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五分钟商学院》小结
一、消费心理学
1、心理账户我们会把钱分门别类的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比如说,开支账户、发展账户、情感维系账户、享乐账户等等,虽然都在一个大账户下,但各账户都是独立存在。
2、沉没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这种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心理,称之为沉没成本,也叫协和效应。
3、比例偏见在很多场合,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但是人们更加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
4、损失规避得到的快乐其实并没有办法缓解失去的痛苦,心理学家把这种对损失更加敏感的底层心理状态叫做损失规避。
5、价格锚点价格锚点既是商品价格的对比标杆。在消费者眼里,商品的价值是“相对存在的”,这件商品到底值不值这么多钱,这个定价到底实惠与否,都需要一个可供参照的标准。价格锚点既是商家设定的参照标准。
二、商业世界的五大基础逻辑
1、流量成本,指的是我们每获得一个客户,要为此付出去的基本价格,零售的基本逻辑,就是流量成本。
2、定倍率是商品的零售价格除以成本价的那个倍数。100块的成本的东西,卖500块,定倍率就是5倍。
3、价量之秤有利润是公司存在的前提,只要商品的毛利乘上销量大于经营成本,即是赚钱的。要么尽量提高每件商品的毛利率,要么扩大商品的销量。
4、库存搏差价(风险)总代所做的生意,本质是告诉品牌商,把库存风险卖给我,就算最后卖出去,这个钱照付给你,风险我来承担,但作为交换,请你给我更大的差价空间,这便是库存搏差价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卖库存风险。
5、规则之缝(黄牛经济)黄牛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商业现象,他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无论我们怎么去精心设计,一切商业规则的背后,都是可能有其漏洞或者是缝隙的。
三、互联网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1、信息对称在市场条件下,想要实现有效的交易,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必须对称,如果不对称,掌握信息比较充足的一方那个,往往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2、网络效应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这个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在经济学中,把它称之为:网络效应。
3、边际成本每多生产或者多卖一件产品,所带来的总成本的增加。边际成本的结构性改变,是互联网经济对传统经济最重要的一个冲击。
4、长尾理论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5、免费免费实际上是将免费商品的成本进行转移,比如转移到另一个商品,或者后续服务上。免费的精髓即是一个“二段收费”。
四、行为经济学
1、结果正确,不意味方法正确。抓住耗子的,也许不是好猫而是瞎猫。归纳之后再演绎,避免结果偏见。
2、适应性偏见:人们常常低估自己的适应能力,因此高估一些事情在一定时间内对自己的影响。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通过阶段性给予、意外惊喜和对比来给予客户幸福感 。
3、鸡蛋理论(宜家效应)它源于消费者的一种行为特征,我们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沉没成本,是想放弃,因为前期投入,舍不得;鸡蛋理论,是有投入,价值感爆棚,越看越喜欢。让用户参与或付出劳动可以增加销量。
4、概率偏见我们的直觉和客观概率常常是不相符的,行为经济学家把人类自以为的概率称为心理概率。心理概率和客观概率的不吻合,就叫做概率偏见。以偏概全、眼见为实和先入为主是概率偏见的三个原因。
5、凡勃仑效应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种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为了获得心理满足的经济现象叫做凡勃仑效应。不买最好,只买最贵。
1、心理账户我们会把钱分门别类的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比如说,开支账户、发展账户、情感维系账户、享乐账户等等,虽然都在一个大账户下,但各账户都是独立存在。
2、沉没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这种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心理,称之为沉没成本,也叫协和效应。
3、比例偏见在很多场合,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但是人们更加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
4、损失规避得到的快乐其实并没有办法缓解失去的痛苦,心理学家把这种对损失更加敏感的底层心理状态叫做损失规避。
5、价格锚点价格锚点既是商品价格的对比标杆。在消费者眼里,商品的价值是“相对存在的”,这件商品到底值不值这么多钱,这个定价到底实惠与否,都需要一个可供参照的标准。价格锚点既是商家设定的参照标准。
二、商业世界的五大基础逻辑
1、流量成本,指的是我们每获得一个客户,要为此付出去的基本价格,零售的基本逻辑,就是流量成本。
2、定倍率是商品的零售价格除以成本价的那个倍数。100块的成本的东西,卖500块,定倍率就是5倍。
3、价量之秤有利润是公司存在的前提,只要商品的毛利乘上销量大于经营成本,即是赚钱的。要么尽量提高每件商品的毛利率,要么扩大商品的销量。
4、库存搏差价(风险)总代所做的生意,本质是告诉品牌商,把库存风险卖给我,就算最后卖出去,这个钱照付给你,风险我来承担,但作为交换,请你给我更大的差价空间,这便是库存搏差价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卖库存风险。
5、规则之缝(黄牛经济)黄牛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商业现象,他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无论我们怎么去精心设计,一切商业规则的背后,都是可能有其漏洞或者是缝隙的。
三、互联网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1、信息对称在市场条件下,想要实现有效的交易,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必须对称,如果不对称,掌握信息比较充足的一方那个,往往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2、网络效应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这个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在经济学中,把它称之为:网络效应。
3、边际成本每多生产或者多卖一件产品,所带来的总成本的增加。边际成本的结构性改变,是互联网经济对传统经济最重要的一个冲击。
4、长尾理论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5、免费免费实际上是将免费商品的成本进行转移,比如转移到另一个商品,或者后续服务上。免费的精髓即是一个“二段收费”。
四、行为经济学
1、结果正确,不意味方法正确。抓住耗子的,也许不是好猫而是瞎猫。归纳之后再演绎,避免结果偏见。
2、适应性偏见:人们常常低估自己的适应能力,因此高估一些事情在一定时间内对自己的影响。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通过阶段性给予、意外惊喜和对比来给予客户幸福感 。
3、鸡蛋理论(宜家效应)它源于消费者的一种行为特征,我们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沉没成本,是想放弃,因为前期投入,舍不得;鸡蛋理论,是有投入,价值感爆棚,越看越喜欢。让用户参与或付出劳动可以增加销量。
4、概率偏见我们的直觉和客观概率常常是不相符的,行为经济学家把人类自以为的概率称为心理概率。心理概率和客观概率的不吻合,就叫做概率偏见。以偏概全、眼见为实和先入为主是概率偏见的三个原因。
5、凡勃仑效应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种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为了获得心理满足的经济现象叫做凡勃仑效应。不买最好,只买最贵。
来自 豆瓣App
-
kak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28 2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