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樂的門外漢
「如何保持心胸開放,又能在不疑處有疑, 更時時給自己機會去探索未知,包括自己所不喜歡的領域, 這才能面對考題——不是試卷上, 而是現實人生裡的考題。」 2016年的國慶假期會是難忘的一個假期 沒有出遊 只是在家 卻開啟了一段難忘的旅程 時節漸入蕭瑟的季節 無論從外在的穿衣打扮到平時音樂的選擇 更傾向於更加厚重一點的感覺 一切和大地色相近、有關的色彩 都能為清冷的季節帶來溫暖的感覺 所以層次分明、音色明亮的古典樂 成為了獨處時的清風明月 安逸舒心 伴著古典樂的節奏 我似乎更能夠切斷外界的紛擾 這就是幾個世紀前的大師們為後世的我們 精心烹製的一道道音樂饗宴 雖然我還沒有能力去消費專業的聆聽設備 我的心已然踏上一段段極致的音樂之旅 閱讀那一段段有溫度有情感的文字 為平凡的生活開闢一塊激情的土壤 所以國慶假期特意訂購了4本書籍 3本都和古典樂有關 對於門外漢可讀性很高的是《樂之本事》 書的封面設計、作者的背景都幫助我做了購買決定 閱畢,這本書的語言平易近人 不矯揉造作, 共鳴、共識、共享 這就是這本書最大的讀後感 有些人持批評 非批判的態度攻擊這本書的內容 雖然我不懂古典樂 但是作為一個讀者而言 這本書總體質量 算得上現在“快餐閱讀佔領”的書市中的良心之作了 作者為一個健康的讀者 提供了一個培養健康興趣愛好的視角 這不是成功學、雞湯文所能企及的 作者很謙虛地在前言中對那些專業人士說: “願這本書能讓你記起那個喜愛音樂的自己, 想起每一個與美好感動相逢的當下。” 是的,這本書或許並不能為他們帶來更多新的收穫 但卻是很好的懷舊書籍,回想那段青澀的時光 找尋那種初相識的美好和快樂 作者很善良地寫出了曾經那個稚嫩的自己 那你又何必用“成熟”的眼光去和那個已經長大了男孩計較 「無論人生可以多荒謬,世界可以多歪斜,有些事, 永遠值得你放在心上,用自己最堅定頑強的意志, 溫柔又執拗地守護。」 這就是現在最流行的“不忘初心”的另一種表達 外部環境、內心信念和處理方法都給出了見地 想到了豆瓣曾有個專欄作者,也是古典樂從業人員 TA兜兜轉轉還是選擇了古典樂的相關工作 有一次去面試龔琳娜的助理的時候 雖然已經當做是給朋友面子相見而已 他們還是細細探討了音樂的追求 龔琳娜和她丈夫執著的精神可佩 但是方式很激進 對別的 尤其是古典樂的態度是鄙視 那位作者卻用溫柔可接受的方式捍衛了心中摯愛的古典樂 “面試”當然是不歡而散 但卻是各自為了自己所鍾愛的事業 龔琳娜也沒有降低助理的錄取標準 去錄用一個有著相關藝術造詣的人 TA也仍舊堅持在古典樂的陣地耕耘

「經典是每一次重讀都像初次閱讀那樣, 讓人有初識感覺的作品; 經典是,我們愈自以為透過道聽塗書就可以了解, 當我們實際閱讀,愈發現它具有原創性、出其不意且革新的作品。」 讀經典、聽古典樂 要打破定向思維的禁錮 一直想要找一段安靜的時光、平靜的心情好好享受和品讀 可通常而言 除非大長假 很難找到那麼安逸的光景 我選擇了在路上讀 這是不開車通勤的好處 音樂到還好 但是雙手得到了解放 移動的車廂變成了流動的圖書館 很難以記住很多 很難系統地去學習 後續的工作或許很多 但只要開始就有了收穫的希望 國慶假期後的上班路程 伴著能找到的古典樂+入門書籍 上班的心情變得十分不同 日復一日的光景也有了不同的變化 這一段路程隨著我每一個階段心境的不同 都有了不同的景象 這一個街區在我的人生中已經具有經典意義 因為每次用心看 她總是那麼地不同 「參與比掌聲更重要」 先說:我並不是熱衷鼓掌的觀眾 並不是因為我挑剔 很難討好 而是很多時候 鼓掌會打斷一種連續的聽覺感受 餘音繞樑的歌聲、樂聲和舞姿會被掌聲打斷 意境的暴力破壞 所以劇場禮儀這件事情是門學問 但是我很喜歡在終了時 起立鼓掌 可在國內 那就是怪物 2010年Dang Thai Son在台北開蕭邦獨奏音樂會 Encore表演馬祖卡舞曲 即使琴音散去 演奏家的手也自鍵盤放下 音樂廳仍然靜穆無聲 滿是鋼琴詩人的惆悵哀傷 “那七秒鐘的空白,讓我永遠也忘不了這場音樂會。” 遇上能融入音樂感情和現場演奏的觀眾也是演奏家的一大快事吧 很多時候,國內的演出就是只要台上有短暫的停頓 就有此起彼伏的掌聲 有時候不是好事情 但似乎現在海外團體也沈浸於中國式熱情 把「舞台的抽象神聖性」暫時放在了一遍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 說到這個觀點的時候 作者引用了錄音時代之前的音樂會 因為無法紀錄和一模一樣呈現 有些演奏家會自行重奏 有了《貝多芬十八交響曲》 但我只能說伴著音樂 那些逝去的時間變得飽滿而有價值 如果我不需要靜靜思考的話 我的生活無法忍受沒有音樂的伴隨 「聽音樂 時序很重要」 時間背景對音樂的深層理解很重要 有的時候想要找一段不受打擾的時光 為的是沈浸在這首曲子的本身 去挖掘這個曲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吧 通常這樣去做的時候 會不斷帶來更多的驚喜 會知道很多音樂八卦 其實在那個時代他們就是“偶像” 那個只有古典樂和歌劇作為娛樂消遣的時代 嚴肅 深沈 但是很有營養 難道不是麽? 他們可以為了奏響時代的主旋律 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傳世之作 我們這一代可以為後人留下什麼? 越來越多的流行音樂 連下一代人都無法討好 更不要指望一個世紀之後的人 所謂的經典 那是一種姜太公釣魚的悠然自得 我就在那裡 你來或不來 你向我走來 我自綻放最美的姿態 然後給每一個人 一段段奇幻旅程 帶來「現在和過去之間 永無止盡的對話」 「一部文學作品就是一座紀念碑 每當新作問世,世界上就多了一座紀念碑, 從而改變現存紀念碑的排列方式。」 現存古典音樂作品,其構成脈絡就是意義。 少了它們,音樂史就不會是現在的樣貌。 這些作曲家(Bach, Mozart, Beethoven, Chopin, Wagner, Debussy, Schönberg, Stravinsky)的概念常常指向未來,音樂史也在他們的光芒下繼續前進。 「能夠從閱讀經典中獲得最大利益的人 是有技巧地輪流閱讀經典與適當當代資料的人」 音樂和文學以及其他學科 是能夠觸類旁通的 如果沈浸其中 不免有迂腐的學究氣息 尤其是只關注自己的研究領域 如果排斥經典 那就是背叛時間的沈澱和歷史的客觀 木心、焦元溥想必就是這樣的作者吧 沒有任何理論能夠成功解釋 為何某些樂曲就是能感動人心 為何某些旋律就是使人難以忘懷 ——那是音樂最神秘,也是最偉大的力量。 它要求你我以情感探索, 以心靈相待, 最後又化作溫暖的回憶 成為我們最珍貴的寶藏與養分。 “愛”和“音樂”是最美的同義詞 而你永遠可以給自己寫情書。 「我們永遠能以心靈做極限運動, 以思考造訪異國。 藝術創作讓我們認識世界, 同時也更認識自己。 我們有多好奇, 就可以走得有多遠。」 「如果你喜愛音樂, 請更要磨利自己的感官 珍惜每一個旅行與學習的機會。 音樂能幫助你看得更多, 想得更深,只要你願意思考與沈澱。」 這本書不太易讀之處在於 - 腳註的翻閱很不方便 - 曲目的資料統一在附錄裡面 前後翻閱也不方便 - 外語引用的文字 很難找到原語文字 但是翻地實在不錯 誤打誤撞地走進古典樂的世界 初來乍到 希望前輩們多多指教 11月2日 焦博士 大劇院講座 期待另一場的酣暢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