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偶感
读文偶感:
1:读马小盐《格非与苏童:“疯癫”中国的描摹者》
马小盐的评论中讲了关于乌托邦的问题,刚好我看完了《蒂里希选集》中政治期望这一章。格非和苏童的小说都描写强调了乌托邦的消极意义。苏童的这本小说没看过,但是看过《江南三部曲》。他写了社会乌托邦的种种可能,但更强调了革命乌托邦最后的幻灭,这是一个必然的结局。乌托邦的积极意义完败给乌托邦的消极意义。《江南三部曲》和《黄雀记》形成一种比照,前者因为作家的潜意识思想倾向,将人物在乌托邦的的实现过程中描写成扭曲荒诞的形象。他描写了一个水平维度上貌似积极向前的社会历史乌托邦;而后者描写的是对历史传统回归的乌托邦,两本小说具有同质性。主人公作为水平维度上历史领域的乌托邦承担者,他们都无视人的存在的有限性,将不可能性看作可能性。一旦对乌托邦产生幻灭,为了反抗幻灭而维持乌托邦的力量,乌托邦的软弱性必然转变成一种邪恶的力量。虽然一种是朝前的革命的乌托邦,一种是朝后的保守的乌托邦,两种乌托邦的承担者都必然看到虚无的结局。历史的过程一定要有超历史因素的介入,如果只有水平维度的有限性努力,没有对垂直维度无限性的接纳,将暂时的意义模糊的事物看成意义确定的终极性事物,所有乌托邦都是无效的。也即导致人性内在的非存在性扩大化,破坏和毁灭是必然的,人的非理性疯癫也是必然的。
2:读朱大可《哭泣中的两张脸》
忆1976——假哭与真哭混淆,有时假哭是为了群体的认同,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是往往在群体性行为中又变成了自欺般的真哭。在意识形态普遍化的专制国家,要拥有人格独立和自我意识是奢侈的妄想。加尔文说过:人的心灵不仅是制造偶像的永恒工场,也是产生恐惧的永恒工场。为了逃避时代和社会的焦虑,自欺成为了一种生存方式。拥戴偶像才能获得虚幻的安全感,但是这种安全感是十分脆弱的,随时不堪一击。
3:读朱大可《新巴别辞典之色语、酷语与秽语》有感
夏娃是亚当的话语,因为来自亚当的肋骨。夏娃按照亚当的话语塑造自己,这是男权社会的隐喻。
色语的挑战也是一种有局限的挑战,与其说是挑战不如说是一种对男权价值观念的偏激性和极端性的迎合,其实和女权主义无关。
灵语的不在场是整个社会拜物教和拜权教结合的社会现实及心理现实结果。物化和异化的人早已失去了精神维度的信仰价值取向。悲哀的是人意识不到自己作为人所具有的任何可以超越现实的能力已被无情的褫夺,他们在面临存在的深渊时还烂醉如泥。
皮鞭意象即是一种肉身互害模式的隐喻,曾经的互谄之人一旦成为敌对双方,就开始互害。雷锋日记中成这样写到:“夺过鞭子抽敌人……”后来被谱成歌曲唱遍大江南北,在那场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中作为群体之间的敌对和互残找到暴力行动的伪正义依据。而被擢升为革命旗手的鲁迅,曾“横眉怒对千夫指”,对敌方毫不留情的抛出投枪和匕首,但在自己的晚年却感受到被敌对势力鞭子抽打的迫害。在这种肉身互害中,没有信仰的人没有基督教式的宽恕与爱。
秽语原本进入不了书面语和正式社交场和,但是人们对其有着上瘾的嗜好。在一个非正常的社会中饱受各种来自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没有多样化的释缓渠道,秽语便成为朗朗上口的解压神器。加上秽语又具有酷语的暴力特色,又有色语的对下半身放肆亵渎的快感释放,所以成为人信手拈来的无敌神器。但是其杀伤力并不直接针对体制,只是将粪便拉在公共空间,彰显对私密空间行为的窥视欲望。这种国骂随时代的升级拉低整个国民素质。在体育场内,万人齐声高呼“傻X”的场面,俨然愚人节的肮脏狂欢。
国家主语与文人宾语是极 权主义对社会进行顶层设计的位格规定,集体族群位格永远高于个体位格,因此后者的独立存在被前者无条件的彻底否定。集团话语主宰个体话语,作为部分而存在的自我吞噬作为自我而存在的自我。所以文人除了歌德没有别的路可走,总是在庙堂和江湖之间困惑和纠结。
(4)读马小盐《萧红哀歌——那被无限放大的私生活》有感:
萧红无疑是个具有“强大野性”的社会叛逆者,才华卓著,鹤立鸡群。但是她的叛逆却最终导致悲剧的结局。每次看关于萧红的身世介绍都不免唏嘘感叹 ……哀其不幸,但也叹其面对选择时的冲动和极端感性化。可以将萧红和其他同时代的独立女性相比较,性格的对照立判迥然。导致命运多舛的因素不仅仅是时代和社会环境,强大的野性也不是掌控自己命运的唯一力量,掌控自己命运的决定因素还在于清醒的理性判断和强大的精神自我,否则便会像她那样从一个爱情的漩涡卷进另一个爱情漩涡……“强大的野性”会在不断颠簸的命运历程中显得不堪一击……人们对她悲剧命运的关注较多是因为习惯性的对弱者的哀怜,凡所见之描述皆为对萧军和端木蕻良的大男子主义和后者的性格懦弱没有男人的担当。其实我看过萧军的日记,他还是一个刚直不阿的铮铮汉子。而对萧红和鲁迅先生之间关系的描述,则重点落墨于两人在师生之情愫中夹带着暧昧的恋父情节及男女之间未捅破的窗户纸时朦胧的津津乐道……萧红其实也有她自己的原因,始终把美好的理想全都寄托在男女关系上,并没有一种强大的精神自我,“强大的野性”其实就是一种不成熟的任性。和同时代的独立女性相比照,性格立判迥然,她还是不如当时的苏青和张爱玲。人们会在对悲剧人物的观照中获得一种美感的体验……美感的体验有时会将清醒的理性思考悬置。
1:读马小盐《格非与苏童:“疯癫”中国的描摹者》
马小盐的评论中讲了关于乌托邦的问题,刚好我看完了《蒂里希选集》中政治期望这一章。格非和苏童的小说都描写强调了乌托邦的消极意义。苏童的这本小说没看过,但是看过《江南三部曲》。他写了社会乌托邦的种种可能,但更强调了革命乌托邦最后的幻灭,这是一个必然的结局。乌托邦的积极意义完败给乌托邦的消极意义。《江南三部曲》和《黄雀记》形成一种比照,前者因为作家的潜意识思想倾向,将人物在乌托邦的的实现过程中描写成扭曲荒诞的形象。他描写了一个水平维度上貌似积极向前的社会历史乌托邦;而后者描写的是对历史传统回归的乌托邦,两本小说具有同质性。主人公作为水平维度上历史领域的乌托邦承担者,他们都无视人的存在的有限性,将不可能性看作可能性。一旦对乌托邦产生幻灭,为了反抗幻灭而维持乌托邦的力量,乌托邦的软弱性必然转变成一种邪恶的力量。虽然一种是朝前的革命的乌托邦,一种是朝后的保守的乌托邦,两种乌托邦的承担者都必然看到虚无的结局。历史的过程一定要有超历史因素的介入,如果只有水平维度的有限性努力,没有对垂直维度无限性的接纳,将暂时的意义模糊的事物看成意义确定的终极性事物,所有乌托邦都是无效的。也即导致人性内在的非存在性扩大化,破坏和毁灭是必然的,人的非理性疯癫也是必然的。
![]() |
![]() |
2:读朱大可《哭泣中的两张脸》
![]() |
蒙克《宗教》 |
![]() |
![]() |
忆1976——假哭与真哭混淆,有时假哭是为了群体的认同,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是往往在群体性行为中又变成了自欺般的真哭。在意识形态普遍化的专制国家,要拥有人格独立和自我意识是奢侈的妄想。加尔文说过:人的心灵不仅是制造偶像的永恒工场,也是产生恐惧的永恒工场。为了逃避时代和社会的焦虑,自欺成为了一种生存方式。拥戴偶像才能获得虚幻的安全感,但是这种安全感是十分脆弱的,随时不堪一击。
3:读朱大可《新巴别辞典之色语、酷语与秽语》有感
![]() |
![]() |
![]() |
夏娃是亚当的话语,因为来自亚当的肋骨。夏娃按照亚当的话语塑造自己,这是男权社会的隐喻。
色语的挑战也是一种有局限的挑战,与其说是挑战不如说是一种对男权价值观念的偏激性和极端性的迎合,其实和女权主义无关。
灵语的不在场是整个社会拜物教和拜权教结合的社会现实及心理现实结果。物化和异化的人早已失去了精神维度的信仰价值取向。悲哀的是人意识不到自己作为人所具有的任何可以超越现实的能力已被无情的褫夺,他们在面临存在的深渊时还烂醉如泥。
皮鞭意象即是一种肉身互害模式的隐喻,曾经的互谄之人一旦成为敌对双方,就开始互害。雷锋日记中成这样写到:“夺过鞭子抽敌人……”后来被谱成歌曲唱遍大江南北,在那场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中作为群体之间的敌对和互残找到暴力行动的伪正义依据。而被擢升为革命旗手的鲁迅,曾“横眉怒对千夫指”,对敌方毫不留情的抛出投枪和匕首,但在自己的晚年却感受到被敌对势力鞭子抽打的迫害。在这种肉身互害中,没有信仰的人没有基督教式的宽恕与爱。
秽语原本进入不了书面语和正式社交场和,但是人们对其有着上瘾的嗜好。在一个非正常的社会中饱受各种来自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没有多样化的释缓渠道,秽语便成为朗朗上口的解压神器。加上秽语又具有酷语的暴力特色,又有色语的对下半身放肆亵渎的快感释放,所以成为人信手拈来的无敌神器。但是其杀伤力并不直接针对体制,只是将粪便拉在公共空间,彰显对私密空间行为的窥视欲望。这种国骂随时代的升级拉低整个国民素质。在体育场内,万人齐声高呼“傻X”的场面,俨然愚人节的肮脏狂欢。
国家主语与文人宾语是极 权主义对社会进行顶层设计的位格规定,集体族群位格永远高于个体位格,因此后者的独立存在被前者无条件的彻底否定。集团话语主宰个体话语,作为部分而存在的自我吞噬作为自我而存在的自我。所以文人除了歌德没有别的路可走,总是在庙堂和江湖之间困惑和纠结。
(4)读马小盐《萧红哀歌——那被无限放大的私生活》有感:
![]() |
![]() |
![]() |
萧红无疑是个具有“强大野性”的社会叛逆者,才华卓著,鹤立鸡群。但是她的叛逆却最终导致悲剧的结局。每次看关于萧红的身世介绍都不免唏嘘感叹 ……哀其不幸,但也叹其面对选择时的冲动和极端感性化。可以将萧红和其他同时代的独立女性相比较,性格的对照立判迥然。导致命运多舛的因素不仅仅是时代和社会环境,强大的野性也不是掌控自己命运的唯一力量,掌控自己命运的决定因素还在于清醒的理性判断和强大的精神自我,否则便会像她那样从一个爱情的漩涡卷进另一个爱情漩涡……“强大的野性”会在不断颠簸的命运历程中显得不堪一击……人们对她悲剧命运的关注较多是因为习惯性的对弱者的哀怜,凡所见之描述皆为对萧军和端木蕻良的大男子主义和后者的性格懦弱没有男人的担当。其实我看过萧军的日记,他还是一个刚直不阿的铮铮汉子。而对萧红和鲁迅先生之间关系的描述,则重点落墨于两人在师生之情愫中夹带着暧昧的恋父情节及男女之间未捅破的窗户纸时朦胧的津津乐道……萧红其实也有她自己的原因,始终把美好的理想全都寄托在男女关系上,并没有一种强大的精神自我,“强大的野性”其实就是一种不成熟的任性。和同时代的独立女性相比照,性格立判迥然,她还是不如当时的苏青和张爱玲。人们会在对悲剧人物的观照中获得一种美感的体验……美感的体验有时会将清醒的理性思考悬置。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