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老祖宗津津乐道的断语,也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只不过近代以来越来越不招人待见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真理就是真理,科学就是科学,由不得你个人的情感和主观愿望如何。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已经知道并且已经证实了人的个性是多方面因素塑造而成的:基因、朋友、学校以及其他因素。
是它们让你变成了今天的你。那么一个人的个性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型的呢?比如,如果你现在是一个害羞的人,那这是否意味着你小时候就很害羞?
事实上,有研究表明人在几个月大时的行为特征与长大后的个性之间存在重要的联系。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个性早就已经不可动摇,只是说我们可以追根溯源到幼年时期。
研究婴儿的心理学家通常所用的术语是“气质”(Temperament)而非“个性” (Personality)。在这一领域的最早的一项调查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纽约纵向研究(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 Thomas)和斯特拉·切斯(Stella Chess)夫妇观察了133名儿童从出生到30岁之间的生活,同时还和他们的父母进行访谈。基于这些观察和研究,他们提出婴儿气质的九种不同维度,包括活跃水平、心情和关注力。他们还认为不同维度的分数有趋同倾向。他们把儿童分为三类:“简单的儿童”、“麻烦的儿童”和“慢热型”儿童。
惊人的是,一些联系甚至可以跨越四十年之久。2007年的一个研究中,来自捷克的研究者把评价婴儿气质的时间点推后,孩子的年纪从30个月到12岁不等。40年后再次测试时,他们发现个性的关联度非常高。
当我们在阅读这些关于个性的研究时,值得记住的是,个性在人的一生中表现出的一贯性。比如当孩子满三岁时,他们的行为会更加强烈的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
以伦敦心理咨询研究所的研究者200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为例。他们在1975到1976年对超过一千名三岁儿童进行行为评分(分类标准为“适应力强”、“接受控制”、“自信”、“脱抑制”、“谨慎”),然后在他们26岁时再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这个跨度近30年的研究得到了惊人的一致结果。比如“自信的”儿童在长大后变得外向,而“压抑”的儿童变得非常内向。
任何生育小孩或与小孩共度时光的人都知道,人会忍不住在婴儿的一笑一颦中寻找他正在出现的个性的迹象。
最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猜度的行为是有依据的。
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可能植根于幼年时的行为倾向。找出这些标志就有可能在幼年期小心干预,引导孩子获得更为健康的未来。
总之一句话,发现得越早越好,而不是整天挂在嘴边的“男宝、女宝”。
必须清楚的是:看似爱,其实害!尽管结果可能要若干年后才出来。
当然,你们如果看过我的文章《什么样的人不接》,那么,也就会明白很多很多。
但不可否认的是,真理就是真理,科学就是科学,由不得你个人的情感和主观愿望如何。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已经知道并且已经证实了人的个性是多方面因素塑造而成的:基因、朋友、学校以及其他因素。
是它们让你变成了今天的你。那么一个人的个性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型的呢?比如,如果你现在是一个害羞的人,那这是否意味着你小时候就很害羞?
事实上,有研究表明人在几个月大时的行为特征与长大后的个性之间存在重要的联系。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个性早就已经不可动摇,只是说我们可以追根溯源到幼年时期。
研究婴儿的心理学家通常所用的术语是“气质”(Temperament)而非“个性” (Personality)。在这一领域的最早的一项调查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纽约纵向研究(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 Thomas)和斯特拉·切斯(Stella Chess)夫妇观察了133名儿童从出生到30岁之间的生活,同时还和他们的父母进行访谈。基于这些观察和研究,他们提出婴儿气质的九种不同维度,包括活跃水平、心情和关注力。他们还认为不同维度的分数有趋同倾向。他们把儿童分为三类:“简单的儿童”、“麻烦的儿童”和“慢热型”儿童。
惊人的是,一些联系甚至可以跨越四十年之久。2007年的一个研究中,来自捷克的研究者把评价婴儿气质的时间点推后,孩子的年纪从30个月到12岁不等。40年后再次测试时,他们发现个性的关联度非常高。
当我们在阅读这些关于个性的研究时,值得记住的是,个性在人的一生中表现出的一贯性。比如当孩子满三岁时,他们的行为会更加强烈的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
以伦敦心理咨询研究所的研究者200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为例。他们在1975到1976年对超过一千名三岁儿童进行行为评分(分类标准为“适应力强”、“接受控制”、“自信”、“脱抑制”、“谨慎”),然后在他们26岁时再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这个跨度近30年的研究得到了惊人的一致结果。比如“自信的”儿童在长大后变得外向,而“压抑”的儿童变得非常内向。
任何生育小孩或与小孩共度时光的人都知道,人会忍不住在婴儿的一笑一颦中寻找他正在出现的个性的迹象。
最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猜度的行为是有依据的。
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可能植根于幼年时的行为倾向。找出这些标志就有可能在幼年期小心干预,引导孩子获得更为健康的未来。
总之一句话,发现得越早越好,而不是整天挂在嘴边的“男宝、女宝”。
必须清楚的是:看似爱,其实害!尽管结果可能要若干年后才出来。
当然,你们如果看过我的文章《什么样的人不接》,那么,也就会明白很多很多。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