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驯化的驯化
“驯化”一词多指人对动物的工具性训练,宣告其附属性。而人在自我群体之内又在很大程度是对其中一部分进行了规训,与动物驯化并无二致。
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文章,关于美国穷人,美国梦的骗局。其中提到一点“复制贫困”,对穷人之所以穷给了更客观的阐释,因为占有资源的巨大差别,不仅在一代人身上有差异,更为深刻的问题则是,穷人与富人在教育子女上的观念完全相反。穷人对于子女更多的是告诫其遵守权威,而富人则是挑战权威,一是服从,一是挑战。两者之间巨大的鸿沟就此划下,这个道理,其实适用于任何国家的富人和穷人的现实。
大概一年之前读过陈丹青的一篇文章,论及中国的教育现状是百年革命的恶果,可谓自食其果。这其中的问题,都直指教育环节的家庭教育,动荡流离之中,何有家庭可言,今日同床睡,明日便公堂对。毫无疑问,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远远超过社会大环境。美国的贫富两阶层对教育观念的完全不同,与中国的“国家”为尊的教育显而易见地都不适用于个体真正的教育。甚至我越来越相信,“穷人才是一个国家基础”的调子有其现实意义,它的人民越穷,“国家”反而显得更牢固。最糟糕的莫过于,“国家”与“政府”,“政府”与“军队”的混淆,甚至后两个词一合,就成了“军政府”。
“国家”一词本就是想象而来,它没有实体,而是一种精神状态。而这种状态不是自生的,而是因循教育,接触的媒介而达成的。“政府”则是“国家”的代理人,现代意义上的政务办事员,是作为少数服务多数。在传统中,我以为“某某爷手里”这样一句,便已足够,治人不费吹灰之力,合合手掌而已。而“军队”再下一层,是“政府”暴力的代理人,却往往可以嚣张跋扈。也因此由,败坏之气横生。穷人越穷就越有可能被控制,因为媒介渠道极少。有的说便信,有时也不是信,而是自古而往,有言确凿,生民如蚁,佝偻而活,至于思维,批判更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揭竿而起。
而由于人的惰性,自然很快就会失去反抗。失去反抗就是体制化的特征,甚至只能存于体制内。体制所代表的集体生活,从诞生之日起,就悖论重重。因为人性本身的悖论,任何人造概念都充满悖论。就是否于体制内,也分几种情形,体制内的体制遵循者,上升有希望且有志于此;体制内的暂寄者,只求稳定,貌合神离;体制外的体制向往者,虽不在其中,但子午寅卯,却头头是道;再有才是体制外的真正自由之人。前一种极少,特权毕竟属于少数人,第二种稍多些,图个生活罢了,第三种则是人群的大多数,最后一种最少,“自由属于人民”?不,自由属于想象。因而,我只说,人并非要追求自由,而是远离规训之道。
因为第三种人最多,导致的后果则是情感的体制化。即题目所言“被驯化的驯化”,人已然被媒介驯化,而人的情感则被加上了种种束缚。人间也便只有亲情,爱情,友情可讲。实则,人的情感变化无端,于一人便有一种。交际之中姿态有万千,我曾在得知父亲有了“干女儿”时,却没告诉我时,一阵嫉妒,随即又想到,个人之所以为个人,或许就在于任何关系都不能将其束缚,在明晰又关键的线条之外,还有来自于机缘巧合和浪漫逃逸的部分。
2016/10/26
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文章,关于美国穷人,美国梦的骗局。其中提到一点“复制贫困”,对穷人之所以穷给了更客观的阐释,因为占有资源的巨大差别,不仅在一代人身上有差异,更为深刻的问题则是,穷人与富人在教育子女上的观念完全相反。穷人对于子女更多的是告诫其遵守权威,而富人则是挑战权威,一是服从,一是挑战。两者之间巨大的鸿沟就此划下,这个道理,其实适用于任何国家的富人和穷人的现实。
大概一年之前读过陈丹青的一篇文章,论及中国的教育现状是百年革命的恶果,可谓自食其果。这其中的问题,都直指教育环节的家庭教育,动荡流离之中,何有家庭可言,今日同床睡,明日便公堂对。毫无疑问,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远远超过社会大环境。美国的贫富两阶层对教育观念的完全不同,与中国的“国家”为尊的教育显而易见地都不适用于个体真正的教育。甚至我越来越相信,“穷人才是一个国家基础”的调子有其现实意义,它的人民越穷,“国家”反而显得更牢固。最糟糕的莫过于,“国家”与“政府”,“政府”与“军队”的混淆,甚至后两个词一合,就成了“军政府”。
“国家”一词本就是想象而来,它没有实体,而是一种精神状态。而这种状态不是自生的,而是因循教育,接触的媒介而达成的。“政府”则是“国家”的代理人,现代意义上的政务办事员,是作为少数服务多数。在传统中,我以为“某某爷手里”这样一句,便已足够,治人不费吹灰之力,合合手掌而已。而“军队”再下一层,是“政府”暴力的代理人,却往往可以嚣张跋扈。也因此由,败坏之气横生。穷人越穷就越有可能被控制,因为媒介渠道极少。有的说便信,有时也不是信,而是自古而往,有言确凿,生民如蚁,佝偻而活,至于思维,批判更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揭竿而起。
而由于人的惰性,自然很快就会失去反抗。失去反抗就是体制化的特征,甚至只能存于体制内。体制所代表的集体生活,从诞生之日起,就悖论重重。因为人性本身的悖论,任何人造概念都充满悖论。就是否于体制内,也分几种情形,体制内的体制遵循者,上升有希望且有志于此;体制内的暂寄者,只求稳定,貌合神离;体制外的体制向往者,虽不在其中,但子午寅卯,却头头是道;再有才是体制外的真正自由之人。前一种极少,特权毕竟属于少数人,第二种稍多些,图个生活罢了,第三种则是人群的大多数,最后一种最少,“自由属于人民”?不,自由属于想象。因而,我只说,人并非要追求自由,而是远离规训之道。
因为第三种人最多,导致的后果则是情感的体制化。即题目所言“被驯化的驯化”,人已然被媒介驯化,而人的情感则被加上了种种束缚。人间也便只有亲情,爱情,友情可讲。实则,人的情感变化无端,于一人便有一种。交际之中姿态有万千,我曾在得知父亲有了“干女儿”时,却没告诉我时,一阵嫉妒,随即又想到,个人之所以为个人,或许就在于任何关系都不能将其束缚,在明晰又关键的线条之外,还有来自于机缘巧合和浪漫逃逸的部分。
2016/10/26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