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蛇》拉片练习
徐克导演的电影《青蛇》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无论是原著还是改编电影,都以一种富有诗意的形式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于宋代传奇的不为人知的别有韵味的真相。无论从布景设计、台词、分镜头、配乐、演员这些外在形式还是影片中大量隐喻的运用以及阐释的主题这些隐含其中的味道来分析、评估都不得不赞叹于导演的功力之深,现将开头的一小段截图来尝试进行拉片分析,虽也在各大网站上看过不少牛人的拉片笔记,可是自己动手还是第一次,若有朋友看见望指出不足,将不胜感激。
开篇为我们展示了人间炼狱的一派混沌模样,切换至法海的镜头,该处从法海的衣服向上推拉,将法海置于镜框正中位置,其白色的衣服与大红的布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可映照法海心性的纯明与人间修罗地狱的对比。且打光也颇为讲究,并非清一色的色调,法海脸庞左右两侧的色调明显不一致,可说自左下角沿至右上角颜色是逐渐变暗变深,可衬托出法海阴晴难辨的神情和难言的心境,似悲悯似哀伤。
下一画面便是法海的视角,我们看到一幅混乱的纵深图,整个画面几乎都被填满,前景是两个正纠缠在一起的两个人,中景是一群袖手旁观甚至在怂恿两人殴打的观众,远景是在雾中笼罩的朦胧的房屋,加上醒目的红色色调,给人一种紧张感、压迫感,视觉张力很足。
然后从侧面拍摄了围观群众,用的是倾斜、仰角的方式来突显幸灾乐祸的扭曲面孔,被放大的挥动着的手肘,以显示其用心的险恶,压迫感十足。
切至近景,位于画格正中央的是一个拥有着丑恶面貌的男人,在这里人物形象被塑造成类似牛头马面的怪物,这是恶意丑化的结果,映现的也是法海眼中的众生,为欲望所迷惑而导致面由心生出丑恶。
随后切至雕有张牙咧嘴的怪物的石柱,仰角拍摄,使得怪物看上去强大、具有威胁力。仍是倾斜拍摄,使得画面不规整、怪异。
切至全景,众生相,在各种森罗怪相的挂饰和石柱面前,人群显得渺小,隐喻更加突出,仿佛是这些鬼怪在操纵人心,又好似这人世本就是一锅乱炖的粥,朦胧的烟雾笼罩全画面,将人群包裹在这片混乱中不得挣脱。
切至近景,从左至右,人距离镜头也越来越近,拍摄的是人物的侧脸,他们或脸部生疮,或表情狰狞恐怖,映射出他们这片炼狱中挣扎与腐朽。
与上个镜头拍摄方法相似,人物自左至右距离镜头越来越远,采用三分法构图方式将画面切分为三块,最中间的人物由于背光看不清面容只能分辨出人物表情中透露的痛苦。
这一镜头用低角度拍摄方式来展现众人围绕着篝火起舞欢腾的场面,看不清人物面孔,只能看清其不着章法不具任何美感的走位形式,最明亮的篝火在画面正中位置,人们像是在举行某种神秘邪恶的仪式,纵深的镜头给人紧张感。
切至大全景,我们不再以法海的视角来观察众人,而是以高角度拍摄的方式来观察这一切。画面非常饱满,然而不协调之处在于近景几乎就只有法海一个人的身影,显得与中景远景处数量庞大的众人和房屋格格不入,这也显示出法海是以一种遗世独立、置身事外的态度来看待身处人间炼狱不能挣脱的众人的,法海与人群的距离以及站位的不同显示了二者截然相反的人生境遇。
切至法海的正面,采用微仰的角度拍摄,与之前倾斜混乱的构图不同,法海镜头的构图则显得简单、规整,没有多余的杂物,就连表情也显得比较单一,但正因为此,才能使人注意到其悲悯的目光,这种正面镜头使我们产生自己也是众生的一员值得被同情,加重了观众心中的情感。
随即又切至法海的视角,仰角拍摄斗殴的两人和围观群众,采用环形的构图法用以强调处于中心位置的两人,近景拍摄,其中一人将另一人殴打在地,动作幅度大,张力感十足。
镜头下拉,侧面拍摄被打的一方的惨相,与旁边高高在上的施暴者和情绪高昂的群众形成鲜明对比,近景中的施暴者的双腿具有视觉冲击性,更能加强这种对比性。
下一秒又切至法海的面部特写,他的表情因局势的严重而变得更加凝重,全片第一句台词“人!”也展现了法海的心头的情绪的激荡。
在这一场景结束前,又切至麻木而残忍的人群,与背景的纯白不同,占据着大半下画框的人们的色调则是阴沉、黯淡的,人们的狂态与上一镜头法海的慨叹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使整个庞大的人群看上去格外讽刺。
法海这一镜头与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不仅眉头紧锁流露出嫌恶之情,主要在于其背后的色调也由鲜红转至了暗红,且逐渐放大的面部特写本身就暗示了其内心情绪的波动,更显压抑。
再下一镜头,他则干脆闭上了眼睛,右边画框的色调也有了转变,由红转蓝。
有一滴水自画面右半边的上方滴下,右边蓝色加深,这一滴水实则代表了法海无形的眼泪,为了众生而流下的眼泪。
镜框右边的脸完全看不见了,转而是一幅水滴落在湖面上波纹晕开的画面。
下一镜头便是湖水,由上一镜头自然转场,结束这一段场景,非常棒!
![]() |
![]() |
开篇为我们展示了人间炼狱的一派混沌模样,切换至法海的镜头,该处从法海的衣服向上推拉,将法海置于镜框正中位置,其白色的衣服与大红的布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可映照法海心性的纯明与人间修罗地狱的对比。且打光也颇为讲究,并非清一色的色调,法海脸庞左右两侧的色调明显不一致,可说自左下角沿至右上角颜色是逐渐变暗变深,可衬托出法海阴晴难辨的神情和难言的心境,似悲悯似哀伤。
![]() |
下一画面便是法海的视角,我们看到一幅混乱的纵深图,整个画面几乎都被填满,前景是两个正纠缠在一起的两个人,中景是一群袖手旁观甚至在怂恿两人殴打的观众,远景是在雾中笼罩的朦胧的房屋,加上醒目的红色色调,给人一种紧张感、压迫感,视觉张力很足。
![]() |
然后从侧面拍摄了围观群众,用的是倾斜、仰角的方式来突显幸灾乐祸的扭曲面孔,被放大的挥动着的手肘,以显示其用心的险恶,压迫感十足。
![]() |
切至近景,位于画格正中央的是一个拥有着丑恶面貌的男人,在这里人物形象被塑造成类似牛头马面的怪物,这是恶意丑化的结果,映现的也是法海眼中的众生,为欲望所迷惑而导致面由心生出丑恶。
![]() |
随后切至雕有张牙咧嘴的怪物的石柱,仰角拍摄,使得怪物看上去强大、具有威胁力。仍是倾斜拍摄,使得画面不规整、怪异。
![]() |
切至全景,众生相,在各种森罗怪相的挂饰和石柱面前,人群显得渺小,隐喻更加突出,仿佛是这些鬼怪在操纵人心,又好似这人世本就是一锅乱炖的粥,朦胧的烟雾笼罩全画面,将人群包裹在这片混乱中不得挣脱。
![]() |
切至近景,从左至右,人距离镜头也越来越近,拍摄的是人物的侧脸,他们或脸部生疮,或表情狰狞恐怖,映射出他们这片炼狱中挣扎与腐朽。
![]() |
与上个镜头拍摄方法相似,人物自左至右距离镜头越来越远,采用三分法构图方式将画面切分为三块,最中间的人物由于背光看不清面容只能分辨出人物表情中透露的痛苦。
![]() |
这一镜头用低角度拍摄方式来展现众人围绕着篝火起舞欢腾的场面,看不清人物面孔,只能看清其不着章法不具任何美感的走位形式,最明亮的篝火在画面正中位置,人们像是在举行某种神秘邪恶的仪式,纵深的镜头给人紧张感。
![]() |
切至大全景,我们不再以法海的视角来观察众人,而是以高角度拍摄的方式来观察这一切。画面非常饱满,然而不协调之处在于近景几乎就只有法海一个人的身影,显得与中景远景处数量庞大的众人和房屋格格不入,这也显示出法海是以一种遗世独立、置身事外的态度来看待身处人间炼狱不能挣脱的众人的,法海与人群的距离以及站位的不同显示了二者截然相反的人生境遇。
![]() |
切至法海的正面,采用微仰的角度拍摄,与之前倾斜混乱的构图不同,法海镜头的构图则显得简单、规整,没有多余的杂物,就连表情也显得比较单一,但正因为此,才能使人注意到其悲悯的目光,这种正面镜头使我们产生自己也是众生的一员值得被同情,加重了观众心中的情感。
![]() |
随即又切至法海的视角,仰角拍摄斗殴的两人和围观群众,采用环形的构图法用以强调处于中心位置的两人,近景拍摄,其中一人将另一人殴打在地,动作幅度大,张力感十足。
![]() |
镜头下拉,侧面拍摄被打的一方的惨相,与旁边高高在上的施暴者和情绪高昂的群众形成鲜明对比,近景中的施暴者的双腿具有视觉冲击性,更能加强这种对比性。
![]() |
下一秒又切至法海的面部特写,他的表情因局势的严重而变得更加凝重,全片第一句台词“人!”也展现了法海的心头的情绪的激荡。
![]() |
在这一场景结束前,又切至麻木而残忍的人群,与背景的纯白不同,占据着大半下画框的人们的色调则是阴沉、黯淡的,人们的狂态与上一镜头法海的慨叹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使整个庞大的人群看上去格外讽刺。
![]() |
法海这一镜头与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不仅眉头紧锁流露出嫌恶之情,主要在于其背后的色调也由鲜红转至了暗红,且逐渐放大的面部特写本身就暗示了其内心情绪的波动,更显压抑。
![]() |
再下一镜头,他则干脆闭上了眼睛,右边画框的色调也有了转变,由红转蓝。
![]() |
有一滴水自画面右半边的上方滴下,右边蓝色加深,这一滴水实则代表了法海无形的眼泪,为了众生而流下的眼泪。
![]() |
镜框右边的脸完全看不见了,转而是一幅水滴落在湖面上波纹晕开的画面。
![]() |
下一镜头便是湖水,由上一镜头自然转场,结束这一段场景,非常棒!
© 本文版权归 Westerlund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