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
![]() |
一、内容简介:
无论中西,明眼人作家写盲人多少有点“隔”,为了克服这“隔”,惯常是将小说写成象征或预言,是升华也是闪避。毕飞宇闭上眼睛,反其道而行之,老老实实“让盲人在小说中过日子”,遂成就了一步非凡脱俗的大器之作。小说一起无以伦比的细腻而熨帖的文笔,饱满而生动的叙述,写出一群盲人在急剧发展的都市丛林中的艰辛奋斗、日常劳作、梦想与尊严:在没有光的所在也要好好活。
二、媒体评论:
1、《推拿》之所以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收获,在于它提供的思想方法和认识世界的角度,而作为一位优秀小说家,毕飞宇的不凡则在于他成功地将他的思想和他的理解力转化成文学语言去表达和呈现。(摘自中国青年报)
2、艺术来源于生活却永远高于生活。毕飞宇的老道就在于,已经清楚的指出了事实的存在,却在大家都想知道答案的时候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一个无限延展的空间。小说《推拿》给我的启示是——人终究是群体性动物,既然不能离群索居,不如目光坦荡荡,胸无隔日怨。遇到小隔阂、小芥蒂,在萌芽阶段就要尽快沟通,这时可能只需一句话,抑或一个眼神,就能解决问题。就像肩周炎,在粘连还不严重的时候,做做推拿,把粘连的部分剥离开来,血就畅通无阻了。(摘自新浪博客)
三、读者书评:
1、读者虾米:在《推拿》中,诸多盲人皆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朋友、恋人,但他们之间看似温馨的交集却如同座座浮游的孤岛一样,彼此隔绝,互生疏离:“那个躺在里头的、每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人”,只是“身边的一个洞,一个会说话的洞,一个能呼吸的洞”,仅此而已。本来最该抱成一团的弱势人群,竟至都成了陌路人。这其中固然有国家、社会的体制疏忽,然而纯然利己的生活哲学,早已成为当下中国的现实背景,而导致共同利益一触即溃、无从救济的恶恶相循。(摘自豆瓣)
2、读者雷貝卡:毕飞宇对叙述节奏的把握十分精确。看似散乱的关于各人的记忆和事情联结起来给这个特殊群体画了群像。精细的心思和细腻至极的笔触使得阅读的过程舒服而完满。别出心裁的比喻也是一大亮点,像小马对时间的想象那段描写中,就有“九岁的小马一直以为时间是一个囚徒,被关在一块圆形玻璃的背后。九岁的小马同样错误地以为时间是一个红色的时针,每隔一秒就咔嚓一小步。”一个尚拥有童真的心的作家写出的比喻是美妙的。这本书中的世界是我们不曾用心去关注的,而这些人,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以如此真实的姿态生活着。(摘自豆瓣)
3、读者粉红猪猪侠:毕飞宇对盲人的感受过程(准确来说是对健全人和盲人的关系的认识过程),大致可用“差异—相同—差异—相同”来概括——这不是一个平面内的循环过程,而是一个立体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更具体的话,则可将此过程总结为“身体差异—情感相同—尊严差异—灵魂相同”。其实这一认识过程,也适用于描述读者对作品本身解读的过程。(摘自豆瓣)
四、经典句子:
1、人就是这样,一旦有了信仰,他就有决心与毅力去浪费时光。
2、恋人之间的语言不是语言,是语气。
3、人就是这样,你强在哪里,你的软肋就在哪里。
4、一般来说,当事人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自己在某个方面的才能,当这种才能展露出来的时候,他能知道的只有一点——做起来特别地简单。
5、看不见是一种局限,看得见同样是一种局限。
6、爱原来是这样的,自己可以一丝不挂,却愿意把所有的羽毛毫无保留地强加到对方的身上。
7、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意,只要牵扯到劳动力的价格,大陆人一定能把它做到泣鬼神的地步。
8、“美”有力量。它拥有无可比拟的凝聚力。反过来说,它给了你驱动力。它逼着你,要挟着你,让你对它做出反应。
五、作者:
毕飞宇 (1964~)江苏南京人。大学毕业。1987年后历任南京特教师范学校教师,获文学学士学位。南京日报社记者,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那个夏季,那个秋天》,小说集《慌乱的指头》、《祖宗》等。短篇小说《是谁在深夜里说话》获1995年《人民文学》奖,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获1996年《小说选刊》奖、1996年全国十佳短篇小说奖、1995—1996年《小说月报》奖、首届鲁迅文学奖。2009年,毕飞宇自愿放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小说家奖”;2011年3月,获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玉米》长篇);2011年8月,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4年3月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获得“2013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