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世界音像遗产日
今天这个日子,我想专门简短地写一下,来强调其重要性。
10月27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专门对音像制品与资料设置的纪念日。
这两天,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看电影的伙伴们会拿到一张资料馆以《几番风雨》剧照制作的明信片,其背后有这么一段话:
“电影、广播和电视节目等音像文献作为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主要记录方式,帮助维持全人类的共同记忆。随着信息与资源的产生、获取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也随着越来越多的音像资料以数字方式出现,其中包括电邮、博客、社交网络以及网站,今天所有的音像遗产都面临威胁。数以白万计的电影、音像磁带和光盘可能化为尘埃,逐渐消失。
每年世界各地的档案馆会在10月27日一起开展活动庆祝音像档案日,不仅突出遗产的脆弱性,也庆祝各地遗产机构默默无闻的保护工作。”
一般人可能很难相信,司空见惯的音像材料怎么就变成了“遗产”了?但是您仔细想想,音像资料其实早已出现百年之久。以大名鼎鼎的爱迪生为代表的留声机诞生于1877年,电影公认诞生于1896年,远在上上个世纪了,在人类指数式的发展现状下,这些时代仿佛已是远古。正因为人类的快速发展,存储介质与方式不断更新换代,特别在数字时代,硬件与软件迭代极快,旧的音像数码格式需要及时转变成新的存储格式,才能方便被“现代人”浏览。而从音像材料诞生以来,它们的储存介质其实远没有人类文字的载体——纸张、布帛等——稳定,寿命最长的胶片也只能堪堪存放一百年左右,而现在通行的磁性介质、光盘介质只有最多几十年的寿命。另外,不像记录文字的纸张的成本低廉,数码储存介质成本偏高,而音像资料又是由鲜活的声音、图像组成,其数据量远远大于文字,这导致音像资料储存的维护成本耗费巨大。
但是,恰恰声音、图像构成了远比文字记载更为丰富、翔实、生动的资料、记忆、历史!
今年上半年北影节期间看过的Desplechin的《哨兵》近期就像幽灵一般在我脑中回荡。就像影片中Mathias苦苦追索保护的冷战的隐秘记忆一样,在如今这个认识到多元及开放的重要性的时代,人类不应该只有主流、集体、霸权式的历史与回忆,任何细微、渺小、偏僻的记忆都不应当丢掉。人类思想的真正光辉是来自个体思想与实践的碰撞,而不是集体的好大喜功,在追寻人类私密、偏远、微妙的思维与行动的记录时,我们作为人类的本质精神才得以更全面的展现出来,人才得以称做人。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面对如今像大海一样广阔、像沙漠一样细碎的各种各样的音像记录材料,收集整理保护工作显得尤为急切而重要。因为,目前音像保存工作远没有文字保存工作那样系统而完善,但是它又是工作量巨大的。
上周末在资料馆放映的中法环境月纪录片《明天》,隐约地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命题,即关于人类的合作。即使目前科技在充分、高速地发展,并已能极大而广泛地改善人类生存的情境,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不合作(大到政府、企业,小到家庭、个人)反而依然爆发着人类的冲突乃至杀戮,并在科技的“辅助”下破坏着人类生存的环境。如能人类真能理性地看清这一点,那么我们应当尽量客观地压制自己的欲望,充分地将自身投入到真正的合作与实践中,努力改善现状,而不是投入到追名逐利中。人类文字、音像资料的保护,即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保护,更是人类的思想、精神的保护。这才是人类在这地球上最本质的意义,当然这也需要大家携起手合作与实践!
10月27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专门对音像制品与资料设置的纪念日。
这两天,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看电影的伙伴们会拿到一张资料馆以《几番风雨》剧照制作的明信片,其背后有这么一段话:
“电影、广播和电视节目等音像文献作为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主要记录方式,帮助维持全人类的共同记忆。随着信息与资源的产生、获取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也随着越来越多的音像资料以数字方式出现,其中包括电邮、博客、社交网络以及网站,今天所有的音像遗产都面临威胁。数以白万计的电影、音像磁带和光盘可能化为尘埃,逐渐消失。
每年世界各地的档案馆会在10月27日一起开展活动庆祝音像档案日,不仅突出遗产的脆弱性,也庆祝各地遗产机构默默无闻的保护工作。”
![]() |
一般人可能很难相信,司空见惯的音像材料怎么就变成了“遗产”了?但是您仔细想想,音像资料其实早已出现百年之久。以大名鼎鼎的爱迪生为代表的留声机诞生于1877年,电影公认诞生于1896年,远在上上个世纪了,在人类指数式的发展现状下,这些时代仿佛已是远古。正因为人类的快速发展,存储介质与方式不断更新换代,特别在数字时代,硬件与软件迭代极快,旧的音像数码格式需要及时转变成新的存储格式,才能方便被“现代人”浏览。而从音像材料诞生以来,它们的储存介质其实远没有人类文字的载体——纸张、布帛等——稳定,寿命最长的胶片也只能堪堪存放一百年左右,而现在通行的磁性介质、光盘介质只有最多几十年的寿命。另外,不像记录文字的纸张的成本低廉,数码储存介质成本偏高,而音像资料又是由鲜活的声音、图像组成,其数据量远远大于文字,这导致音像资料储存的维护成本耗费巨大。
但是,恰恰声音、图像构成了远比文字记载更为丰富、翔实、生动的资料、记忆、历史!
今年上半年北影节期间看过的Desplechin的《哨兵》近期就像幽灵一般在我脑中回荡。就像影片中Mathias苦苦追索保护的冷战的隐秘记忆一样,在如今这个认识到多元及开放的重要性的时代,人类不应该只有主流、集体、霸权式的历史与回忆,任何细微、渺小、偏僻的记忆都不应当丢掉。人类思想的真正光辉是来自个体思想与实践的碰撞,而不是集体的好大喜功,在追寻人类私密、偏远、微妙的思维与行动的记录时,我们作为人类的本质精神才得以更全面的展现出来,人才得以称做人。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面对如今像大海一样广阔、像沙漠一样细碎的各种各样的音像记录材料,收集整理保护工作显得尤为急切而重要。因为,目前音像保存工作远没有文字保存工作那样系统而完善,但是它又是工作量巨大的。
上周末在资料馆放映的中法环境月纪录片《明天》,隐约地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命题,即关于人类的合作。即使目前科技在充分、高速地发展,并已能极大而广泛地改善人类生存的情境,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不合作(大到政府、企业,小到家庭、个人)反而依然爆发着人类的冲突乃至杀戮,并在科技的“辅助”下破坏着人类生存的环境。如能人类真能理性地看清这一点,那么我们应当尽量客观地压制自己的欲望,充分地将自身投入到真正的合作与实践中,努力改善现状,而不是投入到追名逐利中。人类文字、音像资料的保护,即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保护,更是人类的思想、精神的保护。这才是人类在这地球上最本质的意义,当然这也需要大家携起手合作与实践!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