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把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当成真相
马伯庸:把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当成真相
(公众号原文链接)
马伯庸:把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当成真相
2016-10-22 薛芒 书兮
无责任书评BOOK REVIEW
书名:
《三国配角演义》
作者:
马伯庸【著】
评分:
4.5颗星
如果说到促进整个人类认知升级的第一要素,在我心里排名第一的是“怀疑”。因为怀疑“海洋的尽头有另一个世界”,我们鼓起勇气下床造船,杀入蓝海。因为怀疑“月亮之上然而并没有什么当红主播嫦娥”,我们又懒洋洋地造火箭赶往太空。“宗教始于信仰,科学始于怀疑”,金句诚不欺我。
然而,当我们懒癌发作、只怀疑而不求证的时候,怀疑论就进化成阴谋论了。我相信大部分人一听到“阴谋论”这三个字,就有一种邪气缠身的感觉。这倒不是因为阴谋论是负能量之王,而是它有一个奇妙特质: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否。这就和“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这句永恒悖论一样,颇有种“不服你来打我啊”的刀枪不入之势。
说到这儿,可算绕进重点了。有没有人不躲不闪、直接冲过去把这个众人都躲得远远的阴谋论娶回家,一边家暴一边啪啪啪的主?答案是:有。马伯庸。全称“后清威武文圣德仁昭明高贤景匡弘祥瑞亲王马伯庸”,人称鬼才的马伯庸。
一说到段子手,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被唱歌耽搁段子事业的火锅店老板”薛之谦。但你那是娱乐圈,在咱“装文化圈”的段子手里,我只服两个人:一个是张发财,一个是马伯庸。张发财的段子讲究古今结合,在时空里划片,上下五千年归我管;而马伯庸的段子是先画地为牢,咱不出界,就在这历史的牢里动手动脚。所以,如果说段子手薛老板是小段段誉还纯情得很的话,那马亲王就是老段段正淳,动不动就高速路上飙火车——一边跨界出轨一边还呜呜呜的。
可是,当马亲王打算对着他的那堆段子进行升级——比如写这本《三国配角演义》——的时候,我就真的不能一笑而过了。我很清楚,光是那些牛逼闪闪的历史段子就已经体现了他异于常人的强大知识储备——因为段子我也偶尔写,而要写有内涵的段子基本上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事情。所以,如果想要写一本类似《三国配角演义》这样的奇书,这就还得需要人开很大的脑洞,哦不,甚至黑洞才行了。
诚然,或许稗官奇闻你也读过,戏说胡说你也听过,野史演义你也钩沉过。一代女皇养面首包二奶,小鲜肉穿越乱红飞过秋千去。“吹的都是不上税的牛逼,扯的都是死无对证的咸蛋。”既然都是一锅乱炖、水煮江湖,马伯庸又有什么不同呢?这本书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如果你让我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本书,那这句话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如果再加一句,那就是:“说得跟真的似的。”如果还要加一句,那只能是这句了:“我没说这是真的啊,哎呀,你咋就跪了呢。”《三国配角演义》以阴谋论为指导思想、以恶趣味为腔调背景;以历史史实为根据,以考据推理为手段。“各种牵强附会又能逻辑自洽,全是阴谋论调又能自圆其说。”我相信,再也找不到比我“御批”的这两句话能更准确地描述这本书到底都在扯些啥玩意了。
《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水浒传》讲的是一伙山贼的传奇;《西游记》讲的是四人组的游记。而三国讲的是一段大时代的故事,光是在《三国演义》里出现有名字的角色都有一千多个。如果你的挖掘技术足够强,打算在历史的缝隙里挖阴谋论的素材,无出三国其右。而一说到三国,即使是不怎么熟悉的吃瓜群众,也能张口说出刘关张或者诸葛亮,赵子龙或周公瑾。可这样在漫长岁月里“放在寺庙里被人供着、摊在阳光下被人晒着”的千古风流人物,显然不是好的“恶搞”对象。所以马伯庸决定选诸如马谡、贾诩、简雍这样的“小”人物来搞。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常人眼中,是大人物的风云际会决定历史的走向,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来填充历史的血肉。可是经过《三国配角演义》这样的恶搞后,你会发现,反倒是那些影像模糊的配角们,偷走了某一颗历史的齿轮,让历史前进的车轮偏了一度,才走到了历史的今天。
用马伯庸自己的话说:“我的工作,就是从一句微不足道的历史记载或一个小小的假设出发,把散碎的历史片段连缀成完整链条……中间是最狂野的想象,推演出一个逻辑可信的故事……但最终又可以落实到另外一段史实上,让首尾彼此应和。”这样的想法,连我都听得热血沸腾,想想全是“大激动”,又何况作者本人呢。而这样的工作,在我眼里,能够干得比马伯庸更好的,几乎一个都没有。因为这真的太难了。要知道,“考据蛛丝马迹”和“肆意捕风捉影”只是一念之间;“大胆假设契合逻辑”与“信马由缰胡说八道”也只有一墙之隔。虽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正史太装模作样,野史又太满脸媚笑。要把历史意淫得有理有据,不先把历史整形出苍老师的模样,你好意思对着人家撸吗?
这本书一共分为八个章节,其中前面六章是各自独立的故事,中篇小说长度。第七章《三国新语》,满满的全是让人“会心一笑”的段子,文言文制式,精巧耐看,但也稍稍提升了门槛。而其中有些故事,如果不是对三国故事足够熟稔的话,也会很容易get不到笑点。第八章《三国志·步幸传》,相信我,别去查了,三国没这人。开篇第一句“步幸字吉利”,你又get到这篇的点了吗?薄薄三页,看完“愣是把人给笑哭了”。
回到前六章主要章节来。我一直极力避免在书评里出现过多的剧透,所以我只能挑出一二简单说说。第一篇标题《街亭》。你一看肯定知道是讲街亭之战,讲马谡。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阴谋呢?脑洞呢?好吧,如果我把标题改成《马谡复仇记》或《马幼常洗冤录》呢?开脑洞了吧?如果我又自作主张把标题改成《马参军兵败 焚尸秋后收殓场,费长史遇刺 命丧岁首开府宴》呢?开黑洞了吧?可这还不算,让你听完故事大呼好爽之后,作者还要专门写了个附记,以各种史料为凭,详细告诉你这样写的依据在哪里,逻辑又在哪里。比如关于马谡的结局,《三国志·诸葛亮传》说:“戮谡以谢众”,《三国志·马谡传》里却说:“谡下狱物故”,而《三国志·向朗传》里却又说:“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光三国志里的说法就有三种:处死、狱中死和逃亡。如何首先让史料逻辑自洽,再在这个自洽的基础上发展神剧情,非深厚内功实难为之。
再比如第五篇《<孔雀东南飞>与建安年间政治悬案》。我在念书的时候就一直很好奇,《孔雀东南飞》里提到的秦罗敷和《陌上桑》里的秦罗敷到底是什么关系?同名?同一人?或者干脆秦罗敷就是当时美女的通称,就像你想表达对方帅叫人家“阿汤哥”“吴彦祖”一样?和我一样,马伯庸也是从这点入手,开始“丢掉节操”的。为了不“自挂东南枝”,我俩想一块去了。于是乎,你熟知的秦罗敷就这样大变活人被重塑了。爱一个人,就重塑她。这是真爱。哦,这不是整形广告。是“黑历史”,或者,“嘿,历史!”不能再多剧透了,就此打住。
每个人的一生,在生活的层面,是类似的,是可归类的。无论是八百万种活法还是八百万种死法,我们只能精确明了地看到自己的一生。那别人都在做什么呢?在历史长河的前浪里曾活着的人们,他们又曾做过什么呢?
“无论我们多努力,最终都将一无所获。”在这个飘着细雨的下午,我不想出门跑步,也看腻了松岛枫,重新从“已阅”那排书架里抽出了这本,决定再来一次症候式阅读。深文周纳之心,曲意罗织之笔。谢谢马亲王,阴谋论真的很好吃呀。祥瑞御免。
不吐槽不舒服斯基
如是说:
“皇上,这条约签了的话,咱大清可就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啦。”
“说起开脑洞,我不是针对谁,在座各位都是垃圾。”——广电总局
无责任书评
如果你引用本文内容去显摆或勾搭妹纸被吐槽打脸,本人无责,就这么任性。简称:无、责、任。
本文作者:薛芒(@niphanin)
首发于:书兮(@WhatsBook)
如果喜欢此文章,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转载及其他商业用途请联系niphanin@gmail.com
WhatsBook ∣书兮
(公众号原文链接)
马伯庸:把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当成真相
2016-10-22 薛芒 书兮
无责任书评BOOK REVIEW
书名:
《三国配角演义》
作者:
马伯庸【著】
评分:
4.5颗星
如果说到促进整个人类认知升级的第一要素,在我心里排名第一的是“怀疑”。因为怀疑“海洋的尽头有另一个世界”,我们鼓起勇气下床造船,杀入蓝海。因为怀疑“月亮之上然而并没有什么当红主播嫦娥”,我们又懒洋洋地造火箭赶往太空。“宗教始于信仰,科学始于怀疑”,金句诚不欺我。
然而,当我们懒癌发作、只怀疑而不求证的时候,怀疑论就进化成阴谋论了。我相信大部分人一听到“阴谋论”这三个字,就有一种邪气缠身的感觉。这倒不是因为阴谋论是负能量之王,而是它有一个奇妙特质: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否。这就和“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这句永恒悖论一样,颇有种“不服你来打我啊”的刀枪不入之势。
说到这儿,可算绕进重点了。有没有人不躲不闪、直接冲过去把这个众人都躲得远远的阴谋论娶回家,一边家暴一边啪啪啪的主?答案是:有。马伯庸。全称“后清威武文圣德仁昭明高贤景匡弘祥瑞亲王马伯庸”,人称鬼才的马伯庸。
一说到段子手,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被唱歌耽搁段子事业的火锅店老板”薛之谦。但你那是娱乐圈,在咱“装文化圈”的段子手里,我只服两个人:一个是张发财,一个是马伯庸。张发财的段子讲究古今结合,在时空里划片,上下五千年归我管;而马伯庸的段子是先画地为牢,咱不出界,就在这历史的牢里动手动脚。所以,如果说段子手薛老板是小段段誉还纯情得很的话,那马亲王就是老段段正淳,动不动就高速路上飙火车——一边跨界出轨一边还呜呜呜的。
可是,当马亲王打算对着他的那堆段子进行升级——比如写这本《三国配角演义》——的时候,我就真的不能一笑而过了。我很清楚,光是那些牛逼闪闪的历史段子就已经体现了他异于常人的强大知识储备——因为段子我也偶尔写,而要写有内涵的段子基本上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事情。所以,如果想要写一本类似《三国配角演义》这样的奇书,这就还得需要人开很大的脑洞,哦不,甚至黑洞才行了。
诚然,或许稗官奇闻你也读过,戏说胡说你也听过,野史演义你也钩沉过。一代女皇养面首包二奶,小鲜肉穿越乱红飞过秋千去。“吹的都是不上税的牛逼,扯的都是死无对证的咸蛋。”既然都是一锅乱炖、水煮江湖,马伯庸又有什么不同呢?这本书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如果你让我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本书,那这句话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如果再加一句,那就是:“说得跟真的似的。”如果还要加一句,那只能是这句了:“我没说这是真的啊,哎呀,你咋就跪了呢。”《三国配角演义》以阴谋论为指导思想、以恶趣味为腔调背景;以历史史实为根据,以考据推理为手段。“各种牵强附会又能逻辑自洽,全是阴谋论调又能自圆其说。”我相信,再也找不到比我“御批”的这两句话能更准确地描述这本书到底都在扯些啥玩意了。
《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水浒传》讲的是一伙山贼的传奇;《西游记》讲的是四人组的游记。而三国讲的是一段大时代的故事,光是在《三国演义》里出现有名字的角色都有一千多个。如果你的挖掘技术足够强,打算在历史的缝隙里挖阴谋论的素材,无出三国其右。而一说到三国,即使是不怎么熟悉的吃瓜群众,也能张口说出刘关张或者诸葛亮,赵子龙或周公瑾。可这样在漫长岁月里“放在寺庙里被人供着、摊在阳光下被人晒着”的千古风流人物,显然不是好的“恶搞”对象。所以马伯庸决定选诸如马谡、贾诩、简雍这样的“小”人物来搞。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常人眼中,是大人物的风云际会决定历史的走向,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来填充历史的血肉。可是经过《三国配角演义》这样的恶搞后,你会发现,反倒是那些影像模糊的配角们,偷走了某一颗历史的齿轮,让历史前进的车轮偏了一度,才走到了历史的今天。
用马伯庸自己的话说:“我的工作,就是从一句微不足道的历史记载或一个小小的假设出发,把散碎的历史片段连缀成完整链条……中间是最狂野的想象,推演出一个逻辑可信的故事……但最终又可以落实到另外一段史实上,让首尾彼此应和。”这样的想法,连我都听得热血沸腾,想想全是“大激动”,又何况作者本人呢。而这样的工作,在我眼里,能够干得比马伯庸更好的,几乎一个都没有。因为这真的太难了。要知道,“考据蛛丝马迹”和“肆意捕风捉影”只是一念之间;“大胆假设契合逻辑”与“信马由缰胡说八道”也只有一墙之隔。虽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正史太装模作样,野史又太满脸媚笑。要把历史意淫得有理有据,不先把历史整形出苍老师的模样,你好意思对着人家撸吗?
这本书一共分为八个章节,其中前面六章是各自独立的故事,中篇小说长度。第七章《三国新语》,满满的全是让人“会心一笑”的段子,文言文制式,精巧耐看,但也稍稍提升了门槛。而其中有些故事,如果不是对三国故事足够熟稔的话,也会很容易get不到笑点。第八章《三国志·步幸传》,相信我,别去查了,三国没这人。开篇第一句“步幸字吉利”,你又get到这篇的点了吗?薄薄三页,看完“愣是把人给笑哭了”。
回到前六章主要章节来。我一直极力避免在书评里出现过多的剧透,所以我只能挑出一二简单说说。第一篇标题《街亭》。你一看肯定知道是讲街亭之战,讲马谡。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阴谋呢?脑洞呢?好吧,如果我把标题改成《马谡复仇记》或《马幼常洗冤录》呢?开脑洞了吧?如果我又自作主张把标题改成《马参军兵败 焚尸秋后收殓场,费长史遇刺 命丧岁首开府宴》呢?开黑洞了吧?可这还不算,让你听完故事大呼好爽之后,作者还要专门写了个附记,以各种史料为凭,详细告诉你这样写的依据在哪里,逻辑又在哪里。比如关于马谡的结局,《三国志·诸葛亮传》说:“戮谡以谢众”,《三国志·马谡传》里却说:“谡下狱物故”,而《三国志·向朗传》里却又说:“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光三国志里的说法就有三种:处死、狱中死和逃亡。如何首先让史料逻辑自洽,再在这个自洽的基础上发展神剧情,非深厚内功实难为之。
再比如第五篇《<孔雀东南飞>与建安年间政治悬案》。我在念书的时候就一直很好奇,《孔雀东南飞》里提到的秦罗敷和《陌上桑》里的秦罗敷到底是什么关系?同名?同一人?或者干脆秦罗敷就是当时美女的通称,就像你想表达对方帅叫人家“阿汤哥”“吴彦祖”一样?和我一样,马伯庸也是从这点入手,开始“丢掉节操”的。为了不“自挂东南枝”,我俩想一块去了。于是乎,你熟知的秦罗敷就这样大变活人被重塑了。爱一个人,就重塑她。这是真爱。哦,这不是整形广告。是“黑历史”,或者,“嘿,历史!”不能再多剧透了,就此打住。
每个人的一生,在生活的层面,是类似的,是可归类的。无论是八百万种活法还是八百万种死法,我们只能精确明了地看到自己的一生。那别人都在做什么呢?在历史长河的前浪里曾活着的人们,他们又曾做过什么呢?
“无论我们多努力,最终都将一无所获。”在这个飘着细雨的下午,我不想出门跑步,也看腻了松岛枫,重新从“已阅”那排书架里抽出了这本,决定再来一次症候式阅读。深文周纳之心,曲意罗织之笔。谢谢马亲王,阴谋论真的很好吃呀。祥瑞御免。
不吐槽不舒服斯基
如是说:
“皇上,这条约签了的话,咱大清可就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啦。”
“说起开脑洞,我不是针对谁,在座各位都是垃圾。”——广电总局
无责任书评
如果你引用本文内容去显摆或勾搭妹纸被吐槽打脸,本人无责,就这么任性。简称:无、责、任。
本文作者:薛芒(@niphanin)
首发于:书兮(@WhatsBook)
如果喜欢此文章,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转载及其他商业用途请联系niphanin@gmail.com
WhatsBook ∣书兮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