使他们走向极端。
51
上千只鸟在夜晚出现啄食面包屑,象征着强烈的退行引发了散乱的幻想,失去了方向。
54
亨塞尔和格莱特在短短的时间内先后经历了极端冷酷(他们被抛弃在密林里)和极端的宠爱。说白了,这样的冷酷和宠爱是性质相同行为,
55
很多母亲会说着“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的将来”,想把他们送进某个好的社会机构。她们不是紧紧抓住孩子,就是完全撒手不管。还有些母亲哭诉:“和这孩子一起死了算了。”大母神生活在死的国度。
56
物质上过度宠爱的反面,往往是精神上爱的缺失。
75
荣格很早就看到了退行现象中有上述创造性的一面,他认为存在病态性和创造性两种类型的退行。
不出现逆转的永久性退行是病态性的退行,但是,创造性的退行,并不是完全将力量由意识输送给无意识,相反,它具有产生下一次自我统合的力量。
76
在日常生活中,忙碌工作的人们无法听到天外之音,懒虫耳朵却能听到天启。说到这里,我想起很多现代人常见的“用工作来逃避”的现象。这些人埋头工作,用忙碌做借口,拒绝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
79
退行要发挥创造力,必须具备强大的掌控现实的自我力量。
自我意识低下,过于放任自己,来之不易的惰性会变成毫无意义的东西。
93
越容易受到伤害的人越容易遇上事故。
在战争体验过于残酷的时候,自我并不将这种体验当成自己的经历来接受,它作为对结束但尚未消化的体验的回味,反复出现在梦境中。
97
通常来说,被回避的问题往往会扩大,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的影子问题落到孩子身上的例子。父母看似正人君子,他们的孩子却成为不良少年,常常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是父母回避的影子问题在孩子身上产生了扩大效应。
99
我们内心出现的“另一个我”,究竟是促使自己实现自性的自我,还是将自己带向毁灭的影子,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区分这一点。
100
在体验过极度悲痛后,完成了对影子的自我觉醒和救赎,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体验会告诉我们如何区分事物。
110
强烈的报复心也如实体现了母性原理。即使“没有邀请她”确实是个错误,在父性原理中,也只会(依法)处以相应的罪名,但她却要用公主的死来进行报复,从“怨恨”这种母性原理出发才能理解这一点。
112
与其在当事人或家人过去的行为中寻找原因,思考如何直面未来、改变命运才是上策。
117
女儿的成长建立在父母的保护和孩子向往独立的微妙平衡上,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女儿不是陷入性的疯狂,就是反之被锁进水晶棺。
119
我们必须将时钟测得的时间和心中与时钟无关的时间区别开来。只关注时钟上的时间,人会丧失内心重要的时间。
133
我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谋术师。要致力于创造性活动时,将自己交给心中那个谋术师是很重要的。
134
云游于非日常空间的存在,往往会在回归之际面临重大问题。希腊的俄尔普斯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进入地府,历尽艰辛,在终于要将妻子带出地府之际,却违反了不能回头看的禁忌,以失败告终。
152
精神疾病在某种程度上能给个人带来益处,从事相关的工作会有超越常人的天赋。
153
他们经历痛苦的时间越长,战胜精神疾病后获得的宝物价值就越高。
我们不一定非要把这称作精神疾病,换个说法,也可以称为实现自性的过程与所经历的痛苦的关系。不管是哪种称呼,做什么选择,都会给人生带来巨大变化。
173
荣格将存在于自我中、丰富着自我的知识与为自我的存在建立更深基础的智慧区别开来,并指出后者与阿尼玛有关。
176
男女关系不仅是影子关系,当加上各自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时,更可以形成一组六个人的男女关系。对话时如果不能明确究竟是谁和谁在交谈,便会陷入极端的混乱。本以为很坚强的女人会忽然痛哭,本来温文尔雅的男人会发出意想不到的怒吼,彼此都惊恐不已。这正是由六人间的对话引起的。
189
阿尼姆斯将女性带向苦难,将她们推向更高的自我。当阿尼姆斯发挥积极作用时,女性就能过上具有创造力的生活。在与阿尼姆斯的斗争中,女人磨练了母性,不再盲目的追求同一化,将爱提升到了充满智慧的高度。
不囿于阿尼姆斯,不将阿尼姆斯移情于某人,将阿尼姆斯视为存在于自己心灵中的东西,不断与之对话,从而实现女性的自性。
被阿尼姆斯束缚的女人往往要经历这种巨大的人生挫折。
190
阿尼姆斯的思维方式往往走极端,推崇“all or nothing”,逻辑中没有中间项。
她总是不满足现状。“如果当初这么做就好了、那么做就好了”,看上去似乎在自我反省,实际上从没真正反省过,证据便是她并没有负责地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真正想发展阿尼姆斯的人必须发展他的母性,看似敌对的两者实际上相辅相成。没有经受阿尼姆斯锤炼的母性太脆弱,而没有母性支撑的阿尼姆斯也太冷酷。
191
一直在与阿尼姆斯对话的人,一定会为自己的无能痛悔不已,而囿于阿尼姆斯的人,则总是蔑视他人的无能。
197
这些故事都描绘了人类婚姻的难度,或者说男性属性与女性属性的结合非常困难。它意味着这种结合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在离别和结合的不断反复中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203
为了切实地为意识世界打下基础,我们必须进入无意识的世界。
211
当无意识的东西被带入有意识的世界,会发生各种难以捉摸的事情。例如我们在梦中听到了某句名言,会照着念并十分感动,但我们醒来后,即便想起那句名言,也会发现它原来是那么无聊、无趣。无意识中感受到的那个句子的深刻意义,在有意识的世界里却是难以把握的。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28457/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