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國家做了什麽——《詩經》筆記之《王風·揚之水》
《王風·揚之水》
揚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毛詩序》: 刺平王也。不撫其民而遠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
平王東遷後,爲了照顧常受楚國之擾的母家的申國,便派遣了部份在王都的部隊去申楚邊境屯駐。這些士兵長期遠離故鄉,守的又是他國的土地,心中自是不甘和淒苦。所以《揚之水》是刺平王的政令惱煩了人民。也是周王室權威不再的側面寫照。
“揚之水,不流束楚”。激揚之水,不能流移一捆扎起來的木薪?這句其實是反問起興,是興以天子之威德,難道不能施行恩澤於民?諷平王政令寡情惱民,不是不能,而是不為。也可以說,是真的有心無力了,如水空有激揚之態而不能移薪,天子之威德亦有名無實了。“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我獨自來到申國,我的家人不能與我同來,教這本來團圓的一家人分離,兩地相思。“懷哉懷哉,喝月予還歸哉”。懷,安也。我來申國日子既久,不知我的家人在老家過得怎樣?要到哪年哪月我才能歸還故里呢?
“揚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楚,木也。這裡講到的“甫國”和下章的“許國”,和申國同為姜姓。雖平王未令周人戍此二國,但作為反諷平王政令中顯露出的太重的對母家的私心,也一併牽連入詩,可見詩人怨氣之深。
“揚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蒲,草也,一說是柳。
王夫之的眼光則更遠更深些。他認為,當時楚子熊通自號為王,霸漢割濮,大有問鼎之勢。申國作為周王都的屏障,平王戍兵於此,本來就是自保,但作者不知啊,所以怨深,誹之名私心母家。上情不達下,下情不及上,君民之利益本是相通的,但現在因為誤會而相觸了(現代政治的基本意識形態),上下不能齊心而互相傷害,是非常可悲的。人民心心念念的只是自己的家,而不知國家的安危,以為統治者是私顧母家的這種聯想,難道不是作者自我內心的反射嗎?君是舟,民是水已經是彼此相對的比喻了,當然作為君王對自己的警示是好的。《詩經》作為國家領導人的教材,故從檢查領導人自身問題的角度入手,王夫之作為民而作出的反思,更值得我們反身自訟。如果覆舟是因為船上的船長與船員不和所致,就非常遺憾了,君民本在一條船上。
揚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毛詩序》: 刺平王也。不撫其民而遠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
平王東遷後,爲了照顧常受楚國之擾的母家的申國,便派遣了部份在王都的部隊去申楚邊境屯駐。這些士兵長期遠離故鄉,守的又是他國的土地,心中自是不甘和淒苦。所以《揚之水》是刺平王的政令惱煩了人民。也是周王室權威不再的側面寫照。
“揚之水,不流束楚”。激揚之水,不能流移一捆扎起來的木薪?這句其實是反問起興,是興以天子之威德,難道不能施行恩澤於民?諷平王政令寡情惱民,不是不能,而是不為。也可以說,是真的有心無力了,如水空有激揚之態而不能移薪,天子之威德亦有名無實了。“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我獨自來到申國,我的家人不能與我同來,教這本來團圓的一家人分離,兩地相思。“懷哉懷哉,喝月予還歸哉”。懷,安也。我來申國日子既久,不知我的家人在老家過得怎樣?要到哪年哪月我才能歸還故里呢?
“揚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楚,木也。這裡講到的“甫國”和下章的“許國”,和申國同為姜姓。雖平王未令周人戍此二國,但作為反諷平王政令中顯露出的太重的對母家的私心,也一併牽連入詩,可見詩人怨氣之深。
“揚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蒲,草也,一說是柳。
王夫之的眼光則更遠更深些。他認為,當時楚子熊通自號為王,霸漢割濮,大有問鼎之勢。申國作為周王都的屏障,平王戍兵於此,本來就是自保,但作者不知啊,所以怨深,誹之名私心母家。上情不達下,下情不及上,君民之利益本是相通的,但現在因為誤會而相觸了(現代政治的基本意識形態),上下不能齊心而互相傷害,是非常可悲的。人民心心念念的只是自己的家,而不知國家的安危,以為統治者是私顧母家的這種聯想,難道不是作者自我內心的反射嗎?君是舟,民是水已經是彼此相對的比喻了,當然作為君王對自己的警示是好的。《詩經》作為國家領導人的教材,故從檢查領導人自身問題的角度入手,王夫之作為民而作出的反思,更值得我們反身自訟。如果覆舟是因為船上的船長與船員不和所致,就非常遺憾了,君民本在一條船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