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LOHAS年鉴
跨年的那一刻,我在整理十二年来攒下的电影票根,一张张描褪色的字,按时间放入收纳本里。很简单的事情,却能产生一种对于自我的认知感。 这一年大家常说,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其实倒不如说是生活的仪式感远去了。不时会有些瞬间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变得麻木而重复,停滞在原地的感觉,恐惧。这样的空洞,除了虚无的凌晨四点夜空陪伴外,踏实的汲取不同的养分是最好的治愈。毕竟,有趣的无用,也是一种能力。 1月2日 广东时代美术馆 展览丨开放的实验室——中日园林 saying: 同一天还有另外一个与网络重构表达相关的展览,但感触一般。中日园林的装置阐释倒是蛮合口味的。两个展厅,一个中式,用纸板与植物堆砌层叠;一个日式,只有个大架子顶天立地,抽象的物件却给人直接的感觉到了,“藏”与“空”,两种园林的精髓,有意思的再创作。 讲座丨有间影院第四季“乡土安在”周浩《棉花》分享会 saying: 是周浩的粉,他那句像一个苍蝇一样待在墙上记录事情的理念就是我对纪录片的想法。这一次看了《棉花》,有点刻薄的导演,抱着手臂蜷在高脚凳上半侧着脑袋谈自己的片子。一部纪录片背后是大量的时间,他有点不满意这部作品的剪裁色彩过重,像故事了。 1月8日 广州大剧院 演出丨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明星GALA saying: 一般来说,GALA都不太容易让人沉浸到故事里面,特别是陌生的。但这一次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选的几个偏现代的芭蕾片段都很入眼。阿莱城的姑娘,双人,白衣,无背景,十五分钟都能快进完一部爱恨情仇的起承转合,过瘾。 1月9日 广州方所 讲座丨靳埭强:设计水墨,水墨设计 saying: 靳叔就是大写的人格魅力呀。一开场说“好开心沃,今天请到我小学同学过来听我的分享会耶”,然后就叨叨叨了两个小时,说是讲设计更像一场talkshow。叔家里的故事也挺有意思的,听完特别想收齐他给香港邮政设计的各种邮票,哎哟。 1月27日 逵园美术馆 展览丨逆行之诗——杨舜个人作品展 saying: 一年前听过杨舜老师说她当下航海生活与做女性策展人的讲座,这次来看作品展。大概是近几年在海边与海上生活的缘故,画面里面的蓝色特别的吸引注意力,浮动、漂流。 @伊朗 2.6-2.16 有点执念的想去的地方,真的成行后还有点恍惚的感觉。从硕士课程开启的对伊斯兰文化的兴趣得到了全方位的满足,每一天和不同的当地人交流,真切的眼见步踱一点一点的波斯。脑子里随意一晃都还能闪现出各种伊朗的碎片记忆,对于这个国度,我是偏爱的。 2月15日 伊朗当代美术馆 saying: 当代美术馆,外观与任何一个地方的当代艺术馆无异,简洁线条,柔和的棕色是馆内的基调。正在展出的是伊朗女画家Farideh Lashai的终身作品回顾,按时间回顾了她的不同时期,从效仿古典的油画到极简主义色块表达,战争时期的惊惶与晚年童话手法里的生死阐述,挺精彩。 2月25日 广东现代舞团小剧场 演出丨广东现代舞团《须弥芥子》 saying: 特别喜欢的小剧场,这次和朋友坐在最后一排,安静的看着舞者们将空气里的尘埃挥舞出弧线。不大的场地里,飘逸的衣服一直在飞动,似一个个的漩涡。看的时候想着,要说最想要的现代舞周边,我想该是舞者们的呼吸声。 2月27日 深圳前海壹会 展览丨左小祖咒个展——艺术养殖户 saying: 赶了开幕式,左小在那儿签字时人太多。等我们喝完一圈星巴克回来散的差不多了,开始看画儿。好玩的,真不正经的东西挺地道。特别喜欢一幅莫名其妙的仙人掌。 2月28日 深圳大成面粉厂 展览丨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 saying: 赶了闭幕式,本来想听讲座,可等公交晃悠过去的时候讲座的嘉宾大概都已经离开会场准备上飞机了。还好展里面有几个挺有意思的概念。一个是音声拼贴,从同质化找到个体阐述。将1000多个一模一样的音乐盒整齐的放满一面墙,观看者通过时长不一的旋转不同的发条产生新的作品。另一个是速写他人的家,艺术家通过速写几个在深圳的人的生活环境侧面,将交流的内容笔记式的附注在旁,像是一份生动易读的生存报告。 3月4日 广州方所 讲座丨杨渡:漂泊,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印记 saying: 从小家族看大历史,台湾作家们喜爱的叙事方式。这一次的关键词是漂泊,讲座里杨渡老师展示了不少家族的旧照片。是啊,每一个家庭都是一部史诗。 3月10日 广州大剧院 演出丨中文版《战马》 saying: 实话说,第一次看到几个木偶演员认真的操作一匹马的时候,真的是噗呲一下笑出来了。但随着剧情的推进,到后头完全忽视了舞马者,马的形象相当鲜活。 最早看《战马》是电影版,抖森与卷福的联手。剧版感觉更加的充实,故事主线推进、核心冲突都做的很好,也该归功于舞的相当走心的战马与小鸭子。 3月19日 广东演艺中心 演出丨立陶宛OKT剧团《哈姆雷特》 saying: 在剧场里,我睡着了。下午,下半场,从哈姆雷特开始导一场逼叔父说出真相的戏时我开始陷入昏沉,等我清醒的时候,哈姆雷特已浑身血迹,接近尾声。 被宣传颇多的化妆台是很巧妙的道具,故事里当代的元素也能融合巧妙。只怪午后昏沉,也只好拿剧场届名言宽慰自己“在戏院睡着,也是一种相当好的睡眠”。 4月6日 广东美术馆 展览丨亚洲时间—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 saying: 再再再一次觉得罗一平馆长的介绍词很可读。什么是亚洲?什么是亚洲艺术?很好的探讨话题。 韩国艺术家姜爱兰的《请回答》影像,通过纪实资料、大投影、旧照片旧报纸多种元素的融合,在一片黑色的空间里让人沉思慰安妇议题,很好的反战艺术装置。 王维的《滩》系列,说明书式的画作,将自我曾经的记忆碎片拼起呈现。 4月9日 广州大剧院 演出丨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奥赛罗》 saying: 对live接受无能的朋友把票转手给了我。《奥赛罗》的故事转移到了现代背景说实话真的有点矫情,不过对于因为嫉妒而犯事的小人物倒真是一贯讨厌不起来。 4月16日 广州大剧院 演出丨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哈姆雷特》《李尔王》 saying: 抢到了最后三张套票里的两张,卷福的号召力呀。这版的《哈姆雷特》挺不错的,知识分子版卷哈让故事在现代落地成功,最后一幕飞沙卷石摧毁了整个舞台的场景真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喜欢这个结尾。《李尔王》的演绎也很有惊喜,演员阵容更加戏骨,几场群戏让人有点忘记自己看的是live,仿佛就是在现场。 @澳门 4.23 半个宿舍的小旅行,一人将远去,一人来初见。选择了最传统的路线,从大三巴逛到威尼斯人,熟悉的地方能走个七八遍还有新鲜感的也就是港澳了。大三巴一带还是老样子,每走一次都吃进肚子两三片肉干。搭公车去威尼斯的路上,发现官也街附近又多了几家蛋糕店,小心动。 午餐吃的是曾经让我好奇的小飞象,在威尼斯里面又见到了踩高跷的表演者,时间果然从来都不是线性的,穿越最现实的表现形式大概叫做似曾相识吧。 4月24日 广州方所 讲座丨熊培云:西风东土——中国最应该向日本学什么? saying: 欣赏的作家,感兴趣的题材,去听了新书的讲座。谈的大问题到底是记不住了,熊老师讲自己在日本的经历才是最生动的。不懂日语,也满街的找日本当地人采访,找普通人,抓着聊,有家庭主妇,也有黑帮小哥。这样的访学体验,有趣。 @泰国 4.30-5.4 花五天的时间与一座叫大城的“小城”相处,是特别美妙的体验。介乎城市与乡村间的旧都有一种时间凝固式的美好,城里林林总总都是庙宇,人不多甚至没有人的,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酷的了。每天起来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要去哪个庙里转转,到了便寻找一个喜欢的角落窝着,日照也好,日落也罢,空间简化成了自我与佛像,心里却感觉装下了宇宙。 5月7日 扉艺廊 展览丨美丽时代——安哥摄影展 saying: 老广州,从街头即景到人家生活,安哥的照片里总能发现自己城市里熟悉的痕迹。城市摄影真的是一直感兴趣的主题,坚持对一座城市的拍摄,时间总能给你一份答卷。 5月8日 广州大剧院 演出丨HAYA乐团演唱会 saying: 在一档虽然没有红但是real好看的原创综艺节目《世界正在听》里知道了HAYA,现场听黛青塔娜的效果更是真实的动听。野马,大风,篝火,一个人的歌声里真的可以展现出一卷轴的意向。 5月15日 广州大剧院 演出丨德意志威斯巴赫童声合唱团音乐会 saying: 是的,就是任性的想听一首《虫儿飞》,然后就去了。 @云南 5.17-5.22 和大理朋友在珠江新城吃着鸡煲,侃着大山,突然就收到了去大理一趟的出差通知,总有些出行突如其来。见到了听过多次与从未耳闻的地方,犯了一次肠胃炎却也收获了些意外的感触。大理是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地方,来的第一天我大概就明白了为什么“大理客”会成为一种流行。但相比于苍山洱海,周边的一些小城镇里有更合我口味的碎片,他们的人间烟火,看起来真的,可好。 【大理丨在孤独是可耻的520之夜,我去Bad Monkey喝了一杯摩卡】 https://mp.weixin.qq.com/s/r51YY38p8yuaa_eBRCBIKw 5月29日 深圳聚橙剧场 演出丨“微小相见”张楚演唱会 saying: 中国摇滚了这么些年,最喜欢的还是张楚。先买了深圳站的演出票后来广州也开票了,去了广州场的朋友说有点冷清,深圳场倒是热闹的不行啊。新歌也买账,但多少有点重复式的呓语感。老歌就不用说了,每一首都是全场一块儿跺着脚挥着手大合唱的。有观众激动的大喊“中国摇滚牛逼”,楚哥幽幽的笑着说,“那和我可没什么关系”。 6月2日 星海音乐学院 演出丨Matuto乐队演唱会 saying: 朝九晚九的跟了一天这个乐队的行程,从采访到大师课到演唱会。细微的地方最有意思。主唱不知道从哪里掏出一根香蕉,告诉我演出前一定要吃一个保持好的状态。打击乐手有一面铃鼓的鼓面是巴西国旗。贝斯手不擅长上网,思考问题的时候很像黑人问号脸的原型。鼓手对这个城市充满好奇。握手的时候能感觉到手风琴手手上的茧。 南美音乐的感染力确实强,控制不住的摇头晃脑。大师课上到最后所有学生都冲到了舞台上拿着各种乐器一起合奏。演出的时候,现场开起了小火车,最后一首歌,全部人站起来跳着挥舞着,仿佛有旋律生活便什么都够了。音乐到底是对社会动物有魔力的药剂。 6月4日 广州乐府 演出丨旅行团乐队演唱会 saying: 今年年初的时候突然特别喜欢旅行团,连主唱是利物浦球迷这事儿我都忽略不计了,大概《于是我不再唱歌》真的挺吻合某个节点的状态。去的这一场是Live,14年草莓以后再也没有站在第一排趴着铁栏杆听歌的已退出江湖的我,望着前面汹涌的年轻人儿们,找了一个安静角落背靠着杆坐着听。小场有小场的好呀,孔阳对台下一个姑娘说不要哭了的时候,似乎大家都听见了女孩的啜泣。 6月7日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丨2016年广美研究生毕业展 saying: 今年没去大学城的本科毕业展,倒阴错阳差的第一次看了研究生的毕业展。看的是第二轮的设计类展,有想法的作品也有的,大概三年的学习让做设计时的他们思考沉淀的更多一些。 @黑龙江 6.17-6.23 大学毕业旅行的时候,去了大东北半个多月,计划要去的地方有一站因为时间缘故最终没去,那个地方叫伊春,是这次出差的目的地。再一次来到哈尔滨,却感觉中央大街的色调灰沉了些。出发去伊春,森林、湿地、自然公园,绿,小城市夹杂其中。 在一个森林公园里,一直穿行在密林之中,登上了该有十层楼高的观光塔后,不可攀的群木成了一片稻田,风把阳光一层层的从树顶上吹过去,出神的好看。 6月25日 广东美术馆 展览丨铸造时代——广州雕塑院六十年回顾展 saying: 钟志源的雕塑有风的质感,喜欢。 7月8日 广州大剧院 演出丨绿叶剧团《爸爸》 saying: 比想象的要短,一个小时的剧,导演说会做长一点,但现在这个版本我大概已经哭过三轮了。亲情的点永远都戳,特别再有一些你也曾经经历过的片段。 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少,尽量的不留遗憾吧,you only live once,不是么。 【绿叶剧团《爸爸》:爸爸去哪儿了】 https://www.douban.com/location/drama/review/8399420/ 7月9日 广州塔一层 展览丨麦当劳奇趣玩具厂 saying: 满满的童年回忆啊,吃了十几年开心乐园餐的人不可以错过的展览。看到这么多年吃过的玩具一次性的跳到身边,在展区里唯一会说的一句话就是,啊这个我有,啊哈这个我也有。小小的展馆转了一个多小时,到人家关门的时候,拿着盖好章的纪念卡去店里换了个圆筒吃。 7月10日 扉艺廊 展览丨视差——来自成都、广州的绘画艺术 saying: 两座城市,老师与学生两代画者之间的视差。看到了合作过的邓箭今老师的真迹,看纸本产生过的无所事事者的隆重感愈加强烈。学生多少有师承老师风范,莫希亮的《鸳鸯蝴蝶梦》系列,眼前一亮。 7月16日 十三号剧院 演出丨大开剧团《金花喜事》 saying: 来自台中的大开剧团的经典剧目,从一个家庭切入社会与时代。台湾人30年前在探讨的正是我们当下面临的问题。女大当如何嫁,喜剧收场自然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7月22日 广东博物馆 / 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 展览丨 神之面孔——中非珍稀面具展 saying: 介绍十分详实的展览,认真的看了来自不同部落的每一个面具。有一些面具的脑洞真是奇大,有戏剧含义的面具到底最好玩。 演出丨“地表最强”周杰伦演唱会 saying: 感谢朋友again,抢到了两张广州站的首场门票,第一次买了过千元的演唱会票。 大二那年花180块听了“超时代”演唱会,热闹,安可了5、6轮,中途播了一个MV,“超人不会飞,但为了你们,我会”,是那一场里最感动的瞬间。这一次以为心情会淡定,结果开场MV就忍不住了,各地的歌迷回顾起自己听周杰伦的最初瞬间,感同身受。 “地表最强”的舞台效果超好,有点裸眼3D的感觉。大概是也挺喜欢新专辑的缘故,30%的新歌+70%的老歌=100%满意。最喜欢的几首歌都在现场听到了,和朋友们直播,闹哄哄的过了一晚。 @兰州 7.30-8.2 来黄河边上当伴娘,传统的中式仪式颇地道。回来因为台风在机场蹲了两天的事儿实在曲折,不过短暂的兰州一瞥与想象不同的地方挺多,西北地,意外的温柔。 7月30日 甘肃省博物馆 saying: 和所有国内的省博一样,从原始生物讲到红军抗日。镇馆之宝是马踏飞燕。恩,实际的效果真的很像马踩蕉皮,但马的神韵确实相当出彩,绝对是工艺届的表情包担当。佛教艺术馆很有味道啊,可惜小了点,介绍也不完备,让人刚刚入戏又只能带着一肚子疑问离开。 8月6日 广州大剧院 演出丨林兆华话剧《老舍五则》 saying: 林兆华大导的戏,第一次看。开场的时候迟到了,到座位的时候第一则故事已经演到了尾声,但整个剧场里的那股张力场相当浓厚。京腔、戏曲、杂技,老舍的北平故事里功夫甚多。二十余分钟的短戏起承转合一个不拉。最喜欢《上任》,黑社会招安后黑白吃不定的人情世故。雷恪生老爷子一上场掌声雷动,道具只有几把椅子,一伙人分饰两拨人,暗灯之间警匪转换。话剧到底最见本事、台词、身形、过招,360°无take two展示。 一场下来,完全被圈粉。回家后一查发现,老爷子已80高寿,在台上依然神采奕奕,真角儿。 8月7日 广东美术馆 展览丨林飞龙与诗人 saying: 今年似乎染上了闭幕当天去看展的毛病。林飞龙画的飞龙最有意思了,像脑海里时常跳跃着的潜意识,诗意却直白的面对经历的一切。不少表达感觉碎片,大概简笔些的画作更接近我喜好的风格。 @北京 8.26-8.28 朋友抢到了五月天演唱会的票,出发前约到了一个采访,一举两得的北京之行。两天三夜里撸串喝北冰洋、听讲看演唱会、瘫过什刹海、逛过大故宫,充实又慵懒。 8月27日 北京单向空间花家地店 讲座丨永不完结的故事——S.A.阿列克谢耶维奇文学沙龙 saying: 踏着日落走去花家地店,S姨中国行程的最后一站,赶上。见到本尊的感觉确实是慈祥到让你无法想象这三十年来她做的事情,不过,能去记录下一个帝国的伤痛,也确实需要一份亲和力才能敲击开平凡者们的壳吧。讲座里S姨断续的聊着写作与国家,宏大而重复的问题,聊着聊着,放空的情绪弥漫在空气中。结束时的几个问题颇有亮色,期待S姨新书。 散场后不想走,窝在沙发区喝了一杯京城奶茶,可甜,常规来说我并不会喜欢,但它也可暖了,似乎在那个时刻就该喝一杯这样的甜甜的。 8月28日 北京鸟巢 演出丨“Just Rock It”五月天演唱会 saying: 第一次听六点半就开场的演唱会,太阳还在头顶,一开始感觉确实是怪怪的。但这样一个太阳下山的过程与前半截倒带回顾经典曲目的部分莫名的契合着,回到了成团那一年时,夜幕差不多也降临了,荧光棒亮起,自传开始。鸟巢,十万人一起站着听的演唱会,确实让路人粉如我也乐在其中,到底是回忆的一部分。又一个心愿达成,直到散场都还忍不住拿着灯挥来挥去。 9月9日 广州友谊剧院 演出丨孟京辉话剧《他有两把左轮手枪和黑白相间的眼睛》 saying: 没看达里奥福的原著,直接看孟京辉的版本。自令我坐立不安的第五版《恋爱的犀牛》之后,老孟的作品便再也少不了宝莱坞式歌舞演绎与对生命“啊”声连连的敲击。前半段还在正常的剧情推进时体现的尤为明显,等到后半截男主易主之后,有几个场景探讨的问题确实够赞。但这些话题正如宣传书签上所言“直至今日,我们仍在开枪”,既然是现在进行时,也不遑多论。 9月10日 深圳体育馆 演出丨“岳来越好”岳云鹏相声专场 saying: 来深圳看小岳岳,年初在喜剧人里圈的粉,早早买了票。在体育馆刚坐下来的第一感受是,听相声还是得回小剧场来的有味道。小岳岳一共讲了三个相声,满脑子都是学聋哑的,嘭! 每次来深圳看演出都挺庆幸的。七点四十开的场,该是十点半结束,“听说延时要罚钱啊,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主演都放话了,我们当然奉陪到底。之后的一个小时,安可了一场演唱会。小岳完全唱High,把beyond的歌全唱了一遍不说,观众点的歌也一个不拉。唱到《往事不能回味》时全场手机亮起的星河,说真的,基本是我看过所有演唱会里效果最好的一次。 9月21日 广州大剧院 演出丨陈佩斯话剧《戏台》 saying: 言之有物的喜剧,笑的出来也沉的下去。陈佩斯与一众演员的演技不在话下,《戏台》关键在于剧本做的可好,几个转折都妙极,误会、冲突、碰撞,完全带着观众坐过山车一般的全情投入。乱世出奇招,一方戏台里众生相,嘀笑皆非,落下的是时代的大幕。 9月23日 广州东方文德广场 展览丨“天才达芬奇” 世界巡展 saying: 和达芬奇沾边的事儿都忍不住自觉的打开钱包,奉上软妹币。这一个巡展算是给达芬奇的作品们加注释的一个展览。最重要的一块是对于《蒙娜丽莎》的解读,场馆里三分之一的空间给观众讲解了这幅画作是由四幅作品一层层修改而来,还还原了画作的原色彩。 看完巡展的最大感想是,画家只是达芬奇的兴趣爱好,然而得靠这个养家糊口,他老人家最爱的还是发明军事器械啊。 9月25日 逵园美术馆 展览丨幻象之果——新锐艺术家提名展(第一回) saying: 四位90前后艺术家的作品,喜欢的两个系列都和手有关系。 黄园原《你的手》系列,张璐的《亲密关系》。 @西班牙 9.28-10.7 十天假期,巴塞罗那+菲格拉斯+马德里+塞戈维亚,心愿全部达成,还收获了不少意外惊喜。阳光好、酒馆多的地方艺术也灿烂,建筑、绘画、舞蹈都粗浅的感受一番。 当然,从梅西的全主场路过,才是此行最圆满的事儿。 10月1日 巴塞罗那米罗美术馆 saying: 蒙特惠奇山腰的位置,米罗的一生放在其中。去之前对米罗不太熟悉,看完以后颇喜欢他的表达。喜欢他在每一个探索时期创作出来的作品,学禅初期对于空与破的思索、刚进入超现实主义时期的抽象极简、后期的回归儿童式简笔都很赞。画作不完全按时间排列,到了最后有一个斜坡上美术馆二楼,墙面挂着两幅米罗最后时期的作品,一个是日出、一个是日落,等到了二楼转了一圈我才发现那两幅画便是美术馆的结尾。晚上在老城区转悠的时候突然觉得,没有什么布置比这样的戛然而止更好的了,所有事情去掉装饰与障眼,余下的不正是出与落么。 10月2日 巴塞罗那音乐宫 演出丨弗拉明戈GALA saying: 坐在音乐宫的第一排,我可以清晰的看见舞者脸上的小表情与腿上丝袜的破洞,不时感觉有汗水甩到身上。没有连贯的故事,看的更多的是舞技,弗拉明戈带来的是一种踏破平庸感的力,或许在小酒馆里更有以一种红尘里造作起来的感觉吧。音乐宫建筑太好看,难免分了经历看舞台去了。浮雕+绘画结合的墙面相当喜欢,舞者跳动的身影倒影在墙上的剪影在其中穿梭,美回票价。 10月4日 菲格拉斯达利剧院博物馆 saying: 没有人应该拒绝小胡子。为了达利,来到了他的小镇。顶着一头鸡蛋的博物馆看着就让人开心,博物馆里也放了达利设计的不少装置与珠宝,以及他本人。最有名的几幅都不在馆中,但民间故事系列与岩石系列也不乏出彩之作。对于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一般我都不太能欣赏入其中,但达利的战争反思系列基本是我在馆中最喜爱的一套。博物馆的最后一块是他的胡子摄影,用眉笔效仿了同款,逗乐了在场的一大伙人。 10月7日 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saying: 指引里写着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在其中,进到去问工作人员,给的答复是“毕加索么,在隔壁那条街啊”。当代艺术没看成,也就既来之则看之的欣赏了两个小时的古典绘画。除了看到一副我喜欢的卡拉瓦乔作品外,吃下了尼德兰画家博斯的安利。 10月28日 广东美术馆 展览丨“进入乡村:拯救与共生”当代艺术展 saying: 赶闭展日看的展,相当值得。 策展逻辑十分清晰,中国的未完成当代建设对民族本源的乡村带来了破坏原始结构(经济、宗族与信仰)的打击,缺乏了根基的城市返回断了层的乡村无法需求“故乡”,艺术在此时介入乡村,给大众提供一种关注最基本问题的思路。 作为一个言之有物的当代艺术展,前言里也当然没有忘记抨击一下与资本过度结合的无病呻吟式中国当代艺术怪现状(说得好!!! 展览分三个部分“艺术反思乡村”“艺术介入乡村”“艺术影响乡村”。 △反思部分的项目多为艺术家对于乡村问题的思考。 郭国柱的《堂前间》是对浙江一个村庄整体拆迁前遗物的拍摄,不少家庭的堂前空间都贴着主爱世人的挂历,有趣的是一户人家地上是散落的扑克与性感女郎画像,主在墙上。 黄于纲的《凉灯组画》油画,在湘西村落十年的田野调查与绘画,头戴矿灯在黑乎乎的房间里画出的场景仿佛一部浮动的笔记野话。 △介入部分是方法论的呈现,很喜欢这块。在乡建方面,这块的四个案例都颇有启发。 茅贡计划与许村都将乡村旧厂改造成了艺术家驻地、把农产品进行了故事化包装。前者左靖做了杂志书,后者渠岩重修了现代感祠堂,都是对乡村自我身份的再寻找过程。 靳勒村长是最酷的,艺术家回到家乡石节子当了村长,建起乡村美术馆,展示农民们的艺术,衍生出各类艺文活动,棒呆。 △影响部分带有未来感,讲的是乡村觉醒。 有政府主动请美院工作室来打造乡建的案例,也有自学成才的画家坚持的教农民画油画项目,林正碌的村民教学计划,让人看到农民的艺术创造力,惊喜。 11月3日 逵园美术馆 展览丨手·迹——韦潞作品展 saying: 近两个在逵园看到的展览都和手有关系,这一次,韦潞的手是剪纸做出来的手。女子,年轻,简单的万变的弧度,各种风情,有手足以流露。特别喜欢一张平凡生活感的手部剪纸,低垂的手,准备伸向果盘里的水果,暖色调,舒心。万物生长系列也好看,以手为根,每个人都是一片丛林。 11月9日 香港海港城诚品书店 展览丨画里行间速写香港 saying: 城市速写香港部与诚品书店合作的画展,速写者们选择书店的一个视角开始绘画,十几个不同的角度与触感呈现在一起的时候,作为看展的人,对于书店、对于在地的认知比平面的直感又多出了好几层。大概是受了展览的影响,最后在书店买了一本与城市建筑学有关的书。 @第十三届广东现代舞周 11.10-11.13 工作两年半,连续跟进的活动算来也只有现代舞周一个。这一年国外的作品来了不少,中西合璧更是特色。舞周开始前采访了桑吉加,以为是cool man,聊起舞蹈时却手脚并用的跳起来了。这次看的作品不算多,但第一次看现代舞戳中了泪点。 11月10日 广东粤剧艺术中心 演出丨情迷当代舞团《停格中的塑相》 saying: 桑吉加编舞的作品,意大利情迷当代舞团演绎,雕塑会有怎样的what's going on呢。东西的碰撞让舞蹈有点哲学的感觉,是秩序之下好,还是自由释放好,这不但关乎舞步给人的感触。演出下半场时因为灯光的故障小暂停了一会儿,反而很喜欢这个意外,意外的圆满了舞蹈。 11月12日 广东粤剧艺术中心 演出丨维帝戈舞团《维帝戈二十》 saying: 我有两次看现代舞看得很感动的经历。一次是看广东现代舞团的演员在排练室里面跳,另一次是看这一个演出,前者更多的是回忆起很多自身的训练时光,后者大概就是一种被普世情感所触动的情绪。一个舞蹈里真的可以包含万千,无论是肢体、编排、情绪,几近完美。 在这样一只舞团20年舞蹈精华集里面,我看到的仿佛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或个人的快进历程。中间有一段三角站位的齐舞,舞者们接连在其中表达自我时,脑海里突然弹出了四个字,众生喧晔。有的时候,我也会喜欢这繁花的世界吧。 11月13日 广东歌舞剧院小剧场 演出丨《哈哈先生与咔咔小姐》 saying: 特别小的演出台,观众席是几排小椅子,特别像参加幼儿园的汇演。适合儿童看的现代舞剧,环保、包容的理念挺好的展现。可惜的就是来看的小朋友少了点呀,是挺好的能影响到小孩的剧作。 11月19日 广州体育馆 演出丨“After Summer”苏打绿演唱会《无与伦比的美丽》 saying: 朋友抢的票again。《无与伦比的美丽》是我最喜欢的苏打绿歌曲,第四次在现场听,依然在第一时间哭的不行,大概这首歌给我营造了一份太美好的意境。 苏打绿这次的休团前演唱会很有意思,每一场只唱一张专辑,然后翻唱自己喜欢的老歌,再让歌迷们点歌。完整的听一张专辑的现场版机会挺难得的,喜欢这样的任性。 11月20日 广州农讲所 / 广州体育馆 展览丨进击的巨人——从19世纪法国漫画看雨果 saying: 一个在农讲所的展览被起名为进击的巨人有点小吓到我,与时俱进。展出的是法国各类报刊给不同时期的雨果画的漫画,看完的最大感触是和达芬奇最爱的是科学发明一样,雨果最投入的身份是政治家而非作家呐,是不是有目的的运用艺术反而容易取得成就呢? 演出丨“After Summer”苏打绿演唱会《春·日光》 saying: 今天吴青峰的心情无敌赞,这场演唱会的效果自然也很加分。最后安可了两轮,值。 一张想法挺仙的专辑,真好。 11月25日 广州十三号剧院 演出丨铃木利贺剧团《李尔王》 saying: 去年去乌镇的时候,每一个戏剧记者提起铃木老爷爷都是满眼星光的表情,一年过去了,终于在自己的主场拔草了他的戏剧作品。 第一感官是超强烈的仪式感,作为过场布景的日式拉门出奇的适合这个戏剧的气氛,打开关上,门里门外,一如大型的假面。加上华丽而破败的服装,宗教性的歌曲,让缩短为90分钟的《李尔王》虽然人物塑造力度不足,但气场依旧十足。 整场戏最特别也最喜欢的地方在于中日韩三国演员各自说着母语,突破了语言沟通的羁绊反而产生出了某种本源探讨式的氛围,有趣。 11月27日 香港文化中心 演出丨香港舞蹈团《中华英雄》 saying: 漫画IP转变为舞剧,《中华英雄》是一个成功的尝试。聊天的时候导演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想法”,确实,元素与材料这么多,怎么做出好戏,关键必然是idea。 说是大侠的故事,更多的剖析着大侠的背面,正派与反派在亲情上的种种选择,天下第一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孤独与失去。有了这条主线,每一个人物的动作与动机都能让哪怕不了解作品的人也迅速的入了戏,好几幕都相当的touch。沙元素自然也是亮点所在,确实没有什么比沙更武侠的了。 12月8日 广州方所 讲座丨周耀辉:生日的时候,念谁 saying: 我大概是第一次和这么多港乐迷共处一室。喜欢周耀辉先是因为文字,再是歌词,他的词有时含义太多,文字倒是真心的很,简单又深刻。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要飞”本尊,不一样,表面很感性的人,体贴,戴两个银镯子,喜欢问问题,修长,矛盾如此才能写出冷静的歌词么。或许吧。 这一晚分享的是《纸上染着蓝》,在去看一场电影的路上因为暴雨大塞车读完的这本书,简直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一本读物,结尾,他轻声的念了几页。 这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五十五岁,整个会场的人最后唱起了粤语版生日快乐歌,很暖。 12月9日 广州野果空间 讲座丨 Kathrine Switzer:马拉松,无所畏惧 saying: 广马前的传奇跑者讲座,Kathrine Switzer,第一个在波士顿马拉松中奔跑的女子,1967年。 那个时代女子不能参加马拉松比赛,她的勇敢一跑改写了历史。明年,年近70的她会再一次挑战波士顿马拉松。坐在她的旁边听她回答问题时,精致涂的眼线与紧身运动裤下的好线条不住让人分神,跑步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晚上我想了很多。 12月10日 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 演出丨林忆莲PRAVANA造乐者演唱会 saying: 她可能不会再在演唱会上唱《当爱已成往事》了吧,小遗憾呀。 感觉林忆莲也是越活越有状态的歌者,看来年龄确实是一门悖论。 @第十三届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12.12-12.15 临时跟进的任务,结识了不少有意思的人。和组委会聊,听到了纪录片节的苦心与野心,穿梭在不同的会场里,看纪录片人的热血。 带家里人去看了《我们唱着的歌》,哭完了一包纸巾的《人间世》,出了播放状况却和导演聊了不少的《二十二》,只可惜正好撞上了最忙碌的出版周期,不然还能看到更多的片子。 @黑龙江 12.18-12.23 没有去成的地方,最终大概都有机会踏足。比如夏天本来要去漠河出差,结果去了三年前毕业旅行没去的伊春,冬天,突然告知,要去漠河过冬了。 零下40度,说不担心是假的,带上能借到的所有御寒衣服出发。江上看冬捕、老乡家包饺子、仰望星空、寻找北极点,在漠河能做的事情都尝试了个遍。终于圆了在国内看一次下雪的心愿,也一次性的踩了五天的雪,过足瘾。 离开的日子,在53°观光塔上看了日出,东极的日出看了,北极的日出也看了,莫名的有种小成就感产生。你看,太阳照常升起了,那就,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